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玉英
摘要:公共參與素養是重要的政治素養之一,指有序參與公共事務并用于承擔社會責任,積極行使人民當家做主政治權利。在中職思政教育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新課標,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中國公民。本文探討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策略,以幼教專業為例展開探討,以期為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貢獻力量。
關鍵詞:活動型課程;公共參與素養;培養
作為政治素養的重要內容,公共參與素養的培養工作一直是思政教育的重點。引導學生養成公共參與素養,使他們有序參與公共事務并勇于承擔責任,積極行使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是中職思政教師的重要工作。對于幼教專業學生而言,提高公共參與素養能夠使他們更關心幼兒教育事務,并積極投身到幼兒教育事務建設工作中。本文對幼教專業學生的公共素養培養工作展開探究。
一、正確理解公共參與
要使學生養成公共參與素養,需要先讓他們正確認識公共參與素養。沒有人天生具備公共參與素養,只有經過學習、鍛煉以后,學生才能逐漸養成公共參與素養,才能正確參與公共事務。因此,教師首先要給學生解釋公共參與的含義,讓學生正確認識公共參與,之后,學生才能提起公共參與的興趣。
對于中職學生而言,公共參與素養表現為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分別是公德意識、公益精神和社會責任。基于這三個維度,公共參與素養分為四項內容,分別是樹立主人翁意識,養成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并增強行動力;掌握正確、有序參與公共事務的方法和規則;積極參加身邊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養成良好的溝通、協商能力,合理表達自身訴求。對于幼教專業的學生而言,公共參與素養是指將幼兒教育事務放在心里,養成良好的師風師德,扎實幼兒教育理論,有序參與幼兒教育事務,并積極參與關于幼兒教育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針對幼兒教育事務積極與教育部門協商、溝通與合作,以解決幼兒教育問題。總之,教師只有先讓學生正確認識公共參與,才能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
二、課堂模擬公共參與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一些公共參與的模擬活動,使學生獲得公共參與技能,可模擬人大會議提案、決策活動或者關于政府的民主決策工作。對于不同的專業,教師可以模擬不同的活動,使模擬活動與學生的專業結合,進而提升模擬活動的價值。
比如,教師組織學生模擬人大會議,讓學生扮演人大代表,給學生布置人大會議召開的情境:假設你是一位幼兒教育領域的專家,有幸被選為人大代表,在人大會議即將召開之際,你做出了一個關于幼兒教育工作的提案。學生在親身感受和實際模擬中深入理解人大制度的民主內涵、功能意義和社會價值,激勵學生關心國計、社稷、民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進而使他們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以超強的行動力參與公共事務。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組內選取一個幼兒教育方面的熱點問題,針對問題做好調研工作,最終撰寫一個反映時代呼聲和人民訴求的議案,并提交人大審議。議案征得10人以上同意后,可以進行陳述和表決。之后,教師組織學生模擬人大審議,讓每個小組派出一位代表闡述自己小組所做的提案,并進行答辯;之后由全班學生進行表決,每個議案需征得半數以上的人同意。通過這個模擬人大會議的活動,學生體驗了民主決策活動,增強了公共參與能力,也感受到公共參與的魅力,進而公共參與素養能夠進一步養成。
三、組織公共參與實踐活動
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做一些實踐活動,使他們真正參與到公共事務中。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專業,組織一些不同主題的實踐活動。對于幼兒教育專業,教師可組織學生調研幼兒教育行業,了解當前我國幼兒教育工作的真實面貌,調研后讓學生提出幼兒教育事務目前存在的問題,并分析該問題形成的背景、成因以及影響,最后讓學生給出合理建議。只有讓學生親身實踐,學生才能感受到公共參與的必要性,才能在公共參與中體驗到價值感。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撰寫一個社會調查報告,并提交給當地教育部門,供教育部門參考、決策。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學生了解了社會現實,也增強了公民意識,進而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
四、結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與其抱怨社會公德的缺失、公益精神的遠離、公共參與的荒蕪,不如潛心修行、育得素養、化為行動、潤澤社會、造福人民。教師要做好公共素養的培養工作,讓學生有序參與公共事務。
參考文獻:
[1]何玉華.以案例為載體,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以《民主監督:守望公共家園》為例[J].求知導刊,2020(31):89-90.
[2]肖遲.思想政治課一體化背景下中學生公共參與素養培養探究[J].廣西教育,2020(46):29-30
2019年福建省職業技術教育中心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思政課”培養學生公共參與核心素養的行動研究》成果,項目編號:ZB2019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