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波 孫百才
摘要: 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步伐,著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需要置身于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大潮流,科學把握世界高等教育發展一般規律;要在深刻認識“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的邏輯關系的基礎上,正確理解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沃土里的“中國特色”,著重把握五個“中國特色”:堅持黨建引領導航與保駕護航的“政治特色”,防止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航向;堅持自信包容與多元交融的“文化特色”,把傳承發展好中華文化精髓與吸納世界先進文化有機結合;堅持不斷求索與變革的“歷史特色”,把以史為鑒明方向與矢志革新求特色有機結合;堅持民主集中與社會參與各得其所的“組織特色”,推進辦學民主與效率建設有機結合;堅持依法治校與以德治校有機結合的“治理特色”,不斷完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理解把握五個“中國特色”,是加快建設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的應然和關鍵。
關鍵詞:高等教育;世界一流;大學治理;國家戰略;中國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21)04-0039-07
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扎根中國大地辦學,彰顯中國特色,這已逐漸成為共識。怎樣才能扎根中國大地辦一流大學?首先要厘清“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的關系。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道路,具有由大學運行與發展的共同邏輯和基本規律決定的共性,也具有由大學運行與發展的生活環境和影響因素決定的個性[1]。“世界一流”反映的是一所學校符合世界標準的辦學水平,一所大學離開了對世界一流的追求就會失去奮斗目標;“中國特色”反映的是大學的國家民族特性和社會制度屬性,脫離了中國特色就會迷失正確的航向。堅持中國特色,就是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扎根中國土壤,傳承弘揚民族精神,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人民幸福以及民族復興服務;追求世界一流,就要從國家發展的戰略全局出發,堅持高水平、高標準,保持追求卓越的精神狀態,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不斷精心培育人才、探求新知、服務社會、引領文化創新、推進國際化。我們強調“中國特色”辦學不是想量身定做一個我國自己的標準,也不是完全對標西方的大學,而是要積極探索和遵循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規律,在可比性辦學指標方面增強競爭力,達到、超越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的邏輯關系,對于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大學是一個深受內外部環境影響的復雜性組織,在實現一流的過程中需兼顧教育本質與社會需求,在自覺與他律中協同并進、實現卓越[3]。在世界高等教育激烈競爭的發展潮流和態勢下,面向2035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宏偉時代背景,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既要矢志不渝地遵循“世界一流”的標準,也要把握堅持自身的“中國特色”。本文著重探討和論述如何把握以下五個“中國特色”。
一、黨建領航護航的“政治特色”
中國辦大學是為黨育人。黨建是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必須堅持做好的重要內容,是其政治性的重要體現。堅持黨建領航與保駕護航是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應把握的“政治特色”。
(一)現代教育與政治密切相關,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
教育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同時又受政治的制約。階級社會誕生后,教育具有了必然的階級性和政治性。“階級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教育都反映統治階級的利益和需要,從屬于統治階級建構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成為這一社會進行統治的重要工具”,“在階級社會里,‘超階級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4]。科根說:“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政治性的。”《美國教育基礎——社會展望》的作者理查德·D·范斯科德曾經闡述:教育是美國重要的政治領域之一,在州及地方政府,教育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政治領域[5]。每個國家的教育,都要服務服從于本國政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與政治間關系更加緊密,彼此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現代高等教育與政治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高等教育受到本國政權性質、政治體制以及政治綱領的制約,同時又通過發揮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務于政治,實現社會的政治目標。另一方面,政治對高等教育的制約主要表現為一個國家的政權性質、政治體制等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國家政權的性質決定了其高等教育的領導者和受教育者的權利。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決定著國家的高等教育體制,主要表現在對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影響上。當然,高等教育不僅受到政治的影響和制約,同時也能動地作用于政治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發揮著推進和完善政治的功能。其中,維持社會政治的穩定、促進社會政治的革新是高等教育政治功能的重要外在表現。
(二)中國的大學必須在黨建領航護航下前行,彰顯“政治特色”的功用
一方面,中國的大學離不開黨建領航護航。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高等教育的社會主義政治方向,核心和關鍵在于加強和堅持黨對高等教育的領導”[6]。可以說,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歷經了幾十年的反復探索和實踐,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在中國公辦大學得以確立和不斷深化,已經成為中國公辦大學內部管理體制的核心要素。即使是董事會領導下的中國民辦高校,黨的建設依然不可或缺——通過對學生和教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民辦高校黨委政治核心作用越來越得到重視和強化。以黨建來為高校辦學引領導航和保駕護航,確保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這是中國大學區別于西方大學最顯著的“政治特色”。
另一方面,培養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是中國大學的根本使命。為此,必須把握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折不扣地堅持和強化黨建,不斷探索、完善適合中國政治環境和社會制度的現代大學制度;要堅持和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與管理,理直氣壯地抓牢、抓實、抓細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夯實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增強師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牢牢把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和話語權。
總之,堅持用黨建引領和導航辦學方向,既要遵循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又要符合中國國情和國家發展要求,防止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航向;同時,還要千方百計防范和抵制有悖于正確辦學方向的各種侵擾與破壞,為大學的健康持續發展保駕護航。這是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應當深刻理解和把握的核心“政治特色”。
二、自信包容與多元交融的“文化特色”
大學無不是在某種文化的滋養下生存與發展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必須深深扎根于中國文化土壤,傳承好、把握好、發展好大學賴以生長的根基深厚、包容自信、多元交融的“文化特色”。
(一)不同的大學植根于不同文化
誕生成長于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大學,自然而然地具有了其本土化特色的文化基因。哈佛大學前校長艾略特曾說:“在任何社會中,高等教育機構都往往是一面鮮明反映該國歷史與民族性格的鏡子。”“一所名副其實的大學必須是發源于本土的種子,而不能在枝繁葉茂、發育成熟之際,從英格蘭或德國移植而來。”“美國的大學在成立之初,就決不是外國體制的翻版。”[7]弗萊克斯納在他的《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一書中以美國、英國和德國三個不同國家文化性格為依據詮釋了三種不同類型的大學模式。美國的大學深受清教徒開拓精神、實用主義哲學等文化的影響。大部分歐洲古典大學與教會有著密切的關系,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一流學府都曾為教會的大學,深受基督文化的影響,其校園建筑所表現出的基督文化展現了特有的文化品性。德國的大學擁有一種以特有的科學觀為基礎的大學觀,這種科學觀成為洪堡等一批新人文主義思想家創辦德國大學的宗旨。縱觀諸多世界一流大學,其成長發展都傳承和融合了國家、民族的特色文化。也正是如此,各個國家不同文化滋養和淬煉了諸多各有特色、富有影響、屹立于世界的一流大學。總之,大學離不開孕育其成長的文化土壤滋養,各個國家的大學都應植根于各自不同的文化,傳承和汲取文化精華,構建起富有自身特色的大學文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有效防止“南橘北枳”“水土不服”,孕育出真正適合本國國情的一流大學。而那種依樣畫“葫蘆”地照搬別國經驗的做法,是難以建成富有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即使一時達到一流大學的某些指標,也難以持久發展下去。
(二)洞悉把握中華“文化特色”
首先,要洞悉中華文化根基深厚、富有自信包容力的特色。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等四大文明古國在世界文明歷史長河中交相輝映,各有特色,但能夠發展延綿至今的只有中華文明。縱觀古今,沒有哪一種外來文化能夠撼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外來文化入侵或傳入后都會經歷一個時期的抗爭、磨合,與原有的中華文化融合,成為頗具特色的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促進中華文化的革新。中華文明就是在不斷消化吸收不同文化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始終能夠在歷次融合后得以升華延續。馬克思主義經由俄國傳入中國后,與中國革命和中華文化不斷融合,在不斷的實踐探索和創新中逐步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直至現在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正是中華文化根基深厚、包容自信的生動寫照。
其次,要把握中華文化多元交融、善于兼容并蓄的特色。從考古學研究視角看,中華文明的源頭總體上至少有三大源頭:華夏文明、東夷文化、苗蠻文化。這種多元的文明經歷幾千年的交融,逐步孕育形成具有不同地域風格、不同民族特質,又有共性特征的燦爛多姿的中華文化。從文化思想視角來看,“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又呈現出各不相同的風格,其中孔子和孟子作為儒家思想主要代表,其孕育和發展主要在黃河的下游,形成所謂的“黃河文化”;老子作為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主要孕育發展于長江流域,形成“長江文化”[8]。伴隨著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民族融合中不斷發展壯大,中華文化也在不斷兼收并蓄中滾滾向前,綻放出無可比擬的燦爛光輝。中華文明是經過多種文明、多個文化源頭、多民族長期交融貫通的結晶。
(三)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須傳承發展好中華文化精髓
一方面,要傳承中華文化五千年的優秀基因,汲取精華的涵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傳承,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更是中國大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大學作為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陣地,要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滲透在文體活動中,延伸到創新創業教育中,沁潤到校園建筑和園林景觀等內部環境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象牙塔”里的每一個學生,陶冶每名師生員工的道德與心靈,并通過一批批一代代大學教師傳道授業,傳承好燦爛的中華文化。
另一方面,要積極發展中華文化。大學是中華文化創新發展的重要策源地,大學師生是文化創新的生力軍。大學應發揮學科和人才優勢,深入研究中華文化,提升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和民族凝聚力;同時要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文化發展,根據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大學發展需求來建設富有自身特色的大學文化,創新大學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積極輻射、引領社會文化和世界高等教育,使大學文化與中華文化一樣具有包容力、影響力。
總之,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要洞悉和把握中華“文化特色”,在堅定中華文化自信的基礎上,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加強與世界先進文化的交流交融,廣泛汲取世界一流大學先進經驗和文化,創新提升中國一流大學文化。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和彰顯堪稱世界一流大學的“文化特色”。
三、求索變革的“歷史特色”
中國近代大學自誕生以來,就注重學習借鑒世界高等教育先進的辦學理念與模式,在新建、停辦、調整、拆分、合并、改革中,呈現出不斷求索學習和變革發展的“歷史特色”。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理解把握我國大學發展的這一歷史特色,旨在以史為鑒,理清思路,廓清目標,縮短我們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道路上的艱辛探索歷程。
(一)在模仿移植和改造整合中前進,呈現不斷求索的“歷史特色”
鴉片戰爭把當時的中國拖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危險境地。自此之后,中國政府當局和許多仁人志士秉承“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不斷模仿移植、改造整合西方各國的高等教育模式,興辦西式教育,希冀奮發圖強。正如陳平原所說,中國大學20世紀的問題是“成功地移植了西洋的教育制度,卻談不上很好地繼承中國人古老的‘大學之道”。我國大學晚清時模仿德國、日本辦學模式,20世紀20年代學習歐美各國辦學模式,50年代又轉向學習蘇聯模式,80年代以來則借鑒美國大學的經驗模式居多[9]。1902年問世的《欽定高等學堂章程》作為最早體現中國大學治理模式的章程,就是學習模仿當時日本的大學模式。《清史稿》記載:“謹上溯古制,參考列邦,擬定京師大學暨各省高等學、中學、小學、蒙學章程,候欽定頒行各省,核實興辦。凡名是實非之學堂及庸濫充數之教習,一律從嚴整頓。詔下各省督撫,按照規條實力奉行。是為欽定學堂章程。”[10]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推行治理模式改革,學習借鑒德國大學治理模式,提出并實施“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理念。1921年,郭秉文在東南大學推行以美國大學治理模式為摹本的改革,堅持辦大學應力求四個“平衡”,主張大學自治、辦學獨立。應當說,這些學習世界先進辦學模式的嘗試,有力推動了近代中國高等教育高起點起步和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在全盤學習借鑒蘇聯高等教育模式背景下,中央政府統籌領導推動全國高等教育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一邊大力改造原有各類高校,一邊新建、調整、重組一批高校,大學的設置、調整和建設都是以模仿參照蘇聯的模式為主。1978年以來,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改革思想,我國又開始從不同層面學習借鑒美國、德國、英國等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的辦學理念、辦學模式和發展路徑。
實踐證明,學習世界先進模式、理念建設大學,確實讓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高起點切入,減少了從零起步可能經歷的“彎路”和艱辛,跨越式地推進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然而值得警醒的是,一味模仿移植別國模式而忽視本土文化基因的傳承與創新,即使投入再多人力物力財力,也只能亦步亦趨跟在別國的后邊,無法實現歷史性超越,難以真正實現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高等教育強國的夢想。
(二)歷經多次調整改革,展現不斷變革的 “歷史特色”
首先,從宏觀層面看高等教育變革實踐。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不僅對全國私立、宗教類高校進行了改造,同時還大刀闊斧地拆分、整合,組成了一些新的院校。1952年開始,借鑒蘇聯的辦學模式,國家對高校進行了大規模院系調整,以建設單科性專門學院為主,增加工科和師范院校的比重,取消大學中的學院建制,改為校系兩級管理[11]。經過此次院系調整,全國高等學校本科共設215種專業。“文化大革命”期間,國家按照當時的“革命”思想進行了自我“革命”,創建了一批“又紅又專”的大學,原有大學辦學模式也進行了相應“革命”。改革開放后,國家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學科目錄和專業設置調整工作。20世紀90年代初,著眼于建設高水平大學和高等教育強國,國家開啟了以院校合并為主要內容和特征的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陸續合并組建了新的四川大學、揚州大學、南昌大學、上海大學和青島大學等綜合性大學,直至21世紀前十年還陸續合并了一些大學,一些巨型綜合性大學應運而生。
中國高校拆分、合并的歷史,就是孜孜以求地探索適合我國需要的辦學模式、發展路徑,并朝著高等教育大國和強國建設目標努力前行的歷程。然而,無論從開始的拆分到后來的整合,還是從追求專業性到追求綜合性的發展之路,這些探索實踐都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代價的。一方面,難免存在來回折騰、損耗的問題;另一方面,大學的合并,從體量規模上似乎產生了更多可以沖擊一流綜合性大學的巨型大學,但同時也出現了追求大而全和全國大學同質化等問題。另外,有的院校拆分之后原有的優勢學科輝煌不再,有些合并院校長時間未能很好地融合發展。古往今來,但凡改革總是要或多或少地付出這樣那樣的“學費”[12],但這些探索實踐中的問題和教訓卻是值得深入反思總結的寶貴經驗。
其次,從微觀層面看大學內部管理體制機制的革新。大學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主要圍繞“黨委領導”和“校長負責”不斷地進行探索和變革,直至20世紀80年代末后才得以逐步趨穩,其間先后經歷了1950年開始實施的校長負責制、1958年開始實施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1961年開始實施的黨委領導下的以校長為首的校務委員會負責制、1978年實施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1985年實施的校長負責制等。1989年以后,中國公辦大學開始全面實施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13]。《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則對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予以法制化,為公立大學實施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提供了支撐力和推動力。可以說,中國特色大學內部管理體制機制幾經變革,一直在不斷探索實踐中找尋最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國高等教育借鑒國外經驗、不斷變革的“歷史特色”,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的重要內容[14]。中國近現代大學發展的歷史軌跡表明,一味地跟在西方國家的后面學習借鑒、模仿照搬人家的辦學模式,難以建成世界一流。這是歷史的反面教材,我們必須深刻汲取歷史教訓,堅持走中國特色大學發展之路。同時,歷史也表明,大學的發展需要長期穩定的環境,經不起折騰,需要科學、穩定的管理體制。
四、民主集中和社會參與的“組織特色”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要科學把握大學的組織管理特征。當下,中國高等教育正朝著“管辦評”分離努力前行,中國大學的外部管理呈現出政府宏觀集中統一領導和社會各方參與民主決策的特色,大學內部的組織管理則體現出民主基礎上的集中與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有機結合的特色。
(一)中國大學外部呈現政府宏觀集中統一領導與社會各方參與民主決策的“組織特色”
中國公辦大學的舉辦者是政府,對大學的管理主要是從上到下的宏觀指導或指令性領導管理為主。一方面,政府以集中統一領導為主基調,從辦學規模核定、財政撥款、人事編制、干部職數、招生計劃、學科專業設置、科研項目與成果評審獎勵等諸多方面,進行有計劃的宏觀調控管理,以此來保證舉辦者的宏觀戰略需求與大局利益。在此基礎上,政府及主管部門給予大學一定的辦學自主權。近年來,隨著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進,政府授予大學的辦學自主權越來越大。另一方面,社會企事業單位、校友等有關各方主要通過參加學校理事會或董事會、捐資助學等參與大學某些事務的民主管理決策。其中,最為普遍的是通過校友理事會、學校發展理事會定期圍繞大學發展建言獻策,如學校定期將事業發展的某些重要事項提交理事會研討,通過后提報學校黨委會議研究決策。這一過程,就是一種先民主后集中決策的管理。相較而言,歐美大學辦學治校不僅有“分權式”民主,“集權式”民主也廣泛存在。比如德國的大學被稱為“理想的大學模式”,教授權力至高無上,一個院系由一個教授統領著本學術組織的大小事務,教授在權力金字塔的頂端,象征著教授集團是實施集權的核心,其他大部分人是權力金字塔的底座。美國大學實行的是一種由董事會、行政部門及教授分工合作的管理,事關大學發展的重大問題一般會先在教授中進行民主醞釀,再提交董事會集中決策。普林斯頓大學前校長威廉·G·鮑恩曾說,“民主只應當用在適當的地方”,“普林斯頓大學是一所集權化的大學”[15]。橫向比較中外大學的管理可知,中國大學外部呈現出政府宏觀集中統一領導與社會各方參與民主決策的鮮明的“組織特色”。
(二)中國大學內部呈現民主基礎上的集中與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有機結合的“組織特色”
中國公辦大學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委實行集體領導和決策,學校重要事情都要提交黨委會議研究決定才能實施,黨委會議的決策采用民主集中制。當然,具體到實際操作運行,針對某些事項,有時候采取集中—民主—再集中的方式。如有些工作是以目標為導向,學校層面會就某一重要工作進行理念思路和目標任務的初步頂層設計,先行起草改革辦法和規劃草案,然后走民主程序廣泛征求基層和師生意見,收集各方意見后修改完善,再行提交校長辦公會和黨委常委會研究確定。有時針對師生反映的問題,會以問題為導向,采取民主—集中—民主—集中的方式,即針對問題先充分傾聽民聲、集中民智、收集整理問題,經過分析討論,提出改革意向,提交黨委研究確定重點,再行征求意見、討論。方案經過幾輪的反復討論、推敲和完善,最后提交黨委常委會研究決策。
不管是上述哪種形式,中國大學內部管理中的這種民主集中“組織特色”,都既體現了民主,又保證了工作效率和決策質量,在推進現代大學建設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應當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過程中得到進一步實踐和科學運用。
五、依法治校與以德治校的“治理特色”
堅持德法相濟,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是中國長期秉持的治國理念。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也要把握好依法治校與以德治校有機結合的“治理特色”。
(一)德法相濟治理觀作為治國平天下的重要理念,彰顯中國治理文化獨特魅力
治理這一概念是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興起的,但德治和法治的理念在我國古代早已存在。孔子是德法相濟治理觀的鼻祖,蘇軾在其《張世矩再任鎮戎軍》中也提出“威與信并行,德與法相濟”。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強調治理國家和社會既要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中共中央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16]這是在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下出臺的重要文件,盡管突出強調全面依法治國,但依然對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提出明確要求。不管是中央政府還是省市縣一級政府,不管是一個大的企業還是一所大學,都要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約束、強制作用,又要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引領、感化熏陶效用;既要善于用法治體現道德的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又要善于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互為補充與相互支撐。由此可見,德法相濟這一理念業已成為中國治理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治國理政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德法相濟是我國區別于西方一味追求法治的“特色”治理文化。
(二)秉承德法相濟理念,把握依法治校與以德治校有機統一的“治理特色”
中國的大學作為國家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橋頭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陣地,其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的提升離不開中華傳統道德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促進以德治校與依法治校的有機統一,既是大學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路徑,也是其發展目標。法治是道德的底線和保障,法律所禁止的,通常也是社會主義道德所不允許的;反之,法律所允許的,往往也是社會主義道德所支持的[17]。大學作為教育者教書育人、學術創新的重要基地,是一個巨型組織、復雜系統,秉承和實施德法相濟的治理理念,既是其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的必由之路,也是其鼓勵引導教師崇尚高尚學術道德和模范遵守法紀的“必修課”。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需要一流治理體系的建構,需要道德素養與法律體系的共同支撐和推動。首先,要推進依法治校,建立并不斷完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實現有法可依,這是建設中國特色一流大學的必要條件。其次,要不斷強化立德樹人,用思想道德教育夯實廣大師生尊法守法的基石。法律規章雖然是規則和條文,但法的精神乃至法律法規的內容深深體現著道德的滋養。在全面推進依法治校的歷程中,道德規范不僅是高校規章制度建立與完善的重要價值依據,也是實施大學規章制度的重要驅動力[18]。傳承發展德法相濟的治理理念,一手抓德治與立德樹人,一手抓法治與依法治校,實現德治和法治相得益彰,這是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需要牢牢把握的“治理特色”。
參考文獻
[1] 林杰,洪曉楠.論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中國道路——國家行動與大學自主辦學的耦合[J].大學教育科學,2020(02):26-32.
[2] 王建華.“雙一流”建設的要義[J].高校教育管理,2020(02):14-20.
[3] 陳斌.論一流大學建設的內在邏輯與現實境遇[J].大學教育科學,2020(02):33-38.
[4]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3.
[5] 潘軍,張興杰.新時期農民教育與農民政治行為的關系研究——基于教育政治學的視角[J].浙江社會科學,2012(05):94-98.
[6]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7] 楊玉良.中國一流大學的文化自覺與文化擔當[J].遼寧教育,2014(09):22-23.
[8] 邊家珍.論司馬遷《史記》創作與《春秋》學之關系[J].浙江學刊,2014(01):87-93.
[9] 蔡先金.大學傳統的反思與守望[J].航海教育研究,2012(01):9-13.
[10] 張曉明.清末海城地區教育變革[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03):40-44.
[11] 徐潔基.基于60年發展歷史對華東理工大學從單科性學院向多科性大學發展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2(04):7-14.
[12] 于紅波.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學建設應把握的四個特性[J].中國高等教育,2020(03):21-23.
[13] 楊天平,王超.西方大學權力模式的運演及其特色[J].教育研究,2012(05):141-146.
[14] 別敦榮,李家新.高等教育發展的中國道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8(12):9-17.
[15] 李抒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五項原則[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04):10-13.
[16] 人民網.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4-10-29)[2021-3-25].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29/c64387-25927606.html.
[17] 馬佳騰.依法治國需與以德治國相結合[J].法制博覽,2018(11):90.
[18] 陳德坤,劉文龍,張柏林.新形勢下高校依法治校的研究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9(35):21-22.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in China
YU Hong-bo ?SUN Bai-cai
Abstract: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country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build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e the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scientifically embrace the general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orld, and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world-class university. It is rooted i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fertile land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paper further proposes to focus on f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irst, adhere to the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rty building to guide and escort, and prevent deviation from the direction of running schools unde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econd, adhere to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elf-confidence, inclusiveness and diversity, and combin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absorption of advanced world culture.Third, adhere to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uous search and change, and combine the direction of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with the commitment to innovation and seeking characteristics organically. Fourthly, adhere to the proper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ependent concentration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promot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chool-running equality and efficiency construction. Fifthly, adhere to the "govern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morality,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modern university governance system.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se f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the necessary and key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world-class; university governance; national strateg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責任編輯 ?黃建新)
收稿日期:2021-03-20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重點項目“面向2035非省會中心城市高等教育發展策略研究”(21BJYJ02);“泰山學者工程專項經費”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于紅波(1976-),男,山東青島人,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理論、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廈門,361005。孫百才,青島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青島,26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