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代陶瓷產品的出土,對我國研究古代藝術體系具有重要的價值,通過朝代更迭、文化演變等,深度查證出不同文化空間下,陶瓷藝術產品的文化內涵,為現代藝術產品的設計與生產提供有效助力。基于此,文章以漢代陶瓷藝術的發展雛形為切入點,對漢代陶瓷藝術的文化內涵進行探討。并對漢代陶瓷藝術的發展歷程進行研究。
關鍵詞:漢代;陶瓷藝術;文化內涵
引言:陶器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萬年之前,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下,制陶體系與文明體系的雙重建構下,在商代形成較為完整的陶瓷藝術派別,例如,商代出土的青釉器,已經具備陶瓷的基礎屬性。伴隨著制作陶瓷技術及人們審美的優化,在漢代得以完善,且歷經隋唐、兩宋、明清時期的藝術整合,陶瓷儼然成為我國重要的文化瑰寶。在近年來出土的陶瓷文物中,逐漸揭開陶瓷制品的藝術面紗,為古代歷史及現代文明搭載一個溝通渠道。本文則是對漢代陶瓷藝術的文化內涵進行探討,僅供參考。
一、漢代陶瓷藝術的發展雛形
漢朝具有404年的歷史,在建立初期形成了封建體系,經過集權制統一,令漢朝各個封地之間達到空前統一。對于漢代陶瓷藝術而言,真正發生轉折點的時間段是在東漢末年時期,由文學為引領,令陶瓷藝術風貌貼近于精細化層面,整個陶瓷作品制造工藝精巧。但是伴隨著朝代易主,不同執政者所宣揚的思想具有差異,例如,在劉邦執政階段,則是宣揚“黃老學說”,使得“道法自然”的思想映射到民俗風氣中,這樣便形成具有現實主義色彩的藝術基底。從陶瓷產品的制備及發展而言,可以看成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寫照,其不僅局限在陶瓷產品本身,更是通過陶瓷所映射出的文化色彩,凸顯出當朝的風俗習性,真正建立起藝術與文化相交融的體系。
從藝術作品的文化衍生角度來講,陶瓷產品的藝術性可以看成是以社會為主導的客觀價值演變體,即為在文化交替過程中,產品本身所呈現出的塑造屬性具有高度集成的特點。因為在漢朝初期,文化蘊含的表達過程可以看成是不同載體的立足點,如果想要從各個方面降低文化演變所帶來的負面效果,則需要考慮到不同朝代的政治、經濟所產生的交互特征,充分利用統治能力,將制度作為一個硬性約束體,建設出多元性的表達體系,由內而外的闡述價值觀以及思想觀,進而對基層群眾形成輿論引導,打造出主流意識形態的發展體系,為藝術產品的融合與共生奠定堅實基礎。除此之外,在產品表達過程中,陶瓷藝術產品的價值不再局限于特定的領域中,而是通過不同方面的解讀,將整個代表體系作為一個延伸體,形成基層群眾思想與產品表達的精準對接,提高文化融通力度,從多個方面折射出陶瓷產品的價值屬性。
二、漢代陶瓷藝術的文化內涵解析
(一)簡樸與豪放結合的藝術文化
漢代陶瓷藝術具有多元化特點,其既包含漢代本土藝術、朝代傳承特征,也帶有一定的西域色彩。在時間的推移下,陶瓷藝術正逐漸吸收更多的藝術信息,并且在經濟、社會、制度等方面進行映射,真實凸顯出漢代文化的多元性。例如,在西漢時期,受到秦朝文化的影響,令陶瓷產品在制作過程中具有細節刻畫、形體高大的寫實屬性。在漢代中期時,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原有黃老學說所衍生出的文化范疇逐漸傾向于儒家思想范疇,掌握事物的發展本質,達到形神合一的效果。從時代更迭角度而言,陶瓷產品屬于本土文化的一個復刻體,藝術風格也是一種現實主義的寫照,更多的貼近于民生,這也使得民生體系與宏觀文化體系在交融過程中,產生簡樸性與豪放性相結合的藝術意境。
(二)南楚文化的衍生
漢朝建立初期,針對秦朝滅亡的事例,在政策制度上選擇了與民休息的管控方法,杜絕社會體系中的奢侈、浪費等現象。當此類大環境的思想映射到漢代文化體系中時,則是以一種樸素、簡約的風格予以呈現,為陶瓷產品的設計與生產提供新思路。除此之外,在漢文帝繼位以來,明令禁止青銅器的陪葬,間接促進民間陶瓷工藝的發展。到后來的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的管理思想,為民生發展提供一種文化傾向,導致在藝術衍生過程中,整個陶瓷文化帶有濃重的地域及歷史色彩。在劉邦創建漢朝初期,其本身也帶有一定的楚文化色彩,且當時朝政思想保留著南楚特色,特別是在是原有政治、經濟體系的約束下,部分文化思想是以楚文化為底蘊得以派生的,這也使得后續發展過程中,南楚文化所帶有的情懷意識通過各類文化載體予以呈現。例如原始圖騰、儒家思想等,在不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共生載體,真實反映出南楚文化的本質內涵,同時也對漢代陶瓷文化的藝術發展提供基石。
(三)陶瓷藝術的西域文化色彩
在漢武帝北擊匈奴以后,打開了絲綢之路的大門,經過經濟交流、貨物交流等,不同文化也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實現相互交融的狀態,其中西域文化在中原之中的根植,則代表著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行為交融、意識交融等。對于陶瓷產品制備而言,陶瓷藝術也帶有一定的西域色彩,對于當時的人文環境而言,盡管西域文化的侵入在國家眼中是處于敵對思想,但是從民生發展而言,異域文化的審美觀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沖擊則是表彰著當前文化體系下,搭載西域文化而衍生的陶瓷藝術體系帶有相對應的異域色彩。從近年來出土的漢代陶瓷制品中可以看出,樂舞俑的出土,則可以看成是儒家文化與異域文化的融合,通過外在與內部的關聯,真正映射出陶瓷產品的藝術價值。縱觀古今,任何一項陶瓷文物的出土,對現代文明與古代文明的銜接起到促進作用,從社會發展而言,可以將陶瓷藝術產品作為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打造出多領域融合的平臺,為我國美術工藝品的設計與制造提供寶貴意見,弘揚中華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
三、漢代陶瓷藝術的發展歷程
從漢朝的文化及社會發展背景來看,其屬于封建社會的發展類型,在中央集權政府的建設下,令整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秉承著文化交融、意識交融的重要屬性。此外,在漢朝統治視域下,外域文化在滲透期間,真正建立在固有體系的形成之上,為文化共生奠定堅實基礎。從漢代陶瓷藝術品可以看成,藝術與文化根基的形成是基層群眾的一種思想及情感寫照,在映襯現實的過程中,藝術格調正伴隨著基層思想藝術形成一種新的文化派生體系,當然此類思想體系的形成也受到當朝政場的影響與規制,但也從側面反應出在當朝者的管控下,整個國家與社會文化所形成的一種文化范式。
(一)漢代陶瓷藝術體系的組成
陶瓷產品的設計與生產最初是以功能性為目標,其既符合時代人們的用取訴求,又符合人們的審美特征。在陶瓷產品的不斷應用下,藝術與文化的加持,為陶瓷產品本身附加了美學思想的代名詞,在歷史的不斷演變中,陶瓷也正由功能產品逐漸轉變到藝術層面,無時不刻的不再彰顯出陶瓷作品的本質內涵。從藝術角度而言,陶瓷產品所具備的美學思想具有多向融合特征,通過內在與外在的共同表達,凸顯出陶瓷產品的傳承價值與各類當代藝術價值。從漢代出土的陶瓷作品可以看出,藝術流派的形成具有推動性,即為產品在塑造及推廣過程中,藝術與社會體系呈現出深度融通的勢態,表達出陶瓷作品的內在蘊意。在陶瓷藝術產品的不斷設計下,以文化為催生的藝術體系,正在原有的藝術架構上表現出來,其不僅作為藝術價值的表彰體,更是通過文化共生、民眾思想等,形成具有表達特征的作品體系。在陶瓷產品建設及發展過程中,產品藝術價值屬性的確立,正伴隨著技術工藝的成型,體現出遞進式的發展內涵,工匠們對技術工藝的掌握程度、對藝術產品的認知程度,均標榜著陶瓷產品在成型與發展過程中的客觀規律,進而體現出劃時代的意義特征。從傳承屬性來講,任何一項歷史藝術品的誕生,均存在一定的文物價值,其是由歷代傳承者的保護與弘揚,將藝術作品根植于自身生活之中,體現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對接性,為藝術瑰寶的社會價值所正名。
(二)陶瓷藝術的新風貌
陶瓷產品藝術新風貌的形成主要是在西漢后期,經過時代變更,整個藝術派別更加傾向于寫實化,例如西安出土的人俑,可以清楚的看出各個部位以及色彩之間的比對,無論是從形態樣貌,還是從風格闡述方面,更加貼近于寫實風格。由此可以看出,西漢后期陶瓷藝術體系的演變路徑,逐漸由漢朝前期的思想流派轉變到后期的寫實風格,凸顯出特色化的藝術蘊意。從實際發展模式來看,無論是漢朝初期,還是漢朝末期,陶瓷藝術體系的形成與弘揚更加傾向于思想層面的引導,即為到后來魏晉南北朝時期,陶瓷藝術體系不會隨著朝代更迭而泯滅到歷史長河中,其仍然以另一種形態意識流存下來,而陶瓷藝術的風貌及蘊意,也將伴隨著產品藝術性重新依附于時代推進的載體中。反觀,漢代時期,藝術風格所呈現出流派特征,則是在既定發展路徑進行不斷更新與拓展的,從最初的黃老思想,再到后來的寫實風格,其都固定闡述出產品的時代特征,同時也間接認證著社會發展及民眾思想的一種轉變路徑,真正打造出更具藝術特征的陶瓷產品。從社會階級層面來看,經濟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各種映射關系作用于陶瓷藝術品設計中,則是按照人們意愿予以塑造的,其本身所形成的關鍵點,不再局限于固有的表現手法內,而是通過制造人員的主觀意識進行范式解析的,即為在設計與雕刻過程中,盡管主體設計大綱是按照統治者的意愿執行,但在細節創作方面,則是體現出基層工作者的表達之情,進而令整個作品呈現出真實性與立體性。
結語:
綜上所述,漢代陶瓷產品具備的質樸性與文化特征,是歷經四百多年的歷史積累與文化沉淀所得到的產物,同時也代表著一種文化結晶。陶瓷藝術產品所帶有的文化屬性可進一步深化我國藝術產品的內涵,洞悉陶瓷產品的本質價值,為我國現代陶瓷產品提供設計思路。為此,在后續發展過程中,針對漢代陶瓷藝術進行解析時,必須從多個方面進行衡量,認證出文化與產品之間的依附屬性,從而為現代陶瓷產品提供藝術及文化層面的支撐。
參考文獻:
[1]石蒙蒙.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陶瓷文化類紀錄片的價值分析[J].惠州學院學報,2021,41(04):95-99.
[2]李瑩.文化生態觀視域下當代遼瓷藝術的審美再造[J].美術教育研究,2021(13):46-47.
[3]李玲玲.文化創意產業化背景下傳統陶瓷藝術產業發展研究[J].中國陶瓷工業,2021,28(04):52-56.
[4]朱鑫龍.四川農村土陶藝術審美語言的傳承與嬗變[J].核農學報,2021,35(10):2459.
[5]石蒙蒙.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陶瓷文化類紀錄片的價值分析[J].惠州學院學報,2021,41(04):95-99.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環中國海漢代陶瓷文化研究》(17YJC760020)。
作者簡介:胡長春,1977.7,漢族,男,江蘇鹽城人,徐州工程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設計藝術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