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
【摘? 要】本文立足于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地理高效教學策略,從注意課前激趣,提高學生參與程度;滲透人地關系,樹立人地協調觀念;引入區域案例,培養區域認知能力;應用思維導圖,有效培養綜合思維;開展多樣活動,培養地理實踐力五個方面展開研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地理;高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4-0164-02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high-efficiency teaching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under the core literacy concept, from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xcitement before class, increasing the degree of student participation; penetr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man and land coordination; introducing regional cases to cultivate regional cognitive ability; applying thinking map, effectively cultivate comprehensive thinking; carry out various activities to cultivate geographic practice ability to conduct research in five aspects.
【Keywords】Core literacy; High school geography; Efficient teaching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觀念也在不斷變化,能力的培養取代知識的傳授成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核心素養是人們在社會和生活中必須具備的能力,在現代,如何在中小學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成了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地理是高考考核科目之一,而要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教師就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利用新的手段、新的方法構建新的學科教學模式,以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
一、注意課前激趣,提高學生參與程度
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古往今來,興趣一直都是影響學科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而相比傳統的知識傳授型課堂,能力培養型課堂更加重視學習的過程,相比之下更需要學生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作為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地理核心素養也是如此,這就需要教師重視課前的激趣,以多樣的引入手段和方法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為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常見的地貌類型”這一節課上,教師就可以以實景微課的方法進行課程的引入。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在距離自己較近的野外場景中錄制視頻,以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加形象地了解各個地貌類型的特征。而如果學校所在區域缺乏錄制實景微課的場所,教師也可以利用線上的泛在資源尋找合適的素材。如教師可以使用《地理中國》紀錄片中的素材,并在紀錄片片段播放的過程中利用暫停講解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每個地貌的特征。而由于微課和紀錄片展現的豐富視覺信息,在之后的問題探究中,學生的主動性也更高。這樣,通過信息技術進行激趣,教師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為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滲透人地關系,樹立人地協調觀念
人地協調觀是地理核心素養的核心,它指的是人們對人與自然建立協調觀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認識。而這不僅是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更是培養學生良好品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要求。人地關系是地理主要研究的內容之一,其與人地協調觀念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故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滲透人地關系的教學,以有效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念。例如,在“走向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一節中,教師就可以以發達國家的案例講解人地協調的關系模式。如在“資源的回收利用”方面,教師可以講解日本的資源利用措施,包括嚴格的垃圾分類標準、從小開始的垃圾分類回收教育等,而這,讓日本從一個資源小國變為一個資源“大”國。而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新加坡的舉措。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可以以中國為例,引導學生探究光盤行動、實施新的垃圾分類方法的意義。當然,教師也可以向學生展示“三江源”這樣不協調人地關系造成的后果。這樣,通過多樣化人地關系的展現,教師有效培養了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這對于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理念有著重要作用。
三、引入區域案例,培養區域認知能力
區域性是地理的本身特性,而區域認知能力則是學生從區域的角度認識地理事物的能力。區域地理是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區域認知能力與區域地理教學是難以分開的。案例教學法是以實際的案例為情境,創建兩難情境引導學生探究的一種方法,在地理教學中,其能有效地將區域地理的內容引入非區域地理知識教學中。故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引入區域案例創建問題探究式教學情境,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例如,在“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中,教師就可以以德國魯爾區為例,讓學生探究其沒落和再次興起工業區位的變化。作為一個老牌工業區,其興起和沒落都有著明確的原因,既有市場上的,也有能源結構變化上的。而通過對魯爾工業區區位變化的探究,教師能有效推動學生從不同時間、不同角度全面認識一個區域,從而有效培養其區域認知能力。
四、應用思維導圖,有效培養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是指人們全面、系統、動態地認識地理事物的能力。在這一能力的培養中,構建一個系統的地理知識架構相當重要。思維導圖是以樹狀圖為基礎的一種學習工具,對于復雜知識體系的構建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學生學習活動越來越碎片化的現代,思維導圖顯得更加重要。故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應用和推廣思維導圖這一工具,以有效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綜合思維。例如,在每一冊的教學之前,教師都可以帶領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列出本冊講解的內容,以幫助學生建立大的地理知識體系。如第一冊主要教學內容為自然地理,即以自然地理為中心,以章節為單位構建“大氣”“水文”等多個地理要素為“分支”,幫助學生明晰本冊的教學內容。在之后每個單元的單元小結,教師都可以引導學生列出本單元的思維導圖,并將其納入大的框架下。而在具體問題的解決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參考思維導圖上的方向思考。這樣,應用思維導圖,教師有效幫助學生構建了地理知識體系,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思維。
五、開展多樣活動,培養地理實踐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如今的教學活動中,實踐是一種常用且有效的方法。而作為一門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實踐活動的開展相當必要。其中,作為地理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實踐力指的就是學生在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活動能力。故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開展多樣化的活動,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例如,教師可以布置“測量學校緯度”的實踐活動作業。學生要用桿影法測量學校內正午影子的長度,從而了解太陽高度,再根據太陽的直射點緯度計算學校所在緯度。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可以結成四到五人的小組,當然,為了保證晴天和學生有空閑時間測量,教師可以將活動的時間設置成一周。而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則可以用量表對學生進行評價,以讓學生從實踐的過程而非單純的知識掌握程度和結果反思。這樣,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教師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綜上所述,在現代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一個重要因素。而這不僅需要教師重視興趣的激發,突出學生的主人翁地位,還需要教師引入區域案例、思維導圖等多種方法。這樣,教師才能從各個方面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讓學生掌握未來生活中必備的地理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養:深化地理課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04).
[2]董瑞杰.核心素養目標下的高中地理可持續發展觀教育教學[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8(01).
[3]湯國榮.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培育的深度學習課堂建構[J].地理教學,2016(24).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