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建
摘 要:教學課堂,是教師和學生思想碰撞、互動交流的重要場所.教師是教學課堂的主導者,而學生則是課堂的參與者,只有當學生和教師建立了良好的情感紐帶和信任基礎,教學課堂才會真正變成知識傳授和思想交流的場所.因此,摒棄傳統生搬硬套的冰冷的教學模式成為當下教育工作者主要的教育理念,這也使得“溫情課堂”的創設得到很好地推廣和接納.結合初中化學課堂,從溫情課堂的作用、如何構建溫情課堂兩個方面,談一談關于初中溫情課堂構建的實踐研究.
關鍵詞:溫情課堂;師生共建;學習氛圍;初中化學
“溫情課堂”可以定義為師生雙方共同營造和諧、良好的課堂氛圍,并運用其間的情感特質,實現課堂的高效性和融洽性.溫情課堂強調教師秉持溫暖的教育情懷、提升課程的溫度、實施溫潤的教學工藝、開展有呼吸有生命力的教學,也強調學生懷揣感恩之心,全身心投入到課程當中,并且注入情感,體驗直擊心靈的學習過程.
一、“溫情課堂”助力教育教學
“溫情課堂”是指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能潤澤學生的靈魂,喚醒學生的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獲得溫暖的情感體驗.由此可見,“溫情課堂”的構建在對于青少年的教育中是尤為重要的,“溫情課堂”創設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深度,甚至影響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1.“溫情課堂”讓教育教學更高效
在傳統課堂的教學觀念中,教師的教學任務就是毫無遺漏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一定時間內理解并記憶這些知識點,并通過大量的題目訓練來應對種類繁多的考試.而在這樣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會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知識一遍又一遍的講解和眾多例題的分析之上,從而忽略了和諧課堂的氛圍的營造,使得學生在單調、冰冷的教學環境中被迫吸收學科知識,機械地刷題練題.而像初中化學這樣注重思維邏輯和知識記憶的科目,在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下,很難讓學生高效地吸收課堂知識,從而讓教師在日后的復習中將知識一遍一遍地在學生面前重復,既浪費時間,也浪費精力.
然而,“溫情課堂”有溫度、有呼吸的教學特質,可以很好地讓學生和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的教學之中,讓自己的情感隨著課程的推進上下起伏,感受學習教學過程所帶來的安靜與美好.這樣一來,學生對于課堂的學習的態度就不再是消極的、冰冷的,而是積極的、熱情的.于是,課堂效率的提高所帶來的效果,就會是學生對知識透徹和清晰地理解,教師也會在教學過程享受“溫情課堂”所帶來的放松與愉悅.
2.溫情教學陶冶師生情操
“溫情課堂”要求教師和學生雙方真切地將感情投入到日常的教學之中.教師就需要在備課時思考怎樣才能讓學生將學習的熱情充分調動起來,自己又該如何在課堂上聲情并茂地對課本知識進行講解,應當以怎樣的情感狀態向學生展示課本知識.而學生就需要在課堂開始之前思考,怎樣才能緊跟老師的教育步伐不遺漏知識點,如何把控教師的教學節奏,自己又該怎樣全身心投入到課堂的學習和討論之中.雙方積極思考的同時,就會對自己的課堂言行,課堂精神面貌提出更好更高的要求.教師就能夠在課堂教學之中輕松地把控學生的知識接納程度,隨時調控教學節奏和教學氛圍,用巧妙的方式激發學生當堂思考的熱情,讓知識的傳授準確且有效.而學生也能夠在課上集中注意力,跟隨著老師的教學腳步,將知識逐一理解并記憶.當教師和學生在這樣溫情的教學中達到思想上的“共情”,課堂就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的場所,而變成師生交流情感、思想融合的地方.
二、“溫情課堂”需要師生共建
課堂本身就是一個以知識為載體,讓師生共同學習和進步的地方.教師和學生任何一個角色的缺失都不能組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課堂.而“溫情課堂”的構建,不僅僅需要學生和教師肉體上共處一室的教學,而是強調師生雙方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之中,為課堂的學習教育注入感情.
1.課堂溫情氛圍由教師調動
唐代教育家韓愈曾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由此可見,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中起到主導的關鍵作用.教師能否將自己懂得的“道”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的“惑”得到解答,就取決于教師在課堂上對于課堂氛圍的營造和學生熱情的調動.
在面對全新而陌生的知識時,學生往往會表現出兩種不同的狀態,一是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和憧憬,二是對陌生知識的無視和冷漠.而教師就需要在整堂課開始的關鍵幾分鐘之內,充分營造和諧、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把自己的課堂態度調整為第一種,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投入到新章節知識的學習之中.而教師在課堂氛圍的調動時,就需要結合自身學科特點,找到學生感興趣的地方,激起學生的探索和研究的好奇心.
以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氣體”為例.當學生注意到本章節的標題和三個課題的內容時,“空氣”、“氧氣”、“制取氧氣”三個關鍵詞會讓學生產生誤解,他們可能會認為這些常見事物的學習是沒有必要的,從而使得學習興趣大大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沒有做好知識的引入,直接開始向學生介紹氧氣的性質、氧氣的作用等等知識,學生能聽進去的知識無疑是微乎其微的.相反,如果教師在課堂開始時,用滿含激情的語調提出有關氧氣的新奇問題,就可以向學生傳達出愉悅、積極的信號,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你知道嗎,吸氧過多會導致‘氧氣中毒’,從而致死,是不是很不可思議?”“你知道嗎,充足的氧氣是可把火撲滅的,是不是覺得違反了生活常識呢?”這樣顛覆學生認知問題的提出可以迅速激發學生探求問題答案的熱情,教師活力四射的語言神態更能讓學生做好學習新知識的準備.從而使得“溫情課堂”的氛圍得到充分的調動,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互動性強、參與度高.
2.學生是“溫情課堂”的主要參與者
化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一定化學知識、掌握充分化學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能夠在生活中從化學的角度解決實際所遇到的問題.所以,當教師成功調動溫情的學習氛圍后,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就成為整個化學課堂的主要推動力.這就要求學生在教師對知識點進行解讀和剖析時,思維要緊跟教師的課堂節奏,積極思考該知識點下所蘊含的化學道理,并思考這一知識能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得到應用和推廣.由此,學生的思維就可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活躍狀態,沉浸在教師為他們所營造的溫情氛圍中,而當教師感受到他們對于知識的渴望和熱情時,自然會將更好的教學態度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從而實現師生教學的雙贏.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很好地保持這一狀態,這也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調整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氣氛隨教學進度的逐漸變化的過程,讓更多的孩子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溫情課堂”之中.
承接上文中化學課的例子,當教師在課前提出了新奇有趣的問題之后,可以順利將本單元學習的“氧氣”這一物質引入,并開始圍繞氧氣進行知識的展開和解析,這時學生就需要關注老師口中的每一個知識點,試圖從中找尋之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的答案并及時對知識要點進行摘錄和理解記憶,主動配合老師的教學工作.但是往往在這長達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學生的注意力會逐漸降低,使得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不再那么積極,這時就需要教師來調節課堂氛圍,重新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氧氣的性質介紹完畢后,教師可以拿出事先制取好的氧氣,向學生演示“帶火星的木條在氧氣中復燃”的實驗,讓學生直觀感受氧氣助燃的性質,此時又會讓學生思考先前提出的“氧氣滅火”的問題,于是學生就會帶著疑惑繼續跟著老師的腳步繼續學習.
“溫情教育”的探索和研究,是通過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配合、共同投入來實現的.在這一探索的過程中,師生可以共同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讓教師在輕松的環境下專心地教學,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不斷地收獲知識.學生和老師在促進課堂進步的同時,課堂也在反過來影響教師和學生的品質.“溫情教學”的未來仍然充滿光明,等待著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參與者去發掘其中的奧秘.
參考文獻:
[1]李靜.科研課題路上的溫情指南——讀《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有感[J].內蒙古教育,2017(01):63-64.
[2]冷學寶.“角色置換”讓課堂解讀理性溫情[J].語文教學通訊,2015(32):45-46.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