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磊
【內容摘要】教學改革背景下需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全新理念,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積極創新教學方法。生活化教學在道德與法治中的運用,能夠加強師生互動,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并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將道德與法治教學蘊含的德育功能充分體現出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三觀,為其今后健康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生活化教學 ?教學改革
開展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生活經驗,重視生活情境創設、構建,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與啟發,使學生更關心身邊人、身邊事,促進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結合,將生活實際作為教學切入點,使理論與生活相關內容充分結合在一起,形成生活為基礎、學科為支撐的特色性教學模式,道德與法治教學具有屬于自己的亮點與特色①。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實施的重要意義
首先,轉變傳統教學狀態。傳統教學模式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將教材知識作為重點,講授知識時多數運用灌輸方式,在此情況下,道德與法治教學會表現得十分沉悶與機械,缺少趣味性。同時學生主體地位發揮也被忽視,導致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受到了不良影響。教學生活化能夠轉變傳統模式中枯燥狀態,屬于課程改革的需要,也能體現教學活力性與生機性②。其次,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學中教師生活化材料的運用往往能夠使學生注意力被吸引,以較快速度進入到教學情境中,增強學習熱情以及學習興趣。實施生活化教學過程中,往往整個教學過程比較開放,教師主要是發揮引導與啟發作用,能夠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對知識進行加工。也能促進學生合作探究與獨立思考意識的形成,推動課堂教學不斷優化,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展現自我③。最后,便于學生理解與吸收。生活化教學能夠將課程內容和生活之間的距離拉近,通過生活化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實現良性互動,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認識的形成,增強是非辨別能力。
二、生活化教學原則
1.主體性
教學中應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發揮,主體性是構建生活化教學基礎,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興趣與靈感容易受到影響,生活化教學需加強學生參與,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并參與到實踐中。同時教師應考慮到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運用因材施教教學方式,融入生活化案例,為學生提供學習方面的引導與幫助。
2.互動性
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欠缺,會增加知識內化難度。加強師生互動能夠使課堂學習氛圍更加活躍,學生準確把握原理與概念。也能強化學生對生活化內容的理解與吸收,推動教學目標的實現,互動過程中可以運用角色扮演、角色互換等多種形式。
3.階段性
初中階段屬于學生三觀形成重要時期,因此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階段性特點,將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價值充分體現出來,引導學生盡快適應全新環境,促進學生人格建立與健全。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策略
1.運用生活化導入形式
課程導入屬于教學開端,屬于正式教學活動的重要前奏,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求知欲望得到激發。課堂導入生動、活潑能夠使學生增強學習興趣與熱情,思想各種集中,提升整體教學效果。開展生活化教學,能夠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一種親切感,在不自覺狀態下投入到學習中。導入之前,教師應充分做好準備工作,保證導入內容簡單易懂,使學生能夠將知識與現象充分結合在一起,加強對知識與生活的認識和理解④。例如在學習《創新改變生活》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列舉當前線上學習APP,以及網上超市快速送貨生活實例,這是當前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現象,也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方面,線上學習APP使學生學習更加便利,也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網上超市快速送貨的方式能夠使人們在忙碌狀態下的實際生活需要得到滿足。通過這種生活化的導入方式,能夠使學生對《創新改變生活》形成基本認識,也能發揮自身聯想,想象生活中還有哪些內容與創新相關,進而為教學的進一步進行創造良好條件,也能使學生發散自身思維,更好融入教學中。
2.重視教材中生活化內容挖掘
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來講,教學中涉及的范圍比較廣,開展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將多個角度作為切入點,對教材中生活化素材進行深入挖掘,盡量為學生呈現豐富多樣教學內容,這樣才能更好實現教學目標⑤。首先,教師可以深入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與素材,然后利用網絡便利查找相關資料,并將資料內容向生活領域拓展,幫助學生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之間距離。例如在學習《延續文化血脈》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和生活中素材結合在一起,利用為學生展示區域性風俗習慣、文化特色等,如蘇州文化具有細膩、秀氣、精致、柔和的特色,興起于元末明初時蘇州的昆山、太倉一帶,自明代隆慶、萬歷之交,至清代康熙、嘉慶年間不斷發展的昆劇等等。通過這種細致挖掘教材當中生活內容的方式,能夠促進教學方式創新,推動生活化教學的高效進行。
3.創設生活化課堂情境
傳統教學模式中,往往整個教學過程比較枯燥,通過生活化教學可以實現對生活情境的構建,使道德與法治在教學內容上更加豐富。教學改革中強調教師教學中應積極調整自身思想理念,運用合理方式發揮學生課堂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實現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的培養。生活化情境的構建,能夠使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之間更好聯系在一起,為學生營造輕松學習環境,保證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習時處于高效、快樂的狀態。在學習《凝聚法治共識》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列舉,暑假小明去鄉下奶奶家時發現有人亂砍濫伐,小明在發現這件事之后,及時和奶奶進行了溝通,于是二人決定將這一問題向相關部門反映。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執政,推進法治社會、法治政府、法治國家建設屬于社會共同責任,需實現嚴厲法治,也需公民配合實現⑥。這一生活事件中,能夠體現出小明與家人之間形成的法治共識。同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下身邊是否發生過類似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性思考。通過這種方式的運用,能夠使學生進入到生活化情境中感受知識,對學習內容產生生動、形象認識,提升道德與法治整體學習效果。
4.積極開展生活實踐
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普遍現象是教師重視講授理論知識,對實踐活動有所忽視,單純關注學生成績,未能充分考慮道德與法治在學生當中作用的發揮,對于出現的這一現象,教師需對教學作出完善與改進。新課標中對于學生實踐能力更為重視,強調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感悟,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對知識的有效運用。在開展實踐過程中,可以將生活化內容運用其中,使學生更加關注細節性問題⑦。例如在學習《參與民主生活》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小組形式,讓學生以短劇形式呈現出民主生活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內容相關,有的小組針對馬路兩旁攤位擁擠的情況進行了詳細呈現,也將這種情況下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體現了出來,同時指出這一情況的出現與相關部門工作執法相關,需及時對這一問題作出反映⑧。有的小組呈現了某些利用網絡,傳播和編造虛假信息情況,也表達了自身在遇到這一情況時的做法。通過這種開展生活實踐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不僅停留在理性層面,而是能夠站在實踐角度進行思考,加強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聯系,推動生活化教學有效進行,進而使道德與法治教學在開展時獲得更加明顯的效果。
5.布置生活化作業內容
在開展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體現出生活化,也可以在課后布置作業中將生活化體現出來,通過生活化作業內容的布置,能夠增強學生學習能力,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也能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檢驗,充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認識到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并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糾正,幫助學生形成科學學習方法和良好習慣。例如在學習《走向未來的少年》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制定一份自己的職業規劃,說明作出這一職業規劃的主要原因,指出職業規劃的推進過程中需要做出哪些努力,明晰實現職業規劃中可能會存在哪些困難。在展開職業規劃時,學生需了解自身特長與愛好,認識到自身發展與職業規劃之間的差距,能夠結合自身制定的規劃不斷做出努力。職業規劃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聯系比較緊密,能夠引發學生對知識與問題的思考。通過這種生活化的作業布置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自主意識,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更好體驗,也能感受到的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樂趣,并且在完成作業中產生成就感與滿足感。同時制定職業規劃時,也能使學生在今后發展中更具方向性,而不是一直處于盲目學習的狀態,進而提升道德與法治整體教學質量。
結束語
總之,將生活化教學運用于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能夠使學生產生真實性學習體驗,加強學生對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也能促進實踐活動的實施,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同時能夠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學習知識,轉變課堂枯燥、乏味氛圍,使整體教學變得更加有趣,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意識,并且在教師引導下逐漸形成正確三觀。
【注釋】
① 王海剛. 試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 青春歲月,2020(29):305.
② 陳俊茹.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 學周刊,2020,1(1):52.
③ 李占有.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分析[J]. 基礎教育論壇,2020(17):21-22.
④ 王連俊. 生活化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 科學咨詢,2020(1):224.
⑤ 周麗瓊. 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的運用[J]. 南北橋,2020(2):137.
⑥ 張曉玉. 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幾點嘗試[J]. 魅力中國,2020(6):15.
⑦ 宋澤雄. 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探討[J]. 南北橋,2020(4):62.
⑧ 胡崗.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德育生活化教學方法研究[J]. 科學咨詢,202(26):129.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龍潭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