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爽
【摘要】思維品質是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應結合文本內容,從課堂提問入手,由淺層次問題到深層次的問題,環環相扣;以學生的思維發展為導向,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注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其批判性思維;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其運用所學知識并結合已有經驗,自主或合作完成探究任務,進行知識遷移,發展創新思維。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提問;思維品質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思維品質列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之一。高中課程相比初中、小學課程而言難度加大,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采取的教學方法、教學語氣都與初中、小學階段有很大的區別。提問作為教學方法的一種,歷史悠久。提問式教學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以談話問答的方式授課,通過教師啟發,引導學生逐步得出正確結論。我國春秋時期的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觀點,表達了對啟發式教育的推崇。因此,為了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就必須重視提問。高質量的提問可以引發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思維的深刻性,是實現深度閱讀的突破口。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抓住閱讀文本中思維含量較高的提問點,引導學生學會推斷、分析、歸納、評價、創新等,發展其思維能力。
二、英語學科中的思維品質
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思維品質指個體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的能力的表現。思維的邏輯性主要表現為思維的規律和發展過程,包括判斷、推理和論證等思維活動;思維的批判性主要表現為質疑、求證的態度和行為,通過正確的途徑對已有思維進行理性評估,考量這種思維是否符合邏輯,批判求證事物的真假;思維的創新性側重于求異、求變、求新,不因循守舊,敢于想象,善于改變,推陳出新。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邏輯性、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品質的訓練要滲透在教學內容中,以培養邏輯思維為起點,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最后實現創新性思維。思維品質的發展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從跨文化視角觀察和認識世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從而促進學生開展深度英語閱讀學習,具有多元思維的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問題設置現狀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使學生從語篇中獲得信息或理解語篇內容。英語閱讀教學通常包括預測、理解大意、尋找信息、小組討論等環節,這些環節都涉及思維過程。如果能有效地設計和實施這些教學環節,閱讀教學將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
當前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對問題的設置并沒有進行系統研究和深入思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提問的目標意識。在一些英語閱讀課堂上,常常出現無需回答或無法回答的課堂提問。要么問題大而玄,令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如何回答;要么問題細而明,學生不假思索,答案脫口而出。問題設置缺乏清晰的目標,問題或話題并不合理有效,教師沒有找準教學的切入點,無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無法通過課堂互動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高效閱讀課堂。
2. 問題的相關聯性。有效的問題設置可以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其邏輯性、批判性及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但是,當前的一些課堂提問,教師設置問題沒有經過深入思考,提問比較隨意,缺乏對學生循序漸進的啟發引導,問題與問題之間和問題與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系并不緊密,這種問題僅僅是為了提問而提問,為了互動而互動,并不能促進學生邏輯性、批判性及創新性思維的發展,無法實現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3. 問題的情感陶冶。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應是平等互動的關系,教師發揮教學的主導作用,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情境及自身的素養來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情感陶冶,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閱讀課堂提問仍然重知識技能、輕思想情感陶冶,缺乏德育滲透與情感升華意識,沒有將閱讀與思維能力訓練融合在一起,這顯然與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不一致。
四、英語閱讀教學中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問策略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效地設計和實施教學必然少不了互動式提問,教師提問應根據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以語篇文本為基礎來進行閱讀教學,通過一系列階梯式問題來循序漸進地啟發引導學生,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地位,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師在設置問題時,不能僅限于引導學生理解文本信息、概括文章大意以及梳理分析邏輯關系,還要鼓勵他們進行獨立思考,促進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使學生可以真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閱讀教學中,問題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驅動力,也是教師培養發展思維品質的重要手段。因此,根據新課標要求,英語閱讀教學應以文本主題意義探究為基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針對培養學生思維發展的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來設計合理有效的問題。
1. 基于有效問題導入話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在導入環節,教師應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背景信息,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幫助學生激活其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到他們已有知識經驗與未知文本信息的連接點,從而設計合理有效的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教師對學生進行的提問盡量從學生熟悉的話題開始,并且與即將要講授的知識內容直接相關,平穩順利地將學生帶入話題情境,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及想象力,為接下來的閱讀學習做好準備。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深入了解學生情況并對文本信息進行反復推敲,從而設計出合理有效的問題,實現課堂提問的高效性。
2. 針對邏輯脈絡設計問題,發展學生邏輯思維。每個語篇都有它的邏輯脈絡,信息之間都有其內在關聯,信息間的邏輯關系就是語篇的結構化知識。針對語篇發展的邏輯脈絡,教師通過問題互動引導學生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新詞含義及驗證之前預測是否準確,并梳理分析文本信息的邏輯關系,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問題的設置應該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隨著問題的不斷深入,學生對文章邏輯脈絡的把握也隨之變得清晰,其分析判斷的能力也會不斷提高,那么思維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語篇的邏輯脈絡設計的問題,幫助學生整合文本信息,明確文本信息的邏輯關系,并形成結構化知識,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3. 通過問題鼓勵學生思考,培養質疑批判思維。根據修改版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包含六個從低級到高級的認知層次: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并據此來設計不同認知層次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其中認知層次中的分析、評價和創造對應著思維品質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新性,批判性思維以邏輯性思維為基礎,首先要做好對語篇的梳理分析,明確文本的邏輯關系,才能進行分辨和推理,才能提出質疑及進行批判。在英語閱讀課堂上,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引導學生基于文本解讀進行深入思考,并結合學生本身已有的知識經驗來分析、推理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或者對他人的觀點進行理性評價。教學中這種引導學生質疑判斷的過程就是發展其批判性思維的過程。教師設計問題時應深入考慮作者的真實意圖和語篇背后的意義,并從這個角度來啟發學生深度思考,以辯證的觀點分析判斷,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4. 設置任務情境,發展遷移能力及創新性思維。創新性思維表現在不因循守舊,求異求變。創新性提問不是就課文已知的事實進行提問,而是針對課文主題挖掘含義,發揮聯想,聯系學生實際,結合真實世界,建立真實語境,開展真實交際互動,從而使學生融入用英語思考、交流、做事、做人的環境中。教師的創新性提問是實現學生有效閱讀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遷移能力及創新性思維的關鍵。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主題及語篇意義進行一系列深入思考、論證、評價之后,嘗試通過創設新情境,針對之前文章的共鳴點或爭議處提出新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解決新問題,使學生發展遷移能力和創新性思維。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計能激發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問題,促進學生在新情境中通過思考、論證與評價,理性地表達個人觀點,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實現知識的橫向遷移及發展創新性思維。
五、結語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語篇的文本信息,還要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設計。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關鍵,以學生的思維發展為導向,提問的目標意識清晰,問題設計要環環相扣有關聯性,還要包含思想情感陶冶。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發展學生邏輯思維,鼓勵學生思考并培養其質疑批判的能力,通過設置任務情境,水到渠成地使其形成新認識、解決新問題,發展學生的遷移能力及創新性思維。教師要關注針對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思維不同層次的提問策略,使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自主或通過合作完成探究任務,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并促進其英語思維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英語課堂中低效教師話語剖析[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0(5):1-8.
[2]程曉堂.在英語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3):1-7.
[3]胡正良.以“問題串”推進學生思維發展[J].江蘇教育,2019(3): 57-58.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夏谷鳴.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思維品質內涵分析[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3):84-87.
[6]張秋會,王薔,蔣京麗.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6(11):1-7.
[7]周麗萍.尋找創新性提問切入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J].江蘇教育,2019(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