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壬秀
【內容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發展,教育工作者逐漸認識到了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在高中教育階段,除了傳授給學生各學科的專業理論知識外,還要注重學生審美、藝術教育的發展。高中音樂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以及藝術氣質的重要途徑,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環境下放松一下,以更為積極的狀態來面對其他科目的學習。但是現階段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嚴重阻礙著教學質量的提升。本文通過對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來探討提升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高中音樂 鑒賞教學 策略研究
音樂是一種多元化的藝術形式,它集合了眼睛、口腔、耳朵、鼻腔以及咽喉等部位,注重人體器官的協調合作性。同時音樂還是人類精神世界的一種追求。高中鑒賞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在眾多的音樂作品之中形成一定的精神品質,尤其是對于本土的、民族的音樂作品鑒賞,可以提高學生的民族認同感以及民族自信心,這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精神世界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一、高中鑒賞教學的現狀分析
1.語言講述重于學生體驗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高中音樂鑒賞課主要是對各種優秀的音樂作品進行鑒賞。在音樂作品鑒賞的過程中,教師為了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可以在課堂教學活動適當采用文字講解、背景介紹以及語言描述等等方法,尤其是對于一些涉獵廣泛且優秀的作品。但是,在高中音樂民族課程實踐教學中,經常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導,學生缺少深度思考的時間與機會,導致他們對某一音樂作品無法進行全面的了解,學生的主觀體驗感較差。因為這種方法的弊端,許多學生會因為教師地打斷而感覺到意猶未盡。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讓學生去直接體驗音樂,這是音樂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以生為本理念的體現。音樂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解是無法代替學生自身感悟的。
2.教師主導重于啟發學生
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中,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進行各項學習活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學生的一切活動都要按照教師要求的去做,以教師為主的音樂鑒賞課堂會使學生缺乏自主的思考的能力,這也就是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著的“滿堂灌”問題,這種問題在目前仍然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學生不得不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其學習和熱愛音樂的積極性大打折扣。相比較于教師主導教學,問題引導式教學更符合學生的需求,可以廣泛的引起學生的關注,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
3.音樂教學與音樂文化脫節
音樂文化教學的難度較大,對于高中音樂教師來講,如何讓學生們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是一件難事。為此教師需要將音樂文化知識與音樂鑒賞結合在一起。中國音樂的發展歷史悠久,富含了濃郁的東方特色。中國音樂表現的委婉而含蓄。中國的傳統精神意味著中國的文化標準與西方國家有著一定的出入,這促進了高中音樂課堂開放性強的特點。高中學生思維活躍,在音樂教學中注重交流與應變。即學生既要關注音樂教材的文化知識,還要關注文本之中蘊含的文化價值。高中生有較為寬闊的知識面,對中國民族及音樂提出疑問是大部分學生所思所想。教師采取不回避措施,引導學生理解、探討音樂的意義,不禁錮他們個性思考的空間,同時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音樂。面對這種開放式的交流,教師如何把握這一教學資源,在音樂教學中是很重要的一環。
二、提升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實效的策略思考
1.鑒賞民族歌曲,培養文化自信
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尤其是在音樂方面,其文化內容更是十分豐富。為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音樂文化內涵以及音樂文化氣質的培養。我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個明顯的多民族國家,正是因為這種民族的不同以及地域的差異,導致我國的音樂文化五彩紛呈,迥異不同。在高中音樂鑒賞課程教學中,教師除了為學生傳授經典的西方音樂之外,民族音樂同樣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教師帶領學生欣賞五十六個民族的民族音樂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猶如“萬花筒”一般的音樂文化,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但是因為民族音樂與古典音樂、流行音樂之間的差距較大,導致我國在開展音樂教學的時候總會忽略民族音樂文化,這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以《中國少數音樂》部分為例,為了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讓他們明白民族音樂是和其他音樂處于平等地位的,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多元化的音樂風格。同時也為了讓學生了解各個民族的民族特征,尋找少數民族的風格與特征、認識不同民族的代表性音樂。例如,在教材上存在這一首鑒賞曲目為《遼闊的草原》。里面的內容主要是講解了內蒙古地區的音樂風格以及民族特點,同時也將內蒙古地區豪放、開朗的民族文化特點融入了進去。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對歌曲的特點進行賞析之外,還注重引導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一種深入了解。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了與內蒙古相關的自然景色,讓學生觀看到了放眼望去綠油油一片的無垠大草原,在草原之上,一批批的牧群悠揚自在。此時教師又為學生展示了一首詩“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通過歌詞中的內容引導學生來探尋蒙古族人民特殊的游牧式生活方式,并在這種生活方式之下養成的豪放、灑脫、開朗、直白的性格,從而讓學生意識到民族音樂與民族文化息息相關的內涵。
2.鑒賞本土歌曲,培養鄉土情懷
本土音樂是在本土文化基礎上而形成的特殊表達形式。簡單來講,音樂其實是在描寫自己最為熟悉的內容。在高中音樂鑒賞課本中,本土音樂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內容。為此教師應該重視本土音樂的重要性,多多引導學生對本土音樂進行賞析和鑒賞,從而更加了解當地的文化特征以及地區風情,進而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不過因為本土音樂往往與流行音樂是風格迥異的,導致學生對于本土音樂往往不是過于關注,學習的興趣也不高漲,為此教師應該創設有趣的教學方式,為教學內容融入一些小故事或者歷史傳說,從而提起學生對于本土音樂學習的興趣。
本土音樂的學習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讓學生根據音樂文化內涵了解當地的地區內涵,這對于地區發展以及地區宣傳來講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學習《澧水船工號子》.的時候,里面講解的主要是湖南的一種特色,即澧水流域流傳的一種號子。湖南地區的教師就可以將其作為本土音樂的經典教學案例。通過教師,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什么是澧水船工號子,以及這種號子的特點、它的起源以及存在有何特殊的意義。通過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查找資料,可以發現這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區特色鮮明,是船工號子的典型代表。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了澧水船工以及號子響起的片段,讓學生感受到湖南地區的特色,從而感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當地學生的鄉土情懷以及文化認同感。
3.鑒賞外國音樂,品味中西方文化差異
隨著文化全球化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西方文化不斷地沖擊著中方文化。為此,許多學生產生了崇洋媚外的現象。為了糾正學生對于文化的看法,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教師應該特別注意對于外國音樂的鑒賞教學,讓學生將審美的視野放到國際水平上。但是因為語言差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難度,為此,教師的入手點應該是從學生較為熟悉的外國歌曲入手,進而通過不斷的深入學習,了解不同國家的音樂。在對西方音樂鑒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夠忽略的一個點便是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思考的方向即西方音樂文化有什么特點,中華音樂有什么特點,進而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中西方音樂文化的差異性,從而形成理性的辯證思維。
4.開展音樂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
除了講授式教學之外,音樂實踐教學同樣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本課堂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的興趣來給予他們課堂實踐的機會,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交流。大家一起發現問題、研究分析、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在實踐探究階段,教師與學生處于同等的地位,給予他們動手、動腦、動嘴的機會,激發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在實踐教學中,學生可以將學習的樂理知識內化,并形成新的收獲,從而實現鞏固與創新的目的。實踐教學可以應用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以我個人為例,我在帶領學生演唱《黃河大合唱》的時候,為了幫助他們更加深入了解作品創作的背景,對音樂形成立體化的認識,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組織學生觀看了一場與本曲目緊緊相關的電影。通過觀影活動,學生從視覺和聽覺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戰火紛飛時代的混亂,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實現對作品的全方面理解。再比如,《打擊樂器》的教學結束環節,我邀請之前課上學到的無固定音高打擊樂器同學上臺演奏,臺下的同學則是便隨著背景音樂以及打擊音樂的節奏演奏流行歌曲《少年》,輕快的節奏配上他們的熱情,將青少年的朝氣蓬勃體現了出來。
5.利用信息技術開展音樂鑒賞教學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化教學手段已經在校園之中普及開來。在高中階段的音樂鑒賞教學中同樣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可以有效豐富音樂教學內容、拓寬音樂教學形式、整合音樂教學資源,將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向著素質教育、現代化教育的方向進行轉變,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但是在應用信息技術的時候,教師也需要注意到相應的弊端,如學生對于信息技術教學關注的重點往往是娛樂性,難以捕捉到學習的重點。教師的信息化應用水平也會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這會增加教師的工作任務量。為此針對信息化教學的利與弊,需要教師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合理掌控。
結語
音樂不區分人種、不缺分皮膚顏色也不會區分國界。通過音樂鑒賞教學,學生能夠領略到國外經典的音樂,掌握一定的音樂技能和知識,同時,還能夠提升自己的文化氣質。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們的民族自信心以及文化認同感,真正地做到提高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寇玲麗.高中音樂教學現狀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北方音樂,2018,32(6).
[2]鄧瀟.關于高中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北方音樂,2017,37(1).
[3]趙虹艷.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研究[J].新課程,2020(33):62.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瑯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