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駿
摘 要:文章從瓦格納的音樂創作特點出發,從“半音化”旋律和“半音化”和聲兩個方面分析了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半音化”元素,指出“半音化”旋律與“半音化”和聲的運用是瓦格納的創作最為出彩的地方。因此,在具體演唱中要呈現出這些獨創性的戲劇性特點和最大程度上體現出“半音化”調性的色彩塑造,從而實現對和聲、演唱技法、風格等元素的綜合表現。
關鍵詞:瓦格納;樂劇;“半音化”;演唱
一、瓦格納的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一)瓦格納的創作特點
瓦格納是歐洲浪漫主義后期最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倡導的“樂劇改革”理念,不僅催生了新興的歌劇風格,也催生了一系列作曲及演唱技法的改革。瓦格納成為古典時期以來傳統歌劇改革的集大成者,與以往任何一次歌劇改革都不同的是,在他的樂劇作品中,不僅是歌劇形式、表現理念的改革,也是交響樂隊、人聲等都徹底融入樂劇的改革。
音樂對于瓦格納而言,是一種特殊的載體,他試圖通過對于音樂技法的運用與音樂形態的變化,增加戲劇性的表現方法,拓寬戲劇表達的渠道。通過對音樂歷史上長期以來的半音技法的強調與對離調和聲的連續性使用,他的歌劇結構、織體、形態以及內涵等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風格特點。
(二)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基本風格
瓦格納最為典型和富有特色的作品之一是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瓦格納在這部神話色彩的作品中,在強調傳統大小調功能體系和聲特點的基礎上,將音樂的“半音化”運用推廣到了更大的范圍。當整個大小調式音階都被運用到“半音化”的時候,另一重要作曲元素——和聲也得到了充分的“半音化”發展。這些帶有強烈離調色彩的“半音化”和聲不僅大大增強了傳統功能和聲的非功能色彩,也大大削弱了原有的功能性特點,使得戲劇的張力從音樂轉移到劇情。
瓦格納的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還在結構與終止式運用方面也體現出浪漫主義的改革特點。瓦格納的歌劇音樂中沒有明確的結束感、終止感。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使用了大量的延緩傳統和聲終止的和聲語匯,而且配合著特殊音型、特殊句法的運用,這些都成為瓦格納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音樂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在古典、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歌劇作品中,終止式的出現還一直是作為判斷音樂結構劃分的重要依據,但瓦格納卻將這部歌劇的展開部進行了相對自由的發展——運用“半音化”的展開手法,將歌劇旋律表現得富有色彩性與起伏性,產生了強有力的戲劇性內涵。瓦格納還經常在終止式前后采用如高度加厚的半音化線條、平行和弦進行等技法,不僅可以很好地強調音樂旋律的連貫性與樂句的持續性特點,還經過特里斯坦和弦、變化的和弦外音與復雜化的持續音等和聲手法的裝飾,產生強有力的音響色彩和戲劇性張力。
二、歌劇中的“半音化”元素
(一)半音化旋律
瓦格納在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針對“半音化”技法的特點,首先強調“半音化”旋律的發展。瓦格納面對這部綜合性的戲劇作品表達時,將浪漫主義音樂傳統中的旋律元素列入了主要的技法選擇中,對歌劇的旋律進行特殊風格的創作。
其次,這部歌劇中的旋律除了具有特殊的色彩性特點外,還打破了傳統浪漫主義歌劇旋律的起伏有致、流暢性特點,體現出瓦格納運用音樂進行戲劇性表現時特有的敏銳——在保持旋律連續性特征的基礎上,追求戲劇性的風格表達,追求聲樂與器樂綜合性的表達。無論是在歌劇的旋律上,還是在其下方的和聲層面,瓦格納都通過特殊的半音化技法加長樂句的整體結構規模,使音樂一方面在內部邏輯上形成龐大的無休止效果,另一方面又形成一種器樂化的聲樂旋律感覺。
最后,瓦格納還通過經過大調、小調等交替時產生的復雜的調性特征變化,達到強化小調表達特征的目的。在每個樂段的最后部分,還通過在小調性的屬七和弦基礎上進行短暫的傳統調性暫定的方式,以實現與傳統浪漫主義音樂風格中“調性”的連接。這種暫時確定“調性”的方式,也成為瓦格納重要的技法特征之一。在快速經過音程加厚的旋律層面,除了可以突出音響的厚度與力度外,還可以經過強弱、快慢的變化,達到強化調性與戲劇性的目的。
(二)“半音化”和聲
“半音化”和聲的大量使用與高度個性化,不僅體現出瓦格納在風格創新方面的努力,還展現出其在運用和聲塑造戲劇方面的能力。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半音化”和聲一方面體現在延緩終止式出現的最有效手段探索上;另一方面,“半音化”和聲的運用也體現在與音樂中非自然音、半音聲部進行的結合層面。這些都是“半音化”和聲運用的基本手法。
“半音化”和聲也逐漸成為一種特殊音樂風格的總稱,它的基礎是變音與自然音的交替進行。這些不同音的相互結合,不僅形成了特殊的“半音化”和聲進行,也使得依據聲部半音進行而形成的瓦格納風格具有最為基礎的“半音化”線條與“半音化”和聲支撐,從而也呈現出音樂戲劇性張力的真正來源。“半音化”和聲的多樣性運用特色,在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第三幕第一景的開始處也有富有創新性的體現:瓦格納在這一樂段中運用了“半音化”的低音線條,還采用了“半音化”的和聲線,從而使得瓦格納的“半音化”線條有別于肖邦的“半音化”色彩風格。
最后,瓦格納作品中的這些“半音化”線條與“半音化”和聲,不僅對于當時整個社會的音樂風格具有很大的突破性意義,還將傳統的浪漫主義音樂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內涵表達高度。瓦格納的音樂中除了比肖邦的半音線條更具備戲劇性特點外,瓦格納還在突破那些傳統的技法束縛與演唱技巧方面,也作出了很多的創新。瓦格納的“半音化”旋律線條在運動過程中不僅與“半音化”和聲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還在結構的終止位置進行到屬七和弦前進行了盡可能的樂句變化,使得終止得以延續,產生了無終止的效果,而在和聲層面也僅保留了貌似傳統調性內“主-屬”功能的和弦語匯。
三、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演唱表達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那些高度“半音化”的旋律與和聲首先需要演唱過程中進行“半音化”的唱法技巧把握。這些旋律與和聲的獨特表達手法需要揭示出瓦格納所要表現的劇中人物的情感與命運特征,因此需要在演唱準音程之后,還要演唱準樂句旋律。
其次,在演唱準確音程、音準之后,還需要突破傳統情感表達與內涵揭示的傳統重圍,在強調新型戲劇性與新型歌劇詠嘆調的基礎上,逐漸走向新風格的音樂表達范式構建。瓦格納無疑是開創了歌劇演唱的新時代,在歌劇創作方面也開辟了新紀元。《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這部歌劇的演唱不僅成為瓦格納在改革歌劇中進行作曲技法創新的新嘗試,也是挑戰演唱者靈活處理“汽音化”音樂唱段與高難度音樂語言的新嘗試。這部具有高難度特征的歌劇作品,不僅呈現了20世紀音樂“半音化”的高峰特點,也提升了人們對浪漫主義風格“半音化”音樂語言的嘗試與探索。
最后,演唱中,要強調氣息變化與共鳴色彩對瓦格納在這些樂劇作品中的音樂“半音化”創新色彩。一方面,演唱中要體現“半音化”作為推動音樂、戲劇高潮的重要手段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體現其在提高人們對于20世紀“無調性”音樂的認同與興趣方面的影響。演唱需要推動瓦格納的“半音化”音樂的戲劇性產生節奏,也需要跨越傳統調性與傳統演唱技法的層面進行創新性的發展。
在瓦格納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第一幕第五場的“伊索爾德”的唱段中,第一小節就具有旋律“半音化”特點,在低音聲部中也呈現出“半音化”的線條模進特點。演唱這個樂句時一方面需要很好地調整氣息進行力度、強度方面的聲音色彩追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此基礎上,在演唱前面的八小節時注意氣口的變化——需要劃分為以四個小節為一組,向上方作二度模進的演唱,這時候內部的氣息所塑造的戲劇性張力需要很好地表現出來。在演唱第八小節的“半音化”樂段中的旋律與和聲時,也需要根據模進節奏的縮短情況,將氣息的氣口變化以一小節對應一組的方式進行設計,從而很好地表現出增四度三次模進的音響效果。
綜上所述,瓦格納一生中創作了十多部歌劇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滲透著他執著的樂劇理念和對浪漫主義精神的詮釋印記。在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呈現出了他在半音化旋律、和聲、特殊結構、管弦樂配器方面的獨特創造力。
參考文獻:
[1]楊沼佩.主導動機在《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結構功能[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作者單位:
六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