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鋒
【摘要】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提升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是每位教育者的重要任務。正所謂: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而在本人淺層理解,德育德育,建立的基礎是被教育之人必先有“德”,才能有“育人”之可能,否則將毫無意義可言。那么,問題就來了,如何建立學生最根本之德?何時建立?又該如何引導?誰人引導?也許只要涉及到有關教育,很多人會不加思考的回答到當然是老師在學校從小引導,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回答了我們剛才所提出的何時、何地、何人的所有問題,的確,教師負有決不能推卸的義務與責任,這也是作為一名教師最根本的職業素養。但我今天恰恰想說的是另一個更為重要、更加能根深蒂固在每個孩子心中的那一把秤-----“家庭的教育”,當然說這個不是為了推卸責任,更沒有放棄學生的意思,相反,正是想體現當下社會下未來教育的必然趨勢----“家校共育”的協作關系的重要性。
【關鍵詞】德育教育;家庭教育;家校合作
作為一名高中寄宿制學校中的一名班主任,也許不難聽到很多家長的這樣一句話:老師,我們小孩在學校就拜托您了,現在在學校的時間遠遠超過在家的時間,我們也做不了什么,一切都靠你們老師了。這句話無論從時間計算上還是人情世故上都沒有任何的毛病,而作為一名教師,一名班主任,這也毫無疑問是我們的職責與義務,但隨著做班主任工作的年數增加,隨著學校政教線德育工作的加入,讓我慢慢從一個個案例處理中貌似有了新的收獲,新的看法,新的擔憂。更讓我堅信對于一個高中生而言,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與延續性更傾向于從小開始的家庭教育或者說是家庭環境,而這種教育又是極其根深蒂固、很難摧毀重新建立的。因此,當作為一名教師,想盡全力用引導、教育等方式,讓學生迷途知返,不是不可能,但是最根本的前提是他得有最起碼的“德”,即長期以來家庭教育所熏陶出的一整套是非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下面我就用自己親身經歷和處理的案例來進行剖析我所認為的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無法替代的重要性。
下面我也將用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案例來進行說明與分析,這也是在這些年班主任工作和政教線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和感悟談談自己的一些拙劣的看法,也望得到大家的批評與指正。
案例:
一位男生因為早戀被班主任教育多次還是不收斂,班主任就叫來了家長,和學生一起來了政教處,本意當然也是希望通過政教處和學校層面給學生一點壓力,讓其知道事態的嚴重性。
家里總共來了三個人,父母與姐姐,一看就是一般性的普通上班族的家庭,也許就是普通家庭賺錢不易,望子成龍的急切心情,沒說幾句小孩的爸爸就是一上來狠狠的扇了他好幾個巴掌,說實話,這種情形我們做老師的也屢見不怪了,但是后面的幾個情形卻是我始料未及的,也是引發我深思的地方。
第一:按照常理來說,大庭廣眾之下,爸爸這樣的舉措之后一般情況作為媽媽肯定會第一時間上來阻止和勸解,不管是出于保護小孩還是在外人面前的留點自己的面子,我相信都會這么做,但是這位母親不但沒有試圖阻止,而是上前也是拿著包一頓亂打,更奇怪的是連姐姐也沒有任何要去阻止的意思,當然,最后還是我們老師阻止了這一頓亂打。其實我們很能理解家長的恨鐵不成鋼的內心,但是當我看到這一幕,引發我思考的卻是另一面,從這個情況來看,我估計從小到大,在家庭教育中,可能家長也是這樣的一種處事狀態,那么,如果今天是在家里,請問何時會停止這樣的“暴亂”,又有誰去及時阻止,最后是不是家長打累了,不想說了才停止?這些我都不敢再往下想,雖然說到底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會真的把他怎么樣,但是我更擔心的是這個小孩的心理狀態,何況這樣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這個也在我發現的第二個問題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第二:勸阻完家長,等家長冷靜下來后,我發現在整個“混亂”的場面下,這位男生從頭到尾沒有后退一步,也沒有閃躲一下,更沒有任何的表情的變化,沒有留一滴眼淚,只是一味的一動不動的站在那,任其家長打,這一幕也是我看到的最為擔心、最為害怕、最引發我深思的!
我深思在家里這是不是一種常態,我深思小孩內心的改變與表面堅強背后是不是已經心理“扭曲”了,我更深思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與有效性。我敢肯定,這樣的教育面對這個毫不“畏懼”、毫不“后退”的孩子來說毫無用處,甚至只有壞處。我更想到這樣教育下的小孩,等他長大,等他獨立以后,等父母親需要被照顧,需要被贍養時,會不會就是新聞中所時常報道出來的撒手不管,不盡孝道之人,我也寧愿自己是想多了,想錯了,杞人憂天了,我也更寧愿相信這個孩子長大了是會慢慢明白家長恨鐵不成鋼的急切心理,明白家長為其好的心理,但是,很多時候年少時的心理創傷是不可逆的,也是很年后很多事情發生的導火線。在這里,也真的要善意提醒家長們的教育手段與方式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我們身邊的廣大青少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卻越來越多,很大一部分都來自家庭教育與家庭環境的影響,而且是那么的根深蒂固,就算學校、老師拼勁全力去改變,有時候也是徒勞,更多的也需要家校的溝通與協作。
德育是育人之本,有德才能論教育,無德便是一切遭難的起源,而德的培養和養成,一定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根深蒂固,當然學校、教師也有著一定的義務和責任,德育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更不是一個老師、一所學校、一個家庭可以完成,它需要從小開始家庭與學校的親密無間的協作與溝通交流,不斷的發現問題,循循善誘,在孩子成長與未來教育中的每個階段做出一系列正確的引導與指引。那么就讓我們砥礪前行,不忘初心,家校合作,共創師生美好的明天而共同努力與拼搏吧!
參考文獻:
[1]王莉瑛.對德育模式的思考.[J]科技與教育2009.10.
[2]丁鋼.教育與日常實踐.[J]《教育研究》(北京).2018.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