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延虎
摘 要:初中政治課作為文化課主要科目之一,是高考必考的內容,學習初中政治可以培養中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思想和道德上成為一名社會的合格公民,知法懂法不犯法,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生理和心理上不斷完善自己的綜合素質,為建設祖國做出偉大貢獻,促進我國更快、更好地發展。文章重點介紹我國初中政治課堂上的教學現狀及提高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旨在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初中政治成績的提高,提升個人素養。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政治;現狀;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7-00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42
初中生對待很多事情容易沖動,喜歡刺激和富有挑戰的事物,但在心智上還不成熟。由于社會經驗少,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缺乏對事物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不能客觀理性地去解決事情,也不知道自身魯莽的行為會產生什么后果,導致現在犯罪的未成年人越來越多。初中政治課重點傳遞的是政治思想和法律上的內容,學習政治科目可以讓學生知道法律的威嚴,同樣也可以使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在社會上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行為習慣,對社會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成為一個有文化、有內涵、有素質的人。
一、我國初中政治課堂的教學現狀
(一)教育思想傳統落后
雖然我國已經實行新課改,倡導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還是處于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呈現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尤其是年級較大的教師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很難用現在的素質教育去完成教學任務,在政治課上也是對學生實行知識的灌輸,讓學生死記硬背,以應試考試為發展目標,把成績好壞作為評定教學效果的唯一標準,這種錯誤的觀念很難在思想上帶給學生正能量,讓政治課失去了本身的價值,僅僅成為一門考試科目。
(二)教學方式缺乏創新
目前我國進行的學校教育還是以課堂上課為主,對知識進行簡單的講解,對于邏輯性和抽象性很強的理科知識,學生很難理解其中的演算過程,在學習上會比較吃力,對于文史性很強的文科知識,枯燥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課堂氣氛死氣沉沉毫無活力,師生之間沒有互動,從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教學質量低下,不能滿足現代化教育發展要求。
(三)教材內容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
初中生喜歡新鮮事物,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接受能力要更高一些。所以教師要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其愿意主動學習和接受新知識。初中政治課在思想理論方面講述的重點要多一些,有很多著名的思想及國家發展的方針政策,在法律上也有很多需要大量理解的法律知識,這就導致學生要花費很多時間來背誦文化知識,這些內容是專業性很強的知識點,不能借助一些主觀理解來記憶,在考試中也會選擇關鍵詞來判斷一道題的答案是否正確,就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失去對政治課程的學習興趣,從而影響學習效率。
(四)學生缺乏自主學習,和教師溝通不夠
學生在學習上還是以教師講解為主,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人生閱歷,知道教材內容哪些是重難點,在考試中會遇到什么樣的題型,在解題過程中要從哪些方面進行分析和理解,從而快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學生習慣了跟著教師的思路走,一直被動接受知識,就會降低自己主動學習的能力,缺乏對政治難題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極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初中政治教師大多不是班主任,和學生接觸的時間非常少,政治課相對于語數外課程要少一些,學生和教師之間缺少互動和溝通的機會,教師多不能顧及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在政治問題方面遇到困難也無法得到及時的幫助,這也會間接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二、提高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改變傳統教學思想,進行生活化教學
新課程標準要求以人為本,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教師一定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要起主導作用,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問題,要明確知道學生在校學習不單只是學習文化知識,也要在各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培養,促進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的全面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教材內容,聯系實際,通過生活上的一些案例進行講解,讓學生所學內容可以解決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這樣就更能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能使他們在學習中產生共鳴,提高其學習效率。
(二)創新教學方式,采取多元化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要時刻觀察學生的聽課效果,根據學生的聽課狀態進行科學分析,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教學,從而提升課堂質量。新時期倡導多元化教學方式,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例如多媒體教學、情景模擬教學、辯論會、課外實踐等,這些活動可以充分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對學習一直充滿好奇心,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探索欲。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后,就能在上課時集中注意力,跟著教師講課的思路走,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快速掌握文化知識。除了能學到書本知識,在活動中還能學到很多課本外的技能,培養更多的生活經驗和社交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的發展水平都不一樣,學習接受能力也參差不齊,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觀察每個學生,掌握其自身發展規律,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對于學習接受能力較強的同學,可以加深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對于接受能力相對弱一些的同學,可以布置簡單的教學任務,通過鼓勵式教育減輕其學習壓力,將專業知識學得更扎實;也能激起學生的感知靈敏性,促其提高自信心。對于外向活潑的學生和內斂不主動的學生也要分別督促,教學要面向每一個學生,促進每個人的發展,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愛護,找到安全感和歸屬感。一個公平、溫馨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學生提高文化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