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穎 董玲
摘 要:文章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的視角下,以地域傳統文化資源為研究對象,把優秀的地域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課堂,并運用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進行美育的實施。同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地域傳統文化資源應用基礎上推動中國文化特色在美育中的傳承與發展,發揮好美育的作用,提升大學生的專業素養。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校美育;教學方法
注:本文系2020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高校美育中地域傳統文化資源的融入和實踐創新”(S202010449066)、濱州學院科研基金項目“海瓷創意設計中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研究”(BZXYRW1904)研究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并聚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采的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類文化、觀念形態的整體表征。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是眾人皆知的,其不但內容豐富,并且很有深度。一般來說,代表中國傳統精神、體現民族特征的圖案、題材、符號、色彩等都可以稱為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具備地域性特色的。而地域文化一般是指不同區域物質與精神文明的總和,是在一定區域長時間積淀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不僅是積厚流光的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乃至是精華,并且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民間所謂“隔山難通語,過河不同俗”,就是對文化地域性的通俗表述。地域傳統文化作為地區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民俗文化,能夠反映區域生活方式、生態文明、習俗等,蘊含著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一、美育課堂中地域傳統文化資源的融入
高校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擁有良好的文化環境和不同學科的高端人才。高校美育包含了文化歷史、審美教育、創新設計的完美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而且種類繁多,有民間剪紙、皮影、龍鳳紋樣……不僅種類龐多,更是具有地域性特點。筆者以剪紙藝術為例,闡述地域傳統文化資源在美育課堂中的融入。
(一)剪紙藝術的地域特征
在膠東半島獨特的環境條件影響下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呈現出諸多民間藝術樣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膠東地區的剪紙藝術了。膠東剪紙以細密繁縟,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特點自成一派,在與當地民間文化不斷交融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表現形式和審美樣態。山東濱州惠民區域也流行剪紙,多為窗花或刺繡底樣,其樣式較膠東區域的粗獷些。其中以對稱(折剪)式的人物為代表。《野獲編》載:“永樂十八年(1420年),山東蒲臺縣民婦唐賽兒……能剪紙為人馬……。”由此可見,剪紙在濱州的歷史已相當悠久。濱州剪紙布局縝密,雄厚樸實,拙中蘊靈。而且題材寬泛,多豪宕粗豪之作,與黃河流域的文化遺存一脈相承。剪紙藝術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民間美術形式,蘊含著中華民族千年來的傳統文化與藝術精華,不僅能表現和美化生活,而且還能傳播文化與知識,陶冶情操,深受大眾喜愛,廣泛流傳。
(二)剪紙藝術融入美育課堂
將剪紙藝術引入高校美育課堂中,向大學生普及剪紙文化,既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又能增強學生對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認同。為此,在高校課程里開設剪紙藝術通識選修課,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理論和操作技能,同時讓學生對其拓展與創新。還可在環境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藝術類專業教學中,將剪紙藝術融入技能課教學,對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進行再設計,從而對其傳承與創新。同時把課程內容調整為“理論+實踐”的模式,適度調整和拓展理論課堂和實踐課堂的授課范圍,使學生感受地域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實現理論和實踐的一體化教學。
二、傳統文化的美好寓意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荷花象征圣潔,融入文化,觀照人類漫長的精神成長。荷與文化關系最深的國家當屬中國,花之正人君子的象征,使荷花升華到哲學高度,代表著我們這個古老東方民族的理想人格。荷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美好的象征寓意。比如荷花向來被佛教尊為神圣凈潔之花,并且極力宣傳并倡導學習荷花的這種高潔、圣潔的精神。佛教的八寶吉祥,又以荷花為首,讓荷花具有宗教的寓意和審美。李白的詩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也表明了荷花具有天然之美。
荷花是承載著不同審美寓意和意蘊的重要題材,“荷”與“和”諧音,代表吉祥的意思。民間吉祥圖案“和合二仙”中,一人手中持荷,一人捧盒,以此來表達“和合”之意。在八仙中,何仙姑以手持荷花為象征,表示祥和吉利。
另外,由于花鳥畫的獨立,荷花更是獲得相對獨立的審美地位和文化內涵,深受人們的喜愛。荷花又名青蓮,青蓮與“清廉”諧音,因此荷花也常用來比喻為官清廉,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之美更是賦予荷花雅俗共賞的文化形象。
荷易畫也難畫,形好看卻神難求。畫荷也極能體現一個人的審美和品質。幾千年的文化歷史中,沉淀出中國對美學獨有的見解,作品之中蘊藏著幾千年的文明史,積淀著傳統文化,有關國畫荷花的藝術精品更是琳瑯滿目。國畫荷花寓意美好,無論是寫意荷花的曼妙飄逸,還是工筆荷花的清麗筆法,都作為中國藝術的瑰寶被世代傳承和發展下來。傳統文化美好的寓意結合國畫作為美育的教學內容,啟發學生感受作品的美好寓意和創作者的審美寄托與審美追求,在美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美育課程中教學方法的多樣探索
高校美育課程將地域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課堂時,要與美育課的內容做最大化的融合,以課堂為主要陣地進行教學。而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應廣泛開展探究式與個性化教學以及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娛樂和游戲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有效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充分展示出來,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源動力。
在課堂教學環節還可以增加研讀優秀傳統文化、優秀美術作品的專題討論等教學模塊,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參與進來,體驗藝術的魅力。教學方法多樣性的探索,有助于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增強美育課堂的開放性和啟發性,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然而然地滲透到美育課堂中,使學生能夠充分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提升美育課堂的育人效能。
四、結語
高校作為文化傳播、弘揚與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場所,應立足地域文化特征,以課程為載體進行文化傳承,發揮文化育人功能。
高校大學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這對他們的個性發展意義重大。地域傳統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散布于中華大地的各個角落。而在當代高校美育中引入傳統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實踐能力,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隨著近些年來素質教育的不斷完善和發展,高校美育工作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且逐漸意識到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這個主干。為此,本文從美育課堂中地域傳統文化資源的融入、傳統文化的美好寓意啟發學生學習的動力、美育課程中教學方法的多樣探索三個方面對地域傳統文化資源融入高校美育進行探索,借助多重舉措形成教育合力,從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兵.傳統民間藝術在高校美育課程中的發展策略研究[J].美與時代(下),2020(8):32-34.
[2]潘魯生.民藝學論綱[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8.
[3]郭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現路徑探究[J].開封文化職業藝術學報,2020(7):175-176.
[4]董玲.黃河三角洲民間美術在高校美術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11):102-103.
[5]李凱,鄭智超.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價值、挑戰及其突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7):6-8.
作者單位:
濱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