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世元 張靜
摘要:課程思政是在專業課和公共課等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以實現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核心是將思政內核有機植入課程中產生“化學”反應,從而使課程的思政教育作用自然生發、水到渠成。目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實踐中存在思政內容和課程內容兩張皮的軟肋,課程思政的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場方式在實現思政教育內容和課程內容有機融合的同時,推動課程思政理論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既增加了課程思政的鮮活性又增加了課程思政的立體性,應當成為課程思政的合理進路。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在場方式
課程思政是在思政課之外的其他課程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政教育的內容,從而實現其他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通過課程思政,使其他課程和思政課同向同行,共同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自上海高校2014年首先進行課程思政探索起,課程思政實踐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開展,期間形成了許多寶貴經驗和研究成果,為課程思政的進一步實踐和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目前職業院校在開展課程思政的具體實踐過程中,思政教育和專業課程或公共課程教學不能有機融合、存在兩張皮現象成為課程思政的軟肋。如何消除兩張皮現象,使思政元素和專業課程或公共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就成為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夾生:職業院校課程思政的軟肋
課程思政的核心和精髓是思政內容和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但在高職院校的具體教學實踐中經常出現兩張皮現象,也即課程是課程、思政是思政,課程內容和思政內容彼此獨立,相互缺乏聯系。課程內容和思政內容好像臨時拼湊,很難找到融合點。結果是,學生要么感覺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干巴巴,要么感覺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可有可無。這種課程內容和思政內容的兩張皮現象成為目前職業院校課程思政的軟肋。這樣的課程思政一方面起不到課程思政的思政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也會沖淡學生們對該門課程的學習熱情。
造成兩張皮現象的根源在于沒有深入理解和把握課程思政的內涵和本質。所謂課程思政是指在思政課之外的其他課程當中將思政元素有機植入,達到在其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效果。課程思政的內涵和本質是思政教育和其他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兩種內容要產生“化學反應”,片面強調任何一方面的作用都會產生夾生現象。
目前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碎片化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比較常見,而對課程思政的系統性思考尚顯不足。
從現有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案和教學設計來看,很多都是將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內容隨機性地植入到專業課程的知識點中,缺少系統化設計。這種零散化、碎片化地植入會讓學生感到價值引領的生硬和雜亂無章。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課程思政內容理論性較強而實踐性不足。思政教育元素的植入是機械的,與現實是疏離的,缺乏鮮活性,學生接受起來有難度,課程思政教育效果收效甚微。
二、融合: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內核
(一)融合是課程思政的內核
融合是課程思政的靈魂和精髓,是課程思政的內核。之所以出現課程內容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現象,歸根結底在于高職院校任課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融合這一內核。
在其他課程中開展育人工作,是要讓其他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發生化學反應而不只是物理作用,不是簡單援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只言片語,簡單重復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而應該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來演繹專業理論中的價值觀,實現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促使價值觀教育內容為受教育者所內化。
課程思政的本旨并非是要將所有課程都上成思想政治理論課,而是要把包括專業課程在內的各類課程中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融于課堂教學中,把學科資源、學術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強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領,凸顯價值使命和理想信念教育,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讓受教育者求技與求道相融合,實現大學教書育人的使命。
(二)融合的關鍵是實現課程內容、思政元素、現實場域三位一體
首先,需要課程教師認真學習課程思政的理念和實施要點,將課程思政的精髓爛熟于心。第二,課程教師需要嫻熟掌握所教課程的各項內容和各個環節,深入挖掘課程當中的思政元素,并根據教學設計恰當地制定課程思政的實施方案,從而實現課程內容和思政內容的有機結合。思政源于課程,課程孕育思政,二者是密切聯系的整體。第三,課程教師需要緊密跟蹤國際國內重大時事,從中提煉思政教育的養分,增加思政教育內容的鮮活性,實現課程內容、思政元素、現實場域的三位一體。
當然這個目標的實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課程教師經過多輪授課實踐加以總結并不斷完善,必要時需要課程組通過教研活動和集體備課就課程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和合理應用反復探討反復研磨,最終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基因式融入課程教學中,實現立體化滲透、浸潤式演繹。
(三)疫情期間高職雙創課程思政的具體實踐
筆者2020年上半年擔任高職大一學生的創新創業與就業指導課程(以下簡稱雙創課程)的教學工作,正趕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受其影響學校無法開展線下教學工作,只能進行網絡授課。雖不能像現場上課一樣面對學生激情教學,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說給開展課程思政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在雙創課程的具體教學實踐中通過有機植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的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放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這個特殊場域中,實現了雙創課程課程內容、思政元素和現實場域的有機統一。
第一次課是課程說課,在說課開始之前,和學生一起分析為什么我們采用這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進行網絡授課,大家共同得出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接著播放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抗疫前線坐鎮指揮指導抗疫工作,各地醫護人員踴躍奔赴武漢和湖北抗疫前線的熱血場景,許多醫護人員前線抗疫忘我投入的感人畫面,通過這些事例引導學生總結出我們之所以能在如此險峻的情況下還能這么平安地上課是因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和眾多普通民眾無畏付出的結果,從而讓大家在心底里生發出感恩的情懷。
接著通過分析從黨中央決定各省派出援鄂醫療隊,到最終各地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從各地民眾捐款捐物支援湖北和武漢抗疫,到長征二號運載火箭以“一箭四星”方式成功發射新技術試驗衛星C星、D星、E星、F星,引導學生切身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自豪感。
在講到職業生涯規劃的備選方案時,和學生們一道分析備選的重要性:無論規劃做得多好、多成熟、多切合社會和個人實際,但都難免會遇到像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樣無法預測的突發事件,所以需要同學們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時預先做好多種備選方案,這樣將來即使發生不可預知的困難導致原來的規劃無法完成,也不至于茫然失措,從而有備無患。
在講到創新創業時,和學生們共同分析到:創業像抗擊疫情一樣,是一個充滿變數的過程,只有付出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決心以及堅強的毅力方能最終獲得成功。每一步都來不得半點松懈和疏忽,否則困難和失敗就像病毒一樣隨時會卷土重來。
三、在場——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合理進路
通過新冠肺炎疫情下雙創課程思政的具體實踐發現,要使課程思政真正發揮思政教育的功能,讓學生入耳、入腦、入心,不僅需要任課教師深入挖掘任教課程中的育人點并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有機融合,更為重要的是從當下發生的各種事件中提煉思政元素,使課程思政“在場”,從而實現思政教育的鮮活性、時代性和針對性。
所謂“在場”是指課程思政要緊密結合國際國內時事,將時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內容中,使時事成為課程思政的場域。在場對于課程思政目的的實現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理應成為課程思政的合理進路。
(一)“在場”增加了課程思政的鮮活性和時代性
課程思政的兩張皮現象除了思政內容和課程內容融合度不夠,更為重要的是思政內容的陳舊和生硬。通過在場,使課程思政的思政內容源于當下,源于身邊,既具有鮮活性,又具有時代性,學生感覺和自己的生活很貼近,沒有疏離感,就更容易接受。
比如2020年在高職雙創課程教學中,通過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特殊事件進行挖掘分析,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切身感受到之所以能夠有這么安定的學習環境,是因為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強大的祖國做后盾、有強有力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對學生進行了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教育。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生活就是課程思政的特殊場域,學生就生活在其中,這樣的課程思政與現實是密切聯系的,因而具有鮮活性和時代性。
(二)“在場”增加了課程思政的立體性
課程思政中的課程內容是思政發生作用的載體,從課程中經教師挖掘出的思政元素是課程思政的理論部分,而當下發生的國際國內大事則是課程思政的鮮活實際。通過在場這種方式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這一思政教育的理論與國際國內時事在課程內容這一載體上有機結合,從而實現課程內容、思政理論和實際相統一,三位一體,增加了課程思政的立體性。這不僅避免了單純就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抽象性思政教育的實際性之不足,更為重要的是使課程思政得以有效落地,從而增強課程思政的現實性、針對性。
(三)“在場”使課程思政之思政教育功能自然生發
在自然狀態下進行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通過有效利用客觀環境,使受教育者從切身經歷中感受到教育的內容和功用,水到渠成,洪然一體,潤物無聲。課程思政的在場就是利用國際國內時事這一客觀場域,使學生通過自身的真實體會和感受,加上教師的點撥和引導,從而自然而然地實現思政教育的目的。學生感受的呼之欲出和教師喚醒的精當結合,課程思政的教育功能就自然生發了。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得以很好地貫徹落實,學生的感受是真切的、自然的,因而記憶就是深刻的,思政教育的效果當然就入心、持久。
在具體的課程思政實踐中,課程教師需要在課下下足功夫,養成關注國際國內時事的習慣,并逐步將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思政教育理論和思政實際有機融合成一個整體,設計好課堂教學環節中的切入時點。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思政教育的種子已經埋下,課程教師在合適時候切入,用光將種子喚醒,通過“光合作用”,順理成章地靜待學生心中的思政感受之花自然綻放!
四、結語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落實立德樹人的要求,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學的主戰場作用,另一方面要在思政課之外的文化基礎課和專業課程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教育。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政教育體系中的毛細血管。其他課程教師要在教學中深入領會課程思政的內涵和精髓并認真加以貫徹,“守好一段渠,管好責任田”。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中國和世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通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網絡課程教學中合理植入疫情中的思政元素,從而實現課程思政教育的目的,是高校立德樹人理念在特殊時期的鮮活實踐。受教育者所生活的社會每天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件,實際上這些事件當中都或多或少地隱含著思政元素。對于施教者而言,通過對在場的合理運用,用心挖掘和利用時事中的思政元素,實現思政實際和課程內容及思政理論三位一體、有機融合,對受教育者進行立體化、浸潤式、“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育,當是必修功課。
參考文獻:
[1]? 伍醒,顧建民.“課程思政”理念的歷史邏輯、制度訴求與行動路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9(03):54.
[2]? 朱飛.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澄明與進路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2019(08):67-70.
[3]? 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學科與課程建設,2018(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