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 秘亞男
摘要:本文通過學校政策、教師隊伍、教學方法及創新創業機制四個層面對業財融合在本科創新創業的應用途徑進行分析,旨在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教育,以培養學生的業財融合能力,滿足學生創新創業的需要,給學生更多選擇。
關鍵詞:大智移云;業財融合;創新創業教育
一、業財融合在本科創新創業教育應用的必要性
(一)加快創新型國家的建設
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科技和經濟的深度融合,培養創新型創業人才的關鍵是將科技與經濟的融合融入教學理念之中。“大智移云”逐漸成熟,部分學校開始初步探索業財融合的教育模式,把業財融合融入到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高校會計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使人才培養工作更具有科學性和實效性,無論是社會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是國家經濟增長的助力,是社會發展的驅動力,并最終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步伐。
(二)符合高校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為響應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目標,高校要在國家教育對外開放的戰略布局中有所作為。基于全面培養應用實踐型和創新型的人才的目標,高校建立實踐實訓課程和孵化基地。如“會計沙盤模型”,該課程全程模擬某一特定企業會計主體經濟運行中的資金流動,打通信息與業務的屏障, 實現業務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孵化基地的建設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支撐,是創新創業項目轉化為成果的聚集地。
(三)有助于大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大學生是將來為國家未來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主力軍,具有創新創業的潛力,在本科教育階段利用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業財融合型的會計畢業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步發展,在模擬實習中加深對業務財務一體化的理解。學生在離開學校后進行就業和創業時應用業財融合理念也能跟上企業創新發展,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因此,業財融合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應用,不僅培養更多專業素質良好的創新型人才,還幫助大學生在自身能力發展的同時樹立創業的信心,提高其綜合能力的發展。
二、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政策不完善
首先,目前大多數應用型本科學校對于對于創新創業教育沒有形成初步認知,應用意識不足,缺乏對創新創業教育學校政策的重視,在日常教學中創新創業教育的被邊緣化。其次,本科學校多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對創新創業宣傳不足,在創新創業方面做出的宣傳停留在比賽和會議上,沒有濃厚的文化氣氛,對于如何引領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沒有深入的探尋和研究。最后,激勵機制政策建設不完善。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上尚有不足,教育工作很難開展。
(二)教學資源存在局限性
教學資源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物資和師資。物資匱乏主要表現在資金上:第一,外聘有創新實踐能力和實質創業經驗的企業家或教授開展創新創業交流會需要大筆資金。同時,學校本校教師的定期培訓費和教學科研經費都沒有保障。第二,建立“孵化園”資金不到位。“孵化園”是技能培訓,模擬、實操創業的重要平臺,離不開各種軟硬件的配備。師資匱乏主要表現在對創新創業教育認知充分的教師的匱乏。現有的大多數導師并沒有受到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正規系統的培訓,認知存在偏差。有些時候可能并不能根據學生的創意提出實質可靠的建議和指導。
(三)滯后的教學理念
1.“重理論輕實踐”
現在,對于本科會計專業的教學以理論知識為主,集中在書本上。帶有標準答案的題目在一定程度上將學生的思維模式固化,封鎖了學生發散思維。會計工作已智能化,而書本教育還停留在紙質的會計報表和憑證、手動記賬算賬上或者簡單教授利用Excel繪制“賬、證、表”,目的是讓學生完成作業考試任務。從而導致會計教育滯后于信息技術發展,并且在繁瑣的學習過后,學生只掌握了賬務處理,形式重于實質,學生仍舊不知道會計業務流程以及根據什么制定管理決策。
2.“重專業輕創新”
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作為會計的兩大方向在教學中被分裂開來,學習財務的只會核算,學習管理的專注業務,如今企業強調業財融合,會計財務人員面臨學習的困境。會計教育知識講解涉及財務和管理,對于兩門學科的聯系學生只能靠自己去悟,理論層面如果不能建立關系圖,就不能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具體來講,在會計創新創業教育缺乏系統科學的課程結構,在財務管理融合方面缺乏應有的課程設計。
三、業財融合在本科創新創業的應用途徑
(一)健全學校創新創業政策,引入業財融合培養理念
首先,確定教學理念,本科教育在課程的設立上要充分體現業財融合理念,把對創新創業方向的引導轉移到對思維和能力的培養上來。其次,教學理念指引下,可以加大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宣傳和設立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課程,組織實地參觀,線上交流平臺、線下交流會。最后,在會計知識和財務知識基礎打牢的前提下進行的創新創業實踐。以結果為導向對學生的洞察力、決策力、組織協調能力與領導力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學生應該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成長為寬視野、精專業、多技能、善協商的人才。
(二)建立業財融合教育團隊,培養“雙素質型”教師隊伍
第一,加強“雙素質型”教師隊伍的建設。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定期安排專業教師和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深入企業實習,彌補實踐能力不足的短板,培養教師為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雙素質教師”隊伍。第二,建立業財融合教育團隊。讓不同專業的教師融入到會計專業教學中來,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滲透,滿足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業務指導需求,同時教師之間的交流增多,能為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更好的教學。第三,引進校外師資隊伍。通過薪酬激勵、榮譽激勵和創新創業合作等方式引入企業精英擔任創新創業的授課教師或者是導師,引導學生全面了解創業的機會及存在的風險,在商業模式開發的過程中建立企業與學院教師的雙向溝通,共同指導學生創新創業。
(三)推進業財融合課程體系,實現教學方法革新
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學科融會貫通,大力推進以需求為導向的業財融合創新創業課程的建設。用先進手段對傳統課程升級改造,使業財融合充分應用到創新創業理論、技術成果。采用傳統課堂與信息化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線上建立虛擬課堂,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自主學習業務流程,找出問題,撰寫綜合性分析。線下案例教學,撰寫創業計劃書,鼓勵學生體驗創業各個環節。利用虛擬ERP沙盤模擬經營教學,讓學生從籌資管理、經營管理、投資管理到財務分析全方位了解創業。學生對案例的分析加入“雙教師”指導,從業務出發全面了解企業流程到財務的創業融資和風險管理等創業的實質內容,使學生能力綜合提升。
(四)構建業財融合實踐機制,完善創新創業支持體系
創新創業教育培育的最終目的是將學生的理論成果轉化為實踐項目。從創業機會來說,孵化實踐可以邀請校外研究市場、經濟前沿專家、學者進行線上或者線下的講座。從創業團隊來看,伙伴的選取可以不同學科合作,提升學生之間溝通合作能力,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從創業資源支持來看,加強基礎服務系統智能化模塊建設,以大數據為基礎,對企業信息、行業智庫、文化、智慧資源等進行整合,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產業。在基金支持方面,全面利用學校在社會中的資源,一是校友可以提供人脈資源和金融資本;二是企業可以提供資金資助、技術、信息和服務的支持;三是政府的創新創業項目基金也是很重要的資金支持來源。專家評估是多方位人才對于創新創業項目的經營風險和金融風險進行全方位驗收和評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對于項目業務流程、資金運動過程和數據流程的評估,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建議和幫助。
四、總結
國家十四五指出,未來十五年中國要全力邁向創新驅動,建立數字中國,各行各業面臨創新變革與產業升級,這不僅是挑戰,更是機遇。會計行業以“會用”為本,會計教育以“實踐”為本,在學校內實行會計創新創業業財融合教育,完善學校政策、加強教師培養、精簡課程設置、引入新興技術,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并加強對學生的教育與引導,培養業財融合型的會計畢業生,融合多專業、多學科、多技能,提高綜合能力發展,最終實現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袁三梅.培養業財融合能力,助力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創新創業[J].財富時代,2020(02):213.
[2]劉霞玲.“大智移云”下高職會計業財融合的教學創新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43):40-43.
[3]李鳳.應用型高校會計學專業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探索——以唐山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01):180-181.
作者簡介:
楊? 娜(1997-),女,漢,河南省永城市,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財務管理與稅收籌劃。
秘亞男(1996-),女,漢,河北省衡水市,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財務管理與稅收籌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