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永
[摘要]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各行各業均帶來巨大的沖擊,教育行業同樣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春季開學不斷延遲,學生課程多以線上授課為主,這對多年來習慣在教室采取傳統方式進行授課和學習的廣大師生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在疫情防控中,我們對已經進行了多年的大學出版社數字化轉型有了新的思考。依托在線教學平臺打造的、為師生提供全方位綜合服務的教學新生態,是大學出版社將來數字化轉型發展走向強大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在線教學;大學出版社;數字化轉型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各行各業均帶來巨大的沖擊,教育行業同樣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受疫情影響,2020年2月28日,教育部發布《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統籌做好教育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發展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疫情沒有得到基本控制前不開學,學校基本防控條件不具備不開學,師生和校園公共衛生安全得不到切實保障不開學。
由于學生無法到校集中學習,教師只有通過線上授課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這對多年來習慣在教室采取傳統方式進行授課和學習的廣大師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與此同時,由于疫情發生時正值假期,線上開學后眾多學生手上沒有教科書,這也就成了擺在眾多師生眼前的一個突出難題。了解到此情況后,為了滿足線上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國內眾多出版社迅速積極行動起來,為廣大師生全力提供電子版教科書;諸多技術服務公司則開通線上教學平臺,解了燃眉之急。
通過各方的積極協調和共同努力,絕大部分大中小學校的師生基本上完成了上半年的教學和學習任務。而此次突發事件也讓我們對已經進行了多年的大學出版社數字化轉型有了新的思考。
一、線上教學開展的必要條件
從目前各種線上教學的開展情況來看,不管是通過移動客戶端,還是通過固定PC端,以及有線電視端,線上教學的順利開展,都離不開兩個必要條件:教學內容(電子版教學資料)和教學平臺。
(一)教學內容
不管是線上教學,還是線下教學,其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都離不開教科書。而作為教學內容的提供者,教科書一般都是由出版社負責的。所不同的是,線下教學主要依賴的是紙質版教科書,而線上教學則主要依賴的是電子版教科書及配套的教學資料(包括音頻資料、視頻資料等)。究其實質,兩種形式的教學所需的教科書只是載體不同,都需要由出版社和任課教師負責提供教學內容,以滿足教學的需要。
(二)教學平臺
狹義的教學平臺是指建立在互聯網(或有線廣播電視網絡)的基礎之上,為開展網絡教學提供全面支持服務的軟件系統的統稱;廣義的網絡教學平臺則包括支持網絡教學的硬件設施和支持網絡教學的軟件系統[1]。隨著互聯網技術、數據庫技術、多媒體技術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學習者的參與程度需求的增長和對網絡環境下遠程學習的理解的不斷深入,教學平臺的形式越來越豐富,教學方法也越來越多,如多媒體教學、情景教學、視頻教學等等。
二、線上教學開展的模式及現狀
早期市場上主流的在線授課平臺,多以錄播或課程直播等形式開展,缺乏完善的在線互動功能,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有限。隨著云視頻通信技術的成熟,以及4G/5G、光纖等網絡的普及,在線教學平臺及模式有望得到進一步發展。疫情期間,各大在線教學平臺相繼宣布其平臺課程在疫情期間免費開放,加之教育部推動部分平臺成為指定授課平臺,線上授課模式呈現多樣化。
整體來看,當前在線教學的開展,主要可分為兩種模式。
(一)點播式教學模式
點播式教學模式主要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快速傳遞,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點播音頻、視頻課件,查閱電子教案等教學內容,再完成線下作業等。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以教學視頻為中心,教育資源的網上電子展示,強調的是管理。通過數字有線廣播電視網絡進行的教學,就屬于這種教學模式。
疫情期間,考慮到部分農村地區和邊遠貧困地區無網絡或網速慢等情況,教育部安排中國教育電視臺通過電視頻道播出有關課程和資源,解決這些地區學生在家學習的問題。在疫情嚴重的湖北省,依托廣電網絡和長江云新媒體的電視大屏渠道,湖北廣播電視臺于2月10日正式上線“湖北省中小學線上教學平臺”“在線課堂”電視在線教育業務,開通直播和點播服務。通過“電視+互聯網+教育”的點播式教學模式,將眾多優質教育資源送到千家萬戶,實現中小學生“停課不停學,離校不離師”。
(二)交互式教學模式
交互式教學模式廣泛運用即時通信技術開展在線和離線的教學支持服務,集成視頻會議系統、虛擬教室系統、聊天工具、BSS討論系統、內部電子郵件系統等,給學生提供學習導航、在線離線課程、答疑輔導、討論、在線自測等服務,提高師生之間的互動水平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加強了教學平臺的交互功能,強調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2]。
根據使用終端不同,交互式教學模式主要分為移動APP端和固定PC端兩種。當前,基于移動APP開發的教學平臺可謂多種多樣。此次疫情期間,教育部共組織了22個線上教學平臺(如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智慧樹網、超星“學習通”等),為大學生免費開放2.4萬余門課程,這樣即便是在家,同學們也能享受到名師在線指導。
例如,武漢理工大學為保障在線教學的順利實施,學校面向全體教師提供“中國大學MOOC”“學習通”和“優慕課V8”等在線教學平臺,作為實施交互式在線教學的基礎保障。通過對武漢理工大學多位教師線上教學的調查和反饋發現,線上教學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和弊端。如每個學生面對屏幕學習,沒有師生之間或學生之間的眼神接觸與交流,缺少傳統課堂的教學氛圍;傳統課堂中,很多課堂活動以學生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而在線上教學中,受限于平臺功能和設備支持,學生基本無法進行分組討論。但就教學效果而言,由于每次課都布置了明確的預習任務并有統計數據,學生預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中各知識點的分段講解更適合學生們的學習習慣,增加了他們線上學習的積極性,線上互動顯著增加,而且課后的提問和反饋也明顯多于線下教學。
三、大學出版社在線上教學中的作用及現狀
不管是選用什么樣的在線教學模式,不管是采取何種教學方式,其線上教學的正常開展,都離不開教學內容的支持。而這些電子版的教學資料,主要部分都需要由出版社提供支持。
為了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共同抗擊疫情,很多出版社全力提供電子版教學資料,主要由高校或教師從出版社獲取電子版教學資料,然后通過市場上現有的一些教學平臺開展線上教學。但受疫情影響,一方面紙質版的教科書無法正常發貨銷售;另一方面不排除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不正當途徑獲得這些電子資源進行圖書盜版[3]的現象。這為出版社如何參與開展線上教學,如何保障電子版教材內容的安全有效運用提出了新的挑戰。
調查還發現,很少有出版社搭建起自己的、作為在線教學正常開展必要條件之一的教學平臺,少數與已有在線教學平臺合作開發出版的“互聯網+”數字化教材,便成為眾多高校教師開展線上教學的首選。如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與超星“學習通”在線教學平臺合作開發出版的高等學校土建類專業“互聯網+”數字化教材《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工程管理專業英語》和《建設工程項目管理》等,其與教學相關的教學資料在教材出版之前就已上傳在教學平臺當中,在教學過程當中,給予授課老師相關的教師端權限,教師就可以隨時訪問調用;給予學生相關的學生端權限,學生就可以隨時訪問學習。與此同時,用“學習通”APP掃描紙質教材中設置的二維碼,可以進行語音試聽、視頻演示、章節習題測試等輔助學習,生成并導出平時成績,進行學生學習數據統計和學生行為管理,極大地提升了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得到了廣大師生的廣泛認可。
四、大學出版社數字化轉型發展再思考
作為傳統意義上的大學出版社,其多年來的發展慣性決定了其在高校教學服務中大多時候僅是作為高校紙質教材的提供商出現,這已與當今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和高校新型教學生態的發展相脫節,數字化轉型發展需要更加深入、全面和徹底。
(一)要建立教學服務新生態
大學出版社的數字化轉型發展已經進行了多年,面向整個高等教育,尤其受到了此次新冠疫情的巨大影響,并考慮到今后類似非正常教學狀態出現的可能性,大學出版社所做的不應僅僅是為其提供電子版教材及配套的教學資料,還要對整個教學生態進行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務。教師們除了希望得到出版社所提供的教學中所需的教學課件、教學大綱等基礎配套資料,還希望得到已有的教學平臺(或出版社自己的教學平臺)相匹配的,或者已經深度融合的“課程服務套餐”。通過建立這種全方位的深度教學服務新生態,可以讓老師們通過客戶端即可開展線上教學;學生通過客戶端即可進行在線學習,與老師溝通交流,回答問題,完成作業并提交;隨后老師即可完成在線輔導、批改作業,甚至開展章節測試、期末考試等教學任務。
(二)要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創新多方合作模式
數字化融合出版是一個集信息技術、教育規律和編輯出版等元素于一體的新型出版業態,需要信息技術企業、高等院校和出版社等多方協同,創新合作出版模式[4]。其中,信息技術企業負責提供互聯網和信息技術,高校負責提供優質的作者資源,出版社負責最終的資源整合和產品生產。三者各司其職,發揮各自優勢,從而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事相宜。
(三)要打造復合型編輯隊伍
出版社的發展核心是選題策劃與開發,選題的策劃與開發離不開編輯隊伍,而基于數字化融合出版的優質、綜合、成套系的大型選題,更離不開優秀的既懂編輯出版,又懂教學規律,還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編輯人才[5]。在數字化圖書融合出版領域,出版社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把“外部引進”與“內部挖掘”結合起來,制定合理有效的培養制度,對編輯人員的行為進行引導、約束和激勵,鼓勵大家積極主動地學習先進的互聯網思維與數字化技術,打造出一批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編輯隊伍。
五、結語
傳統出版必須要順應融合發展的趨勢,主動將有特色的內容資源數字化,使融合出版成為發展的新動力。可以預見,這種依托在線教學平臺打造的、為廣大高校師生提供全方位綜合服務的教學融合出版新生態,一定是出版社,尤其是為高校教學提供教學服務的大學出版社將來數字化轉型發展走向強大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武彥嬌.網絡教學空間的應用與研究—以世界大學城為例[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
[2]關喆,全景梁,董為.網絡教學平臺在醫學教育中應用的探索與體會[J].課程教育研究,2016(36):104-105.
[3]胡一格.疫情沖擊下大學出版社發展4大微趨勢[EB/OL].(2020-03-03)[2020-12-02].http://www.sinobook.com. cn/press/newsdetail.cfm?iCntno=31115.
[4]戴皓華.中小出版社高校教材數字化轉型面臨的問題探究[J].傳播與版權,2020(11): 54-56.
[5]權鋒.教材出版社向互聯網教育轉型的優劣勢及關鍵[J].傳播與版權,2017 (1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