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葉青
摘要:課堂教學是落實統編教材的主要途徑,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應該給學生“五個一”:給學生一個靶向、一個目標、一個支架、一種權利和一片空間。教師要立足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關注各種綜合能力的培養。這樣,課堂就充滿了生機。
關鍵詞:統編教材; 新課堂 ;“五個一”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9-0012-02
隨著統編教材在義務教育學校的全面覆蓋,新課程改革也為基礎語文教育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課堂是落實統編教材的主陣地,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應該給學生“五個一”,立足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關注學生各種綜合能力的培養。這樣,課堂才能充滿生機。
一、給學生一個靶向,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統編教材特別重視品德教育,把德育看作是教育的靈魂,在明確教材的根本屬性是基礎工具性的同時,更強調了教材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核心理念[1]。所以統編教材要給學生一個靶向,讓他們從小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一年的統編教材教學實踐中,我在語文課堂上除了重視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還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如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熱愛祖國”,本單元的一個語文要素是“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我結合這兩條主線開展教學,讓學生從古代詩歌中體會到了詩人陸游對祖國的那份真摯、深沉的愛國情感,一生中唯一愿望就是祖國統一,臨死時最放不下的還是祖國是否能統一;詩人林升對當朝統治者不滿,用詩歌來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清代詩人龔自珍希望社會變革,期待人才輩出;近代政治家、教育家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更是熱情洋溢地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感,更讓學生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明白自己是與國家聯系在一起的。在學習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收集梁啟超的資料和文章的寫作背景。在課上交流后,學生通過反復的誦讀課文,一遍比一遍有激情,從而明白作為中國少年身負的責任重大。為了讓這份愛國情感延續,我還布置了這樣的作業:全班同學一起排演大型朗誦節目《少年中國說》。通過不同的朗誦形式讓學生熟讀成誦并能聲情并茂地表演出來,效果極佳。學生的愛國熱情被鼓舞,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初步樹立起來。
二、給學生一個目標,讓他們自己去探究
統編版教材最突出的特點是目標明確,整個主單元從導讀、課后習題到語文園地都是圍繞目標來提問題,學生一目了然。學生很容易就知道這一課自己要學什么,怎么學,條理非常清晰,所以教師只要教方法,稍加點撥,讓學生去探究,從而實現目標。在教學每個單元時,我都先讓學生去認真讀導讀部分,了解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什么?我們要學習哪些內容,用怎樣的閱讀方法學習?所以在單元伊始,學生對這個單元的目標就很清楚,對怎么學習這個單元心中有底,不需要老師帶著走。在學習每一篇課文之前,我都要求學生認真預習課文,每篇課文的預習要求大致相同,如生字詞的自學、作者的簡介、寫作背景、課文內容的朗讀、好詞的積累等,我也會根據每篇課文課后的習題去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課上我也緊緊圍繞課后習題去落實語文要素。每個單元的語文園地是對本單元語文要素的進一步落實和鞏固,在這個部分,我也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總結提升。如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要掌握的一個語文要素就是根據要求處理信息,在這個單元的語文園地我也緊緊圍繞這個要素要求學生交流讀書方法,所以我設定的目標就是學生能夠通過交流,梳理、總結如何找書讀的方法,并運用到讀書實踐中去,學會找自己想讀的課外書,拓寬自己課外閱讀的范圍,養成讀課外書的習慣。通過以上環節,我循序漸進地實現了本單元的目標,從導讀的明確到精讀課文的引導,再到略讀課文的實踐 ,最后到語文園地的總結延伸,環環相扣,語文要素的落實在扎實穩步地進行,從而實現預期的目標。
三、給學生一個支架,讓他們自己去體驗[2]
小學生的知識儲備少,生活經驗幾乎沒有,而新知識的傳授很多都要聯系生活。所以教師在課堂的教學中,要認真研究教材,結合學生的特點,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且適合學生發展的支架,讓學生在親手操作和體驗中,感知語文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實踐出真知,對于小學生而言,只有親自動手,親自去參與,才能有切身的體會和感受,才能從中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3]。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下冊《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時,提到怎樣種樹,大部分學生都沒有真正種過樹,學生對種樹的動作一點兒都不熟悉,所以單憑讀課文中的語句,學生并不清楚,不能真正理解種樹的幾個基本動作,這樣學生就不能真正理解種樹的動作描寫。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先讓學生模仿種樹的每一個動作,給學生搭個支架,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實踐中體驗進而真正理解,從而感受到偉人的博大情懷。
統編教材中的很多課文所涉及的內容往往是一些學生根本沒有見過或聽過的,特別是一些講述革命故事的文章,學生很難真正感悟那個時代的人的思想感情。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許多教學便利,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感覺猶如進入了電影院,有聲音、有圖像。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教師已經帶領學生學完整篇課文,雖然課堂上已經分析了一些五壯士表現的重點語句,讓學生能感受到五壯士的“壯言、壯行、壯心、壯舉”,但畢竟時代久遠,要真正感悟到五壯士的“壯”還需要借助支架,讓學生在影像的氛圍中進一步感受狼牙山五壯士的壯志豪情。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相關電影,讓學生親身體驗五壯士毅然決然地接受了掩護連隊的任務,完成掩護任務后,五壯士選擇了一條極力保全部隊犧牲自己的絕路。在觀看到五壯士在頂峰殲敵和英勇跳崖兩個場面時,學生的情感噴薄而出,只見他們也怒視前方,手上仿佛也舉起一塊大石頭用力地向敵人砸去,有的孩子緊握雙拳,高高舉起,表達出對敵人的滿腔憤怒之情和對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學生觀看到最后五壯士英勇跳崖時也跟著喊出五壯士驚天動地的口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的聲音響徹整個教室,穿透校園,學生淚流滿面,激動萬分,通過這樣的影像立體化的語文課堂,學生的情感高漲到了極致,此時的學生才真正感受到了五壯士的“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