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韻
摘 要:雖然語感教學已經是語文教育中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其教學成效并不顯著,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文章通過分析小學教育階段語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研究具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以期抓住小學生語感培養的最佳時期,提高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語感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7-00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43
時代的不斷發展愈發凸顯語文文化功底的重要性。語文語感教學對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把握小學教育階段這一語感培養的關鍵時期,認識到傳統語感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核心素養為教育指導理念,培養和鍛煉他們的語言感知和認知能力,夯實他們的語感基礎,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語文理論知識,培養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同時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成效。
一、當前小學語文語感教學的現狀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我國教育領域也在不斷進行教育理念的改革創新,把學生的素質教育當作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但傳統應試教育和灌輸式教育模式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影響根深蒂固,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對語感教學不夠重視,還是把學生的成績作為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致力于追趕教學進度,應對考試。教學中反復講解文章結構及段落大意,無暇顧及語感教學,把原本活潑靈動的語文教學內容搞得僵硬枯燥,壓抑了學生的語感培養及核心素養的培養提升。
二、小學語文語感教學的重要意義
語感是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培養的一項重要內容,涉及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和情感等多種實踐活動,是對言語作品做出的一種直覺性判斷和感受。語感教學通過學生對語言作品的主觀積極的意會和領悟,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的精神得到升華。小學教師要充分抓住語感教學的這一先進性和教學優勢,結合小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巧妙設計教學情境,提升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能力,使其感受文學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三、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語感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通過文本閱讀培養語感,踐行核心素養
文本閱讀是培養小學生語感能力的基礎方法,小學語文教師要多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課文字詞句的朗讀訓練,在學生熟悉掌握字詞讀音的基礎上,根據自己對句子和全文內容的理解把握朗讀的音調,正確處理文章的閱讀停頓。通過文本閱讀培養語感,首先需要理解課文和句子內容,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了文章語句內容和主題思想,才能讓學生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中培養語感。
比如,在學課文《觀潮》時,可以讓學生通過文本閱讀的過程感知文本內容,以及作者利用文字、語句傳遞出的思想和感受。有對錢塘江大潮洶涌澎湃的聲勢的震撼,也飽含著作者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教師幫助學生在理解文本的主題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掌握課文中的停頓、語調,并從一些關鍵詞句中感受語感。從剛開始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是一條白線,到后來白線逐漸變粗拉長,然后形成翻滾的白浪,進而是高達兩丈的水墻,其中的“一條白線”到“兩丈多高的水墻”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使觀潮者感受到大潮的來勢洶涌和雷霆萬鈞。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可以把一些關鍵的詞空出來讓學生填空,利用填空和給一些關鍵詞涂色的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和理解,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強化對學生的語感訓練。
(二)通過科學的閱讀方式,培養小學生的素養和語感
1.利用閱讀思考能力的培養,提升小學生語感。小學語文語感教學效果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積累培養的過程。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語感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是衡量學生語感水平的主要標準。學生對文章的把握和感知能力,是領悟文章主題和思想的重要環節,如果閱讀思考能力缺失,就會使語感培養失去支撐。
認識到閱讀在小學語文語感教學的重要性,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設計一些基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加強閱讀思考,幫助學生逐步接受并適應閱讀情境,進而全面提升閱讀思考的理解和感知力,敏銳地把握住文章中的關鍵詞句。
例如,在學習閱讀《蝙蝠和雷達》這篇文章時,可以先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前設計問題,“蝙蝠是怎樣在漆黑的夜里避開障礙物,暢通無阻飛行的,它的哪些身體器官對它的飛行起著保障作用,對蝙蝠的研究給飛機的安全飛行帶來了怎樣的啟發?”讓學生帶著問題邊閱讀邊思考,加深了學生對文章內容框架的理解,提高了他們的整體感知能力,還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效地積累與建構。
2.科學朗讀培養語感,踐行核心素養。大聲朗讀是小學生語感培養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師要利用好這種語感訓練方法和形式,尋找各種朗讀篇目,豐富學生的文本資源,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朗讀訓練。在朗讀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科學指導,強化他們對于朗讀節奏、停頓、語氣語調和情感的把握,尤其要重視并加強重音和語調的練習,嚴格要求學生的朗讀效果,避免他們在朗讀中出現破音和斷錯句的錯誤,這些都是小學生語感培養中需要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
在早讀課上我們經常發現,有的學生讀書跟唱書一樣,沒有節奏,沒有合理斷句,更無從談起抑揚頓挫,這種不良閱讀習慣不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語感的養成。所以教師要通過細心觀察及時糾正學生存在的這些問題,使學生能夠正確閱讀,科學朗讀,通過熟讀、深思培養他們的語感,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從而達成語文教學目標和任務。學生通過抑揚頓挫的范文閱讀,和作者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強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使他們在聲情并茂的朗讀過程中升華思想。
如學習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可以讓學生先通讀全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然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同樣是十二三歲的年紀,面對修身課上校長的提問,學生的答案大多是關于個人和家庭的榮辱而做出的奮斗和努力,唯有少年周恩來心懷天下,認識到中華民族的興盛崛起才是中華同胞安居樂業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