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數學建模的理解,要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對數學模型的理解,第二個層次是對數學建模教學的理解.對于何為有效的數學建模教學,一線教師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而要想知其所以然,就必須將研究的視角再深入一步,要透過認知理論的相關解釋,從元認知的角度,去研究其對學生數學建模過程的影響.元認知影響著學生數學建模過程中的策略選擇,影響著學生數學建模過程中的自我效能感.從教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元認知無疑是抓住了教學的本質,同時也在為學生的學習尋找原動力.教師研究與元認知相關的理論知識,然后通過理論聯系實踐,可在經驗積累的同時提升理論水平,進而讓教學與教育科學研究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關鍵詞:初中數學;數學建模;元認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1)02-0013-02
收稿日期:2020-10-15
作者簡介:金秋豪(1996.9-),男,本科,中學二級教師,從事初中數學教學研究.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數學學科教學的研究不斷深入,研究的視角也逐漸的從經驗層面走向了學生學習心理層面.作為一線教師,從學習心理的角度去研究學生的學習,存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如何將學術化的理論,轉化為能夠指導實踐的樸素理論.筆者在這一努力的過程中發現,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將教學實踐與相關的理論結合起來,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切入口,并尋找相應的理論,則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最好辦法.核心素養背景之下,作為初中數學教師,筆者也在思考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如何落地這一根本問題.在思考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將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六個要素分別進行思考,然后進行實踐,并尋找相應的理論解釋,就能夠較好的實現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豐富理論理解的目的.本文試以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數學建模為例,結合元認知的相關理論,談談筆者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一些粗淺認識.
一、數學建模過程的認知解釋
對于數學建模的理解,要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對數學模型的理解,在數學視野里數學模型實際上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中,用字母、數字及其他數學符號建立起來的代數式、關系式、方程、函數、不等式,及各種圖表、圖形等都是數學模型.由此可以認為,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大部分內容都屬于數學模型的范疇;第二個層次是建立在第一個層次基礎之上的,既然大部分學習內容都屬于數學模型,那相應的這些內容的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數學建模的過程.只不過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實施教學的時候數學建模的意識并不強,因此并沒有認識到包括數學概念,數學規律在內的,用于表征數學及其關系的內容的教學,其實都是數學建模的教學.
認識到這一點之后,再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尋求數學建模過程的解釋,有研究者指出:數學建模存在著三個認知環節:一是模式識別與表征,二是建立數學模型并求解,三是數學模型的檢測、評價.筆者以為這樣的判斷對一線數學教師最大的幫助,在于其可以讓教師清晰的認識到,要想成功的進行數學建模的教學,教師應當做些什么.與此同時筆者意識到,對于何為有效的數學建模教學,一線教師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而要想知其所以然,就必須將研究的視角再深入一步,要透過認知理論的相關解釋,從元認知的角度,去研究其對學生數學建模過程的影響.
所謂元認知,通俗的理解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具體的數學建模的過程中,結合上述三個認知環節,教師就必須追問:為什么模式識別與表征、建立數學模型并求解、數學模型的檢測、評價這三個過程,才能夠順利的幫助學生建立起數學模型.
二、元認知對數學建模的影響
要回答上述問題,就必須對元認知是如何影響學生數學建模過程進行仔細的研究.眾所周知,元認知在人的思維活動中具有統攝作用,是思維活動的核心成分.在數學活動中,無論是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還是問題解決的學習,元認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元認知能力直接或間接地制約著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這里結合“中心對稱”模型的形成,談談筆者的幾點理解:
其一,元認知影響著學生數學建模過程中的策略選擇.
數學建模過程無疑是講究策略的,所謂模式識別與表征,實際上就是學生在學習情境中,自身的知覺被啟動、圖式被激活,當學生能夠運用數學語言來描述自己形成的圖式時,數學模型就基本成型了.
例如“中心對稱”,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這一概念之前,大腦當中都有清晰的軸對稱的圖式,他們能夠比較準確地借助于數學語言以及表象,將軸對稱及其特點描述出來.但是由軸對稱概念是無法演繹得出中心對稱概念的,相反很多時候軸對稱概念對中心對稱概念的建立是一個負遷移作用,因此筆者曾經遇到這樣的學生:在臨近中考的時候,依然不能清晰的表達出何為中心對稱.很顯然在他的思維當中,中心對稱這個模型并沒有被成功的建立起來.究其原因在于,當初學習中心對稱的時候,他只是機械的記憶概念.
那么元認知如何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模式識別與表征呢?筆者在教學的時候是這樣設計的:第一步,從“旋轉”入手,先觀察鐘表指針的旋轉,學生很容易發現360°之后就能回到原來的位置,這樣就建立起了“旋轉后重合”的認識;第二步,向學生提出問題:生活中是否存在旋轉180°之后能夠重合的兩個圖形?盡管生活中這個實例并不多,但是這個問題卻可以驅動學生進行想象,這實際上就是元認知作用下學生形成新的圖式的過程;第三步,讓學生畫出一個三角形,然后在三角形外面任選一點(也可以是三角形的一個頂點),作出其旋轉180°后的圖形.
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學生的元認知可以在問題的驅動之下,讓學生成功地調用“旋轉”的相關知識,同時讓學生多次對“旋轉后重合”進行思維加工,此時如果沒有元認知的作用,這些學習過程是難以發生的.
其二,元認知影響著學生數學建模過程中的自我效能感.
對于初中生的數學學習而言,自我效能感非常重要,其決定著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否可持續.如筆者做過比較:對“旋轉后重合”認識清晰的學生,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就比較強,相比較而言,總是將“旋轉180
°之后重合”畫成軸對稱圖形的學生,在得到否定的評價之后,自我效能感就會變弱.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師最可取的教學策略是通過積極的評價,來驅動學生的元認知并使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效能感.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元認知對學生數學建模過程中的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很多時候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有些學生在某一個知識或者在某一段時間的學習中,能夠有比較好的表現,但是這種表現無法持續,就是自我效能感的缺失.數學建模作為影響學生學習結果的一個主要因素,教師應當注意通過元認知來發揮積極作用,這樣可以為學生包括數學建模在內的學習提供可持續的動力.
三、數學建模教學的認知視角
可以肯定的講,元認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進一步的研究則表明,元認知可以從計劃性、方法性和總結性三個角度去評價,這是一個非常有指導性的研究成果,因為他契合了一線教師所期待的可操作性,當然這里要強調的是,很多時候教師要求學生制定學習計劃、提煉學習方法、總結學習得失,并不是元認知作用的效果,而是外力作用的效果.真正元認知起作用的表現應當是:學生能夠自主的制定學習計劃,能夠總結、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提煉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自主性、自發性是元認知的唯一標準!
對于數學建模而言,從認知的角度來解析,從元認知的角度來尋找數學建模教學的規律,顯然是非常重要的.經驗層面的理解,如初中數學教學必須結合教材,選取貼近教材內容,貼近學生認知水平,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激發學生研究數學建模的興趣,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建模方法的意識,運用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要與認知理論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數學教師對數學建模的認識超越經驗,才能讓日常教學中形成的關于數學建模的經驗累積,轉變為清晰有條理的教學智慧.另外,從教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元認知無疑是抓住了教學的本質,同時也在為學生的學習尋找原動力.可以肯定的講,只要學生在數學建模的過程中存在著原動力,那么他們就能夠更好地調動自己的元認知力量,來促進自身的數學學習.
這樣一個過程可能是默會性質的,元認知所起的作用更多的也是默會知識的作用,當然對于學生而言可以是默會的,對于教師而言卻必須是顯性的,這就要求教師更多的研究與元認知相關的理論知識,然后通過理論聯系實踐,從而實現在經驗積累的同時提升理論水平,進而讓教學與教育科學研究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對學生的學習有利,對自身的專業成長也有利.
? 參考文獻:
[1]宋遠征.例談初中數學建模[J]中學數學教學,2015(2):27-29,30.
[2]王英霞.數學建模認知過程的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0(5):263.
[3]袁紅.元認知對學生數學建模活動的影響[J]上海中學數學,2006(12):11-13.
[4]盧良仁.談數學模型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J]福建中學數學,2006(07):27-29.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