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花
【內容摘要】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不僅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成長具有積極影響,同時還能增強學生社會適應性,在未來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核心素養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不僅有知識素養、道德素養和心理素養,還包括科學精神、情感認知、法治意識。為此,作為老師一方面要借助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另一方面也要基于核心素養推動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進程,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水平。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 核心素養? 培養
在初中教育課程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具有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培養學生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識,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具有積極的指向作用。為此,我們教師要高度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發揮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優勢和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和發展。
一、有效引入生活資源,開展生活化的教學
實踐證明,想要實現和核心素養的提升和發展,道德與法治教育必須引入生活資源,拓展延伸課堂教學,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將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充分融合。為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融合時事教育,引入生活資源,豐富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
1.教材資源和生活資源相結合
生活化教學策略也要立足教材,以教材內容為依據。在過去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材內容的講解非常重要,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也比較牢固,但教學過程缺少生活元素的加入,導致學生的生活認知不足,不了解時事內容,從而無法憑借掌握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分析社會生活中的案例,缺少參加社會生活的能力。同時,課堂教學缺少生活資源的融入,學生也無法擁有一雙善于觀察生活的眼睛。因此,課堂教學要主動聯系社會生活,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從時事資源中搜集信息,實現教材資源和生活資源相結合,讓學生擁有更豐富的生活體驗。例如,在學習“活出生命的精彩”時,教師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搜集一些名人故事,等到課上和其他同學分享名人們精彩的生活,學生可以借助網絡渠道或查詢圖書等方式去了解名人故事。在與同學分享的過程中,學生們被這些名人身上的美好品質所感染,將他們作為榜樣,努力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活出自己的價值。
2.回歸生活豐富學生生活體驗
感知的最直接來源就是體驗,只有親身體驗才能豐富認知,也只有親身體驗才能幫助我們透過表象看到本質。因此,為了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體驗社會生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回歸生活,將教學空間延伸到現實生活中,打破課堂和教材的束縛,給學生帶來更加豐富的生活體驗,通過近距離的觸摸生活幫助學生建構認知,實現能力的提升和發展。例如,在教學“生活需要法律”時,學校可以與聯系當地法律機構,要求專業法律工作人員給學生講解法律知識,帶領學生實地參觀法律機構,感受法律知識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增強學生法治意識。此外,還可以帶領學生參加當地組織的法律知識宣傳活動,走進社區,為社區居民講解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通過參與生活活動,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行為,提高了學生守法意識,能夠正確使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二、創設合理教學情境,誘發學生深入思考
想要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水平,實現教育任務和教育目標,教師要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教學最終目標,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價值,引導學生將所掌握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借助理論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展現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實用性價值。同時,還要借助道德與法治教育豐富學生法律知識,提升法治意識,不斷完善人格品質,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人生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為此,教師要結合生活案例創設教學情境,誘發學生深入思考,將理論知識學習和社會生活相結合,一方面能夠讓學生了解學習法律知識和道德知識的意義所在,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引發學生共鳴,加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問題中,達到發展核心素養的目的。例如,在學習“在集體中成長”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對集體力量有更深刻的體會,教師從實際生活出發,借助學生熟悉的“筷子”創設情境:給學生準備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在不借助工具的情況下折斷它們,通過具體操作學生發現一根筷子很輕松地折斷了,但一把筷子卻難以折斷,這樣一來,學生對集體的重要性就會有更深刻的認知和體會,意識到集體合作的重要性。隨后教師又對課堂內容進行延伸拓展,讓學生思考在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體現了集體力量的強大,自己為班集體做過哪些貢獻。通過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達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三、科學采用分層教學,促進學生共同發展
為了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共同發展,提高班級整體素質,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堅持分層的教學原則,基于核心素養采用分層教學,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讓后進生也能夠跟上教學的步伐,保證班級同學一起進步,共同成長。為了分層教學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實情分組,鼓勵學生互幫互助,優等生幫助后進生,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要堅持由易到難的原則,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穩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提高教學的質量水平。另外,分組分層是動態變化的,教師要隨時觀察學生的表現,根據學生的能力變化來及時調整分組方案,改變層次劃分,給予學生安排最合適的學習計劃,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學習成績,培養學生法治意識和道德思想品質。此外,教師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合理分層教學目標,開展分層教學。首先,教學目標要按照漸進式設計,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提升目標的難度,讓每個層次階段的學生都能找到符合自身學習能力的學習目標,保護學生進取的動力,增強學生成績感和自信心;其次,教師要多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結合學生能力和水平的高低來優化教學計劃,照顧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隨時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成長情況,及時調整學習要求,適當降低或調高學習難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掌握更多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達到提升核心素養的目標。例如,在教學“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時候,教師首先要明確這節課的學習任務,在知識方面,學生需要了解什么是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明白國家利于要高于個人利益,如果有必要需要犧牲個人利益來維護國家利益;在能力方面,學生要能夠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有效維護國家的利益。但因為學生基礎知識和認知水平不同,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時要進行分層設計,綜合考慮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教學,比如,按照基礎和能力高低將學生分成A、B、C三個小組,C組學生主要以掌握基礎知識為主,熟練掌握教材內容,在完成此目標的基礎上再根據自身能力適當提高目標要求;B組學生要能熟練掌握教師講授的知識內容,按照要求完成教學訓練,做到學以致用,靈活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A組學生不僅要完成C組和B組學生的學習任務,同時還要有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能力,適當拓展延伸教學內容,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提高自身法治意識和道德思想品質。
四、利用多種活動形式,增強學生理解感悟
為了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方法,給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為此,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學形式,讓學生置身情景之中,感受課程魅力,體驗學習樂趣。例如,在學習“讓家更美好”的時候,教師設置名為“小小法庭”的情景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律師、法官、被告人、原告等不同角色。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同時又能豐富學生法律知識,增強學生法治意識,通過親身體驗“法庭審判”的過程,達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此外,可以不斷開展辯論活動,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和理性精神。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理性精神可以分為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辯證法要求學生要辯證看待問題,將問題一分為二,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分析問題,唯物主義則要求學生具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品質。初中階段的學生心智和思想還不成熟,在無人督促的情況下非常容易出現叛逆心理,這并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辯論活動,向學生灌輸辯證法理念,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和理性精神,讓學生客觀公正地看待事物,多角度思考問題。例如,在學習“網絡交友新時空”時,教師讓學生就“網絡利與弊”的問題進行辯論,一方認為“利大于弊”,一方面認為“弊大于利”,鼓勵學生從多方面進行分析,論證自己的觀點,通過辯論的方式既能讓學生對“網絡”技術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知,同時也能鍛煉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理性精神,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總而言之,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依托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 侍崇貴. 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策略探究[J]. 新課程研究,2020(11).
[2] 吳探春. 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探究[J]. 漢字文化,2020(03).
[3] 饒紹剛. 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J]. 課程教育研究,2020(05).
[4] 孔琛. 核心素養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2).
[5] 韓俊琦. 核心素養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探析[J]. 成才之路,2019(33).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