摘 要:自讀課是部編版教材中的新課型。如何發揮部編版教材自讀課真正的教學價值呢?本文認為要從單元目標上進行整體觀照,從閱讀提示上把握思考主線,在分享討論中推動自主閱讀,從選點遷移上促成鞏固運用,即四步引導,從而有效提高自讀課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部編版教材;自讀課;教學反思;四步引導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04-0070-02
引? 言
部編版語文教材重視閱讀能力的遷移培養,構建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在能力遷移上作為中間鏈條的自讀課,融通課內教讀與課外閱讀,是承擔著全新功能的課型。我校2019年統一使用部編版教材,高學段教師均第一次接觸部編版教材,對自讀課的教學要求也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自讀課文未被辨明身份,幾乎被等同于教讀課,等同于以往的略讀課,喪失了部編版教材自讀課的教學價值。自讀課到底應該如何設計?對此,筆者以《月跡》一課教學為例,反思自讀課的實施路徑。
一、自讀課思維下的《月跡》教學實踐及反思
《月跡》一文虛虛實實、嬌美靈動、亦詩亦禪,可教內容非常多。“教材到底要教師教什么?怎樣發揮它作為自讀課的價值?”筆者不斷地追問著自己。在對文本及整個單元進行深入解讀后,筆者終于有了令人欣喜的發現: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單元訓練目標是體會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并學會描寫景物的變化;四篇課文在展示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方面有所側重,且在動態描寫的運用方法上既有承接又有區分。
環節一:看圖猜詩,憶詩中“月跡”
課前互動,看圖猜詩。這些詩人筆下的月亮分別出現在哪些地方?由此引出“月跡”話題。看圖猜詩句具有游戲性質,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環節二:反饋預習,找文中“月跡”
反饋預習作業——月跡圖的填寫情況,體現自主學習能力。緊扣“月跡”完成初讀,梳理信息。
環節三:合作探究,體會“有趣的地方”
(1)聚焦提示語“有趣的地方”。學生合作學習,劃出感到最有趣的詞句,并說出有趣的理由,特別是要分享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方面的趣味。
(2)動態變化之趣。緊扣“白道兒、半圓、滿盈、虧了、全沒了蹤跡”等詞匯展示的月亮動態變化之趣,回顧《四季之美》,鞏固形狀、位置變化體現動態的寫法。音樂聲中,看月亮變化圖,激發趣味,跟進朗讀。
(3)化靜為動之趣。明明是恬靜的月亮,但“爬” “溜”以擬人化的動作寫出了月亮的機靈、調皮,有趣。點撥學生,擬人手法能巧妙將事物化靜為動。
(4)心情變化之趣。第二段月亮的動態變化牽動著孩子們的心情變化:高興—失望,由此體會出景物動態變化與人物心情變化的完美融合。
環節四:探究想象之趣
“院中月”的趣藏在孩子們和奶奶的對話中。學生朗讀課文,交流、整理出以下之趣:孩子好奇問月, 奶奶的童心回答,月下對話展開的想象。“院中月”有柔美恬靜之態,引導學生以舒緩語調練讀。(板書:問月)
環節五:感悟“院外月”,尋覓深悟之趣
滿天滿地尋月之趣,眼睛里尋到月之奇,安靜月下感悟月之趣,走近孩子們對月亮的想法。(板書:悟月)
板塊六:讀練結合,仿“月跡”化靜為動
生活中許多美妙的事物變化細微。小練習:嘗試運用擬人的修辭并融進人物心情來展現事物的動態變化。
二、對自讀課實施路徑的思考
《月跡》一課的執教,緊扣“趣”之主線,聚焦單元要素,實現能力遷移。學生在自由討論中學習和感悟文章內容,讓分享更加精彩。成功的執教經歷,也讓筆者對自讀課的教學實施路徑有了新的認識。
(一)整體觀照是自讀課的基礎
部編版教材的每一個單元都是一個獨立的教學單元,在語文要素的目標實現上又前后勾連。因此,自讀課教學要牢固樹立單元整體意識,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服從單元的整體目標要求,上承下轉,使一個單元學習形成一個完整的能力訓練序列[1]。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學習描寫景物的變化”。《月跡》是該單元繼三篇教讀課文之后的一篇自讀課文,到習作園地“_______即景”已要求學生能按一定順序描寫事物,寫出事物的動態變化。基于單元解讀的整體觀照,本課的教學要點是引導學生領悟作者對“月跡”的動態描寫及細膩的感受,在動、靜態的描寫中體會月的趣和美。
(二)閱讀提示是自讀課的思考主線
與教讀課文不同,帶“*”的自讀課文前均有一段閱讀指示,就是為學生的自主閱讀提供綱領性的閱讀方向。教師應重視“閱讀提示”的作用,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預習和自讀課文時結合“閱讀提示”,帶著問題思考和梳理課文內容,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月跡》一課中的“閱讀提示”寫道:“把你覺得有趣的地方找出來,體會作者細膩的感受和動人的描寫。”因此,筆者始終將“趣”作為主線貫穿其間,并讓學生在對“趣”的尋找和發現中品味語言,感受細膩的感情和其動人之處。
(三)分享討論是自讀課的重要活動
自讀課是在經過了多篇教讀課文之后,學生積累了相應的學習經驗而開展的自讀活動。大多數的自讀課文內容較為淺顯,適合學生們合作學習、自讀自悟。教師要精巧點撥,讓學生根據“學習提示”進行自讀,在讀中思考,并在分享討論中理解文章內容。
例如,在教學《月跡》的預習反饋環節,筆者讓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利用月跡圖梳理出月的足跡,完成基本的信息提取。這既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節省了教學時間。第三板塊中是讓學生們體會動態變化之趣。學生在獨立沉思、合作討論的過程中暢快議論,發動了組內交流分享的力量,認識到《月跡》與《四季之美》在動態描寫上的異同。學生思考后相互分享、相互啟發,補充印證。
(四)選點遷移是自讀課的鞏固延伸
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部編版教材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和訓練梯度,各文本之間的訓練要素既有相互承接又有對比區分。在課型定位上,自讀課文要讓學生在教讀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實現遷移內化。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閱讀經驗,找準自讀課文和教讀課文中的銜接點,發揮教讀課文的示范遷移作用。
《月跡》一文動靜結合。但是,朗月懸空,清光漫撒,靜謐清幽,為什么作者筆下的月亮會活潑好動呢?其語言的秘密在哪里?第二自然段最能體現其動態變化,這一段的描寫充分運用動詞,從月亮的大小、形狀變化來體現其動態變化的過程,承接了《四季之美》一課中抓住事物不同方面的微妙變化來體現動態的寫作方法。另外,賈平凹還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了月亮人的動作和情感,使靜態之月瞬間變得跳脫可愛。這是區別于之前文本在動態描寫方法上獨有的價值。據此,筆者充分運用動詞、抓事物不同方面微妙變化這個銜接點,使其成為自讀課能力訓練的起點,有效鞏固了教讀課的學法、寫法;同時,在對比區分中,筆者再引導學生發現了擬人修辭手法在化靜為動上的特殊作用。在小練筆板塊的教學中,筆者將訓練能力再延伸,讓學生嘗試運用擬人修辭手法進行化靜為動的描寫。
結? 語
在教讀課的基礎上,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也就是擁有了學習自讀課的基礎。在自讀課教學中,教師既要有單元整體意識,又要讓學生發揮自讀自悟的能力。四步引導強調閱讀、方法、思考與運用的重要性,而且互為梯度,能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教材能力訓練目標結合起來,發揮出自讀課的課型價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于傳穎.切莫冷落小學語文自讀課本[J].華夏教師, 2016(11):82.
作者簡介:吳春花(1979.4-),女,福建順昌人, 小學高級教師,鯉城區“教壇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