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 鄧蘇辛
摘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醫學教學信息化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基于核心素養和“雙創”精神進行醫學實習教學改革,培養創新型醫學人才。本文通過分析醫學實習教學的現狀,闡述了翻轉課堂聯合PDCA循環的新型教學模式在醫學實習教學中的優勢,并立足“互聯網+”背景下基于核心素養和“雙創”精神,實施翻轉課堂聯合PDCA循環的新型教學模式,以實現醫學實習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將信息技術與醫學實習教學的相融合,推動醫學教學信息化進程,有助于醫學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互聯網+;核心素養;雙創;教學改革
隨著“互聯網+”的提出,“互聯網+醫學教育”已成為當今醫學教育的發展趨勢,開始應用在臨床教學改革與實踐、在線教育探索與創新、醫學學術出版等領域。繼2015年“雙創”的提出,雙創教育已成為一種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國家的戰略規劃需要,培養具有創業創新意識人才的新型教學理念,在醫學實習教學中, “雙創”已逐漸作為實習教學的首要關鍵環節。核心素養的教育是世界各國教育的大勢所趨。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未來所期許的新新人類是一定是具有豐富的人性、富有創造力的人,而這樣的人必須從“核心素養”來培養。眾所周知,臨床實習是醫學生醫學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實現由學生向醫務人員轉變的關鍵轉折點。為此,如何利用互聯網+,將雙創精神和核心素養相融合入醫學實習教育中,提高醫學實習教育質量,更好地培養創新型,復合型醫學人才,是我們廣大醫學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一、“互聯網+”背景的概述
李克強總理首次在2015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為“互聯網+”樹立了風向標并建議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對許多傳統行業進行變革,帶動其共同發展,其中醫療和教育行業當然也不例外[1]。“十三五”期間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提出明確要求:“要依托信息技術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促進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改革,推進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中的深入、廣泛應用,醫學人才培養應當將創新型,復合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 [2]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將傳統醫學教學模式向信息化方向發展是當前醫學教育改革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雙創”的概述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雙創”)是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的,其是在優化創新創業環境, 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的無窮智慧和創造力, 讓那些有能力、想創業創新的人有施展才華的機會, 實現靠創業自立, 憑創新出彩,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3]。自“雙創”提出后,創業創新教育已成為各高校的常設課程,醫學院當然也在其中。將“雙創”教育作為培養醫學生職業精神和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向, 重視實習教學環節, 強化臨床思維和操作技能的培養, 開發創新性思維,提高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質量,提高綜合素質已經成為當前醫學實習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 [4]。
三、核心素養的概述
“核心素養” 最早由國際經合組織(OECD)于20世紀90年代研究提出,此后多國教育工作者開始對核心素養進行研究。我國于2018年3月30日正式印發《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文件,文件中明確強調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5];它是伴隨全球化,信息化的社會發展,為迎接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而應運而生的。它也是教育適應并主動回應時代發展而做出的歷史性,現實性的抉擇。衛生行業的特殊性要求醫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既能掌握扎實醫學知識和技能,更應具有較高的醫德,懂得對患者、社會負責,成為具備完善人格和高尚情操的醫療衛生人才。而這一切都指向醫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目前,加強醫學生的核心素養的教育已成為國內外醫學教育界的共識[6]。
四、醫學實習教學的現狀
臨床實習是醫學教育的關鍵步驟,是實現由學生向醫務人員轉變的重要轉折點,這一階段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到所培養醫學人才的質量。我國的醫療教育體制決定了醫學生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繁重的實習任務。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好帶教工作,帶教教師需在克服繁忙的臨床工作同時,根據本科室的臨床特點靈活地進行帶教。另外,隨著醫學的進步,醫療環境的改變,給臨床實習教學帶來了新的困難和挑戰[7]。
當前的醫學院校在醫學生培養方面普遍使用“三階段教學模式”,醫學基礎課程的學習-專業課程學習-臨床實踐課程。這種教學培養模式的時間跨度大,不利于實踐課程的順利開展。許多學生由于對專業醫學內容掌握度不夠,未能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中,這是醫學教育的最大弊端,也與當今社會所提倡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及“雙創”相悖。醫學教學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專業的醫學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培養其對臨床癥狀的分析判斷能力,從而對癥下藥,同時在這過程中培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及醫德醫風等素養。然而,當前的醫學改革,部分院校只是原有模式上的小修小補如PBL教學模式,CBL教學模式,CPPT教學模式等,并沒有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足[8],如醫學生臨床思維培養的重視不足,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不強,應變能力不夠,醫患溝通能力欠佳及醫德醫風無系統性評價等。
為此,我們如何利用互聯網+,將雙創精神和核心素養相融合入醫學實習教育中,提高實習教育質量,未來更好地培養復合型醫學人才,是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重大難題。
五、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基于核心素養和“雙創”進行醫學實習教學改革
隨著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學教育目標要隨之發生轉變,即以傳授知識和技術為主轉變為以培養從事醫生這一特殊職業所要求的特別素質為主。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2001年提出的“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簡稱GMER),它包括七大領域,即:(1)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2)醫學科學基本知識;(3)臨床技能;(4)交流溝通技能;(5)群體健康和衛生保健技能;(6)信息處理;(7)批判性的思維和研究等。強調了培養醫學生應達到的最低標準,旨在確保醫學教育質量[9]。我國當前的醫學教育模式仍是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傳統大課講授加實驗課的醫學教育模式很難達到GMER的要求[10],結合目前我國醫學教育背景,如何實現GMER的根本目標,促進GMER的本土化已成為當前國內醫學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PDCA循環,最早由休哈特于1930年構想,后來被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處理,并運用于持續改善產品質量的過程。PDCA循環不僅在質量管理體系中運用,也適用于一切循序漸進的管理工作,已在許多行業中運用并取得良好的效益。近年來部分醫者將PDCA循環運用于醫學領域,取得了積極效果。PDCA循環應用于醫學實習帶教管理中,通過P(plan)-計劃,D(do)-實施,C(check)-檢查,A(act)-處理四個步驟的周而復始地運轉,每進行一次循環,解決一批問題,就會使教學效果提升一個水平,同時也會出現新的教學內容和目標,且出現的問題可在下一個循環中得到糾正,有利于減少教學過程中的盲目性,提高了教學質量[11]。
翻轉課堂作為一個新型教學模式,最早在2011年由Khan提出,翻轉課堂改變了原有的課堂模式,傳統教學模式的中心是學生,學習場所為課堂,而翻轉課堂是完全不同的,主要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課外進行自主式學習,課堂上的時間用于對學生遇到的困難進行解決,達到對所學知識的提高和升華[12]。簡單來說,翻轉課堂是將傳統的教學過程顛倒,課堂之外學習,課堂上交流討論,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度和理解度。翻轉課堂,其“新”的表現:(1)課堂外的視頻教學。(2)視頻教學的自由度大,翻轉教學的支撐是信息技術手段。(3)探究式的課堂交談[13]。近年來通過研究發現翻轉課堂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減輕了老師的講課負擔,輕松、自由的探究式課堂,使得學生的學習更具針對性,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不僅有利于發散性思維的培養,也有利于師生互動,這正是傳統教學模式所缺少的[14]。翻轉課堂近年來被眾多高校視為理想的教學模式[15]。
為此,我們借鑒國內外先進理念,針對醫學實習教學,將最富創新性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與最具活力的PDCA循環相結合,通過搭建現代網絡信息學習平臺,將雙創精神和核心素養相融合入醫學實習教育中,希望能讓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學會如何主動性和創新性學習,并將核心素養與實踐相結合,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
(一) 以“雙創”精神激發醫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使醫學生正確對待醫學實習,興趣的培養至關重要。在醫學實習教育過程中,帶教老師以“雙創”精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意識。注重創新精神培養,塑造學生科技創新的思維方式。
(二)在“互聯網+”背景下進行集體備課及師資培訓,打造師生信息化平臺
針對醫學教育的特點,整合現存課程信息資源,在統編內科學教材的基礎上,制作基于“翻轉課堂”的軟件工程課程MOOT資源,以促進教師之間的信息傳遞交流,并形成不斷優化的資源庫。教師與實習生建立QQ群,在群中進行分享信息資源,提問,討論及解答相關問題等,增加帶教老師與實習生的互動性,激發了學生實習的興趣。
(三)基于“核心素養”,以“翻轉課堂聯合PDCA循環”的新型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以課前自主觀看教學視頻、入科資格考試及提出問題確定教學目標,設定臨床思維目標,明確醫患溝通能力及醫德醫風等核心素養目標;課上臨床實踐、分組討論、解決問題及測試調查反饋促進知識內化,促進臨床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實踐性,提升核心素養的系統性,課后總結反饋,知識鞏固,查詢研究進展,書寫讀書報告,增加實習生的創新能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深入,提升核心素養的深刻性。
(四)綜合“核心素養”及 “雙創精神”,評價實習教學效果
將學生課前入科資格考試成績,課上臨床實踐成績,課上醫患溝通能力,患者滿意度評分,課后考試成績,文獻查閱報告等作為學生臨床實踐成績,進行評比。課后教師通過現場提問、技能操作、臨床思維,課后作業和學生滿意度調查問卷結果評價帶教的效果及存在的不足,及時反饋結果并調整相應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使教學效果在不斷的實習中提升。
六、結束語
“互聯網+”背景下基于核心素養和“雙創”精神進行醫學實習教育改革,構建的翻轉課堂聯合PDCA循環的新型醫學教學模式,將傳統的以“教”為主的醫學教學模式轉變為在信息技術支持下以“創新能力和核心素養培養”為中心的主動意義的教學模式,全面改善了傳統醫學實習教育存在的弊端,將信息技術,核心素養,“雙創”精神與傳統醫學教育進行有效地融合,推動了醫學實習教學的發展,實現了醫學實習教學根本性的變革。
參考文獻:
[1]國發[2015]40號.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N].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5,20:11-23.
[2]任友群,鄭旭東,吳旻瑜.深度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創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2016)解讀[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5:3-9.
[3]張軍擴,張永偉.雙創如何成為發展新動力[J]. 新經濟研究,2016,4:81-85.
[4]姜慧,薛惠光,徐永昶.高校個性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3:27-31.
[5]潘景麗.論大學生核心素養之思維品質的養成[J].中國成人教育, 2017,9:9-12.
[6]蘇妙玲.基于立德樹人視角探討醫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J].廣東教育·職教版, 2018,第6期.
[7]蒲軍.在新形勢下提高臨床實習教學質量的對策[J].重慶醫學,2010,39,8:1014-1016
[8]朱淑金,高嵐,謝學建,邵麗杰,魚淼.心血管內科臨床實習中不同教學模式教學效果的比較[J].心臟雜志,2016,3:374-376
[9]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 醫學教育, 2002,4:1-3.
[10]閆昱江.從“全球醫學教育關于醫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談后期臨床教學改革的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17,40:1-3.
[11]陶華明,殷勇冠,朱全紅.PDCA循環在《中藥化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1,8(3):114-117.
[12]朝霞,俞啟定.基于翻轉課堂的項目式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4,1:96-104.
[13]梁昆,宋勇莉,常會敏,邱建華,查定軍,岳波.翻轉課堂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6,36(1):105-126.
[14]胡平方,袁宗麗,王劍.翻轉課堂應用于消化內科臨床實習帶教之我見[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24:6-7.
[15]楊丹,曉霞,賈智軍,徐茂錦.翻轉課堂在醫學本科生臨床實習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9):95-98.
基金項目:南華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8XJG-YB47
基金項目:湖南省普惠性政策與創新環境建設計劃,項目編號2020SK50403
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 湖南 衡陽 421001
衡陽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 湖南 衡陽 4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