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建明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語文的重要性更凸顯出來了。農村初中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名著閱讀教學勢在必行,也是順應潮流。名著是文化的精髓,在初中的語文學習中,進行名著閱讀教學,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的素養,陶冶學生的情操。所以名著的閱讀教學很重要,基于此本文對農村中學生閱讀名著的教學策略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閱讀名著;閱讀能力
引言
初中的教育對于學生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為初中生正處于身體和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正是學生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但是初中生尤其是農村中學生的認識水平有限,思維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因此這個時期的教學變得尤為重要。名著是歷史文化的精華,也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有很多地方值得學生學習,閱讀名著還能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魅力。名著中的語言使用也是很有講究。語文教師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應該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欣賞影視作品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名著的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著重要意義。在初中階段的名著閱讀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影視作品。和傳統的閱讀教學相比,學生特別是農村中學生更喜歡觀看影視作品,這樣在引導學生閱讀名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并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學習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23課《三顧茅廬》時,教師要明確知道《三顧茅廬》這篇文章節選自中國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一書。教師開展教學前可以在網上先找到《三國演義》的影視劇,并找出關于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片段并下載,在課堂上進行播放。在播放到劉備第一次去請諸葛亮出山時,教師按下暫停鍵,讓學生議論、猜測結果,并引導學生從書本中找到答案。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精準定位的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關于影視評價的視頻,讓學生模仿評價的方式來評價三顧茅廬這個片段,學生充當影評人員進行解說[1]。根據自己在閱讀中的理解,去感受人物的內心活動,對于演員的眼神還有語言、舉止等等進行評價,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人物。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閱讀的內容,說出影視表演中的不足和優勢兩個方面。比如影視表演中可以將文章中的內容直觀形象的體現出來,等到學生說完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讓學生明白閱讀名著需要用心靈去感受,還需要在大腦中構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并進行深入的思考。語文教師應該正確的運用影視欣賞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更積極的學習態度,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進行拓展閱讀,增強閱讀深度
在初中語文的名著閱讀教學中,專題閱讀也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名著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閱讀的邏輯性和關聯性,如果不注重名著閱讀的邏輯性和關聯性,會出現剛學習完名著學生還沒好好地理解文章,就要學習新的語文知識,這樣的名著閱讀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不利于學生全面的掌握名著的知識。內容沒有聯系性,學生的理解水平也會降低,對名著的看法也不會深刻,農村初中生這種情況更加糟糕。因此語文教師應該要注重名著閱讀的關聯性,幫助學生正確的學習名著,提升學生在閱讀中的深入理解能力。例如在學習到部編版的九年級下冊中的《孔乙已》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魯迅的其它作品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狂人日記》等,也可以通過課件的方式把魯迅作品歸類如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明確告訴學生,介紹作品的寫作背景、體裁、寫作意圖等,讓學生進行系統的閱讀理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就能夠更加明白魯迅的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思想,并對魯迅的作品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在班級中開展名著閱讀交流活動
初中階段的學生有著很強的表現欲。教師應該充分結合學生的這一特征,積極地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比如在班級組織名著閱讀的交流大會,以此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交流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可以詢問學生的意見,最終確定交流活動的主題,確定交流的名著作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多組織一些這樣的名著閱讀教學活動,比如半個月開展一次這樣的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可以將兩個星期閱讀的名著內容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并一起探討自己的看法,還可以向其他學生提問,并通過交流得到答案。也可以在交流活動中圍繞一個話題進行討論。比如在談論《三國演義》時,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人物,并說出喜歡的原因,和關于這個人物的事跡。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的關注活動的開展情況,保證活動的有序進行,同時教師也可以積極的參與到學生的交流中,發表教師對名著的看法,或者學生在交流中有什么問題不明白的可以幫助學生答疑解惑。這樣的閱讀交流活動才能發揮出真正的作用,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增加閱讀思考的環節,以考促學
初中的語文名著閱讀教學,可以讓學生增長文學常識,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名著中含有很多文學營養,學生只有通過有效的閱讀才能吸收文學營養物質,這就需要語文教師監督學生的閱讀質量,防止學生在閱讀中不思考不動腦。要不然這樣的閱讀是無效的。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將名著的閱讀和學習相結合,不能只是單純地讓學生進行名著閱讀。語文教師可以采用讀考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閱讀中還能提升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同時學生在做練習題時也能加深對名著的理解,并提升閱讀能力,有利于九年級語文中考文學名著的復習備考。比如在學習部編版九年級上冊中的《劉姥姥進大觀園》這篇文章時,教師讓學生在閱讀中養成好的習慣,學會做閱讀筆記,并在閱讀之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2]。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這篇文章用講故事的方式講出來,這樣會加深學生對劉姥姥這個人物的印象。之后再讓學生細讀文章,并學會在閱讀中提出問題。比如在這篇文章中劉姥姥是真的鬧出笑話嗎?還是故意鬧出笑話讓大家開心的?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什么?文章反映出了什么?這樣深入的問題才能引發學生深刻的思考,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結束語
在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尋求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名著閱讀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內容,名著中的文學知識很豐富,對于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在農村初中任教的語文教師更加應該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賴洪兵.初中語文名著閱讀的指導方式解析[J].當代家庭教育,2020(14):94-95.
[2]李明. 新課程下中學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禾云中學 廣東 清遠 511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