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安
【摘要】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指導。筆者在“教練”的理念與技術的指導下,應用“教練式對話”對班級的困難學生家庭展開個別輔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教練式對話;家庭教育;個別輔導
“家庭教育指導”是當今教育界的新課題。然而,不少人只是停留在對“家長會”的認識上。確實,家長會作為“團體輔導”能集中絕大部分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理論與技巧的宣講,達到淺層次的效果。然而,家長會難以有針對性地幫助個別困難學生的家庭教育實現優化。于是,關于“家庭教育個別輔導”的研究應運而生。筆者積極響應時代的召喚,運用“教練式對話”,在家庭教育個別指導中開展了一定的探索與實踐。
一、時代召喚班主任的蛻變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恰當與否,小則關系家庭的未來,大則關系國家、民族的命運。可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導,相當一部分家長難以用更科學有效的方法教育學生,使家庭教育之間的差異較大。“如何縮小家庭教育之間的差距”成為學校指導家庭教育優化的突出問題。此時,站在學校德育最前線的班主任,理應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二、“教練式對話”的探索實踐
大約在十年前,筆者有幸成為較早一批嘗試把“教練”的理念與技術引入班主任工作的人。在研究與實踐中,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班主任,利用“教練”的理念與技術,成功轉化了班級中的“問題學生”,給“后進班”摘帽。現在,我們也把“教練”的理念與技術拓展到家庭教育指導的領域,旨在為優化家庭教育做出應有的努力。
在“教練”的理念指導下,班主任摒棄過往的“裁判”“權威”角色,以“同伴”的姿態面對家長,以“中正”“允許”的態度,通過建立親和關系和啟發性提問,引導家長發掘內在資源,實現思維突破,自發找到教育學生的更好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形成了一定的語言模式——“教練式對話”,并在家庭教育個別輔導中努力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提升輔導效能的策略
在應用“教練式對話”開展家庭教育個別輔導的探索過程中,筆者總結了三點基本策略,比較有效地推進輔導。
(一)研究學生家庭
近年來,教育界已經在家庭教育領域達成一個基本共識——學生身上的種種問題,都源自他們的原生家庭。作為班主任,不了解學生的原生家庭就難以真正成為學生家庭教育的支持者,也就很難從根源上幫助學生擺脫困境。因此,研究學生家庭是班主任開展家庭教育個別輔導工作的開端。
在“教練”的理念中,倡導人們靈活地運用合適的理論和技巧來解決問題。如,要研究學生的家庭,就必須掌握一些家庭分析的理論和技巧。筆者借鑒薩提亞家庭治療的相關理論,通過給學生繪制家庭圖來了解他們的原生家庭。繪制家庭圖一般在接班后的半個學期內完成。在繪制之前,筆者會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與學生、家長交流,通過保密問卷了解家長的基本情況。當相關信息收集到一定程度后,筆者再進行繪制。
這份家庭圖( 如圖1)來自一名與異性同學交往過密的女生小J。父母偏愛弟弟(粗直線表示關系親密、糾纏不清),小J與父親關系淡薄(虛線表示關系淡薄),與母親關系緊張(波浪線表示關系緊張)。可見,這是一個典型的“重男輕女”家庭。小J在家里缺乏關愛,所以,她才會在家庭外圍尋求補償,與某男生交往過密。
透過這份家庭圖,筆者不僅理解了小J的困境,也明確了對她的家庭實施個別輔導的方向——努力給小J父母展示小J的存在價值,促使他們轉變“重男輕女”的觀念,給小J更多的關愛,最終使小J回歸正常的成長軌跡。
在新接班的半個學期里,班主任通過一份份的家庭圖,就能較深入地掌握所有學生的原生家庭狀況,并迅速圈定需要個別輔導的家庭,為下一步的輔導打好基礎。
(二)看見家長的“冰山”
在圈定了需要個別輔導的家庭后,為了更好地對這些家庭展開輔導,班主任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這些家長。為此,筆者借鑒薩提亞冰山理論繼續展開工作。
根據“冰山理論”(如圖2),在家長的行為和應對姿態之下,是他們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這些看不見的豐富內容制約著我們看得見的部分。如果與家長溝通時不理會“冰山”下的豐富內容,而試圖以“權威”的姿態給家長講道理,以求家長改變,其效果往往是不好的。所以,在實施輔導之前,對于家長的“冰山”,班主任要做到心中有數,繪制好“冰山圖”。
這是一個有“小升初”焦慮的家庭,筆者在輔導前,給家長繪制了“冰山圖”:
還有一份“冰山圖”來自一位沖動型學生的家長:
對照著這些家長的“冰山圖”,我們發現,“期待”之上的都與具體事件相連,各有各的實際情況。但是,“渴望”和“自我”都一樣。根據薩提亞的觀點,這是全人類共有的。正是因為“冰山”根部的一致,人類才彼此理解、愛護。這正是班主任實施輔導的切入點。
(三)實施“同步帶領”
掌握家長的“冰山”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筆者運用教練式對話中的“同步帶領法”來實施輔導。其中,“同步”有利于建立親和關系,“帶領”在輔導中發揮強大作用。而在實際運用中,“同步”與“帶領”往往同時發揮作用。經過實踐,筆者主要按照“表明立場——照顧感受——同步期待——提問帶領”的路線來展開與家長的對話。
(1)表明立場
“冰山”的根部是“渴望被理解”。家長在面對班主任的時候,最渴望的就是得到班主任的理解。那么,班主任需要理解家長什么?在“教練”的理念指導下,筆者堅信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都希望孩子獲得成長,能幸福快樂地生活。他們只是暫時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而已,所以,才需要班主任體現專業價值。既然班主任的立場是幫助家長實現自我成長——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技巧,從而更好地教育學生。那么,為什么不直接向家長表明呢?事實上,無論筆者是與家長面談,還是利用手機與家長聊天,只要用上“我們一起努力”“我盡力支持你們”之類的話,家長都會馬上放下戒備,敞開話匣子與筆者積極交流。
(2)照顧感受
隨著關系的拉近,家長會愿意向班主任透露更多的信息,會把他們的困惑和盤托出,尋求班主任的幫助。這些信息很多時候不會馬上與班主任的期待同步,但是,家長愿意透露,就是打開了一個突破口。班主任就要用專業智慧來實現轉化。例如,筆者曾經遇到一位拜托班主任教育學生注意個人衛生的家長,以下是對話實錄:
家長:陳老師,孩子最近很不聽話,我最近一直在全國各地出差,也沒辦法教育他,在家不聽爺爺奶奶的話,真的很頭疼,動不動就發脾氣、不吃飯、扔東西。個人衛生還是不注重,拜托你教育一下他,謝謝。
筆者:您覺得孩子在家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您很著急是嗎?(照顧感受)
家長:是啊,我太忙了,沒辦法管他……
家長夜里給筆者發信息,筆者從他的描述當中讀出了“焦慮”。雖然他明顯有推卸責任的問題,但是筆者也理解他的焦慮,以及他想把孩子教育好的期待。所以,筆者用提問的方式照顧了他的感受,讓他覺得班主任理解他。果然,他馬上給予肯定回答,并繼續透露更多信息。
班里有一個經常與同學發生沖突的學生,筆者與其家長展開了以下的對話:
家長:陳老師,我在家打過、罵過他,道理也講過,可這孩子就是過一會兒就忘記,又闖禍。可是,他畢竟是我的孩子,我也怕這樣下去,他越來越不受我的教育。
筆者:是的,我知道您已經為此傷心難過,也想過辦法,我也明白您的擔心。(照顧感受)
家長:陳老師,您能幫忙想想辦法嗎?
……
這位家長的感受得到筆者的積極回應后,她主動向筆者請教教育孩子的辦法,向筆者靠攏了一大步。為接下來的輔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同步期待
“感受”位于“冰山”的中上層,有些時候僅僅照顧家長的感受不一定能很好地建立親和關系,使家長向班主任靠攏。這個時候,班主任需要在更深層次的“期待”做文章,努力同步家長的期待。
那么,家長期待什么呢?對照“冰山圖”就能較好地把握。班主任則需要在對話中,用提問的方式,委婉地告訴家長“我理解你的期待”“我會努力讓您的期待實現”。例如,筆者與一位“小升初焦慮”的家長展開了對話:
家長:陳老師,請您給我孩子調位,他的同桌總是騷擾他上課。這是“小升初”的關鍵期,請老師幫幫忙。(事實上,同桌只是學習成績不好,但并沒有騷擾她的孩子,只是剛好在家長開放日的課堂上借了文具)
筆者:您要求我給孩子調位,是希望他在沖刺階段不受干擾地學習,是嗎?(同步期待)
家長:是啊,畢竟我們是外地人,小升初不容易啊。
筆者:小升初確實讓人費心。可能是經歷了“小升初”磨煉,孩子成熟了不少,而且帶領整個小組進步。您知道嗎?(照顧感受,同步期待)
家長:他跟我說了,這都是陳老師的指導有方。
……
這位家長經常與筆者反映各種問題,其實都是“小升初焦慮”所致,讓她總是覺得“不安全”。而筆者正好利用她的“主動”來給她進行輔導。筆者每次都通過提問,不斷同步她的期待,讓她相信班主任一直都在幫助她的孩子,使她的焦慮緩解下來。隨著輔導的持續,這位家長也意識到自己的過分敏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愿意接受筆者的建議并做出調整。
(4)提問帶領
當家長的感受、期待得到了理解,他們對班主任的防御與戒備就會逐漸消除,更愿意傾聽與學習。這個時候,班主任就可以對家長實施“提問帶領”,達到最終的輔導目的。
所謂“提問帶領”,簡單來說就是班主任提出一些能引起家長思考的問題,促使他們反思過往,拓寬思路,最終找到可行的教育辦法。筆者結合案例繼續說明。
在照顧了家長感受,同步了她的期待后,筆者與那位沖動型學生的家長繼續展開對話:
家長:陳老師,您能幫忙想想辦法嗎?
筆者:您先靜下心來好好回憶。在孩子小的時候,你們夫妻倆是怎樣與孩子相處的?(這方面信息在繪制“家庭圖”階段已經掌握,這樣提問旨在帶領家長反思)
家長:他爸爸經常不在家,我一個人在家又管不住他。爸爸回來見他不順眼就打他……孩子經常說他在幼兒園被人欺負,然后要我買這買那哄他……
筆者:可憐天下父母心,您和他爸爸都想教育好他,都想給他最好的生活。同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注意愛的方式呢?您覺得你們與孩子的相處方式是不是與他如今在學校與同學經常發生矛盾有關系呢?(帶領家長反思)
家長:我也聽說爸爸經常不在家的孩子比較難教。但是,我們要生活,爸爸也須要在外工作掙錢啊……
筆者:是的,孩子需要高質量的陪伴。同時,陪伴不一定是要面對面,您覺得爸爸可以用些什么方式與孩子有更多的交流?(帶領家長拓寬思路)
家長:是不是可以打電話視頻什么的與孩子聊聊天?
筆者:是呀,這是不錯的辦法。那么,您覺得多久聊天一次合適呢?聊天的內容可以是哪些呢?爸爸要以怎樣的態度來聊天呢?(帶領家長進一步拓寬思路,細化措施)
……
在以上的對話中,筆者并沒有直接告訴家長做法,而是通過提問“帶領”她自己找到調整的路徑。這樣的好處是,因為辦法由家長自己想出來的,執行起來會更容易,收到的效果也會更好。
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家庭教育個別輔導不可能一招致勝,更不會一蹴而就。班主任的耐心和持續的關注很重要。遇到一時半會兒想不出辦法的家長,或者想出辦法也執行不好的家長,班主任要堅持“教練”的理念,允許這些情況的存在,少評判多提問,并相信努力終究會有效果。
關于“教練式對話”在家庭教育個別輔導中的應用,筆者還將繼續探究,努力把更多“教練”的理念和技術融會貫通,更好地幫助困難學生的家長優化家庭教育。
[本文系廣州教育學會2019年教育科研課題“班主任運用教練式對話促進家校溝通的研究”(課題編號:KTLX120193013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梁慧勤.走進生命的教育——教練型班主任專業修煉[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美)羅納德·查理森.超越原生家庭[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
[3](美)維吉尼亞·薩提亞,約翰·貝曼,簡·格伯,瑪利亞·葛茉莉.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2018.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