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輝 董利
摘要:小學數學是小學的重要學科之一,可以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學生無法提高自己的數學能力,被迫成為數學學困生。為了轉化學困生,我們需要老師和家長的指導和監督。在此基礎上,本文研究了轉化學困生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困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0-336
學困生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智力方面的因素,也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找準病因,對癥下藥。現在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從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如何轉化學困生,談一談個人的粗淺看法。
一、循循善誘,靜待花開——智力因素學困生的輔導轉化
這類學困生的智力因素體現在思維慢,理解差,因此越到高年級學困生的問題越嚴重,往往出現“我沒聽懂”“家庭作業我不會做”,更有甚者出現“我不想上數學課了”等情況。可想而知,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等待我們的將是考試亮紅燈、學生厭學。在同學、教師和家長的三方面的壓力下,這些學生隨即也就產生了自卑、畏懼等心理。
(一)讓“愛”走進學困生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只有發自內心地去愛他們,才會使他們重新燃起學習的欲望,這種內驅力比無休止的補課效果好得多。因此,教師要愛護每一位學困生,保護他們柔弱的自尊心,做到不拋棄、不放棄、不歧視。教師和同學的理解、諒解和幫助是消除他們內心畏懼的良藥。教師要想辦法樹立他們的自信心,逐步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你會發現他們開始慢慢喜歡上你,樂意接納你的教育,這樣從心理上消除他們對數學的畏難情緒,為轉化創設出更加適合的條件。這個轉變的過程也許是漫長的,但是,是花總會有開放的那一天,家庭教育研究專家張文質曾經說過“教育是慢的藝術”,每一朵花都會有它的花期,或長,或短,只要我們心中有愛,就會堅持,有了堅持,花兒就會如約而至。
(二)跟進輔導,縮短差距
對學困生的輔導要放在每時每刻,首先課前要對學困生的前置基礎進行了解,例如學習百分數的意義時,先要看看他們是否掌握了小數、整數和分數的意義,如果已經遺忘,就要及時輔導,不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為掌握新的知識打好基礎。其次,在課堂上,要多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可以讓他們多說一說簡單的問題。做練習時,還可以讓他們上黑板演示,一方面教師對他們做題的過程一目了然,便于發現問題,及時補救,另一方面可以幫助他們克服膽怯、自卑的心理。再次,課后教師要對孩子的作業進行面批,利用班級QQ群的布置作業功能,讓學生提交作業,教師可以從手機端隨時查看,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指導,也可以發語音或者通過文字給予鼓勵,實現一對一有針對性的輔導。
(三)方法指導,提高效率
教給學困生必要而有效的學習方法,既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高學習成績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一環。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因此,筆者把一些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整理出來,貼在學生的課本上,每天看一看,在學習中試著用一用,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風氣。另外,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運用現代化技術教學手段,提前錄制微課,在講新課的前一天推送給學生,讓他們提前學習,不會的地方反復看,并且記錄下來,第二天來到課上問教師或者同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雖是用于行軍打仗,但筆者覺得它同樣適用于指導學困生的學習。
二、激發興趣,培養自信——非智力因素學困生的教育
非智力因素學困生首先智力、理解力上沒有問題,主要有不良的學習習慣,表現在對學習不感興趣、上課小動作多、注意力不集中、沒有解決問題的恒心和毅力、做事拖拉等。他們并不是“朽木不可雕”的孩子,他們的困難主要是行為、習慣、態度等方面的缺陷。現在筆者就非智力因素對學困生進行轉化談談個人的做法。
(一)善于尋找發現他們的優點,及時表揚和鼓勵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兒童不僅僅知道而且體會到教師和集體對他們的優點既注意到了,又很贊賞的話,那么,他就會盡一切努力變得更好”。學困生往往表現“很壞”不受教師同學的“待見”。其實并不是這樣的,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俗話說:“一句贊揚,勝過十句責罵。”對于那些經常受指責的孩子,一句贊揚無異于久旱逢甘露。因此,對學困生的一點點進步,都要在課堂上大加贊賞,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讓他重新找回自信,能在同學面前挺起胸走路。當學生在自己的作業本上看到大大的“優”,或者在批注看到“老師看到了你的進步”“你的思路很獨特”“你的方法特別簡潔”等,品嘗到自己的學習成果,體會到成功的樂趣,他們會更加期待下一次作業。在評價時教師要花更多的時間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縱向比較,只要他付出一點點努力,就能獲得教師的贊賞,即使水平依然不是那么靠前,仍然加以肯定。同時通過發表揚短信,讓家長一起分享孩子的成功帶來的喜悅,這樣家長配合教師的工作會更加積極。
(二)提高他們的交友、合作能力
一般學困生的交往范圍都比較窄,而且在學校也沒有同學喜歡跟他們在一起,你會發現課下他們會自己一個人躲在樓梯口或者某一個角落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實際上他們的內心十分孤獨,他們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可以找班內成績好、有愛心的同學做他們的同桌,幫助他一起學習。有時學生的語言比教師豐富,孩子與孩子之間便于交流。漸漸地,他們的心就知道放在學習上。慢慢會發現,他們有了學習的欲望,寫字比較工整了,合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2011年新修訂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多年的教學筆者深有體會,學困生大都有不好的習慣,翻開他們的課本、練習本,會看到剛剛發了不到一周的新課本,卷角的、少頁的、亂畫的,數學課本變成了他們釋放自我的“游戲場”。再看他們的抽屜,大多亂成一團,找個東西需要翻半天。這些不良的習慣對他們的學習產生了負面影響。
例如有的孩子在一年級左右分不清,二年級大數的讀法不會,都跟他們缺乏秩序感有很大關系。再如:在計算時要求學生首先要認真審題,發現技巧,在計算中不要抄錯數,不要計算錯誤。計算后,要認真檢查“一步一回頭”,同時整個過程要寫得工工整整。在過程中,每個環節都踏踏實實、一絲不茍。因此一開始就要對他們提出要求,讓他們認真書寫,字跡工整,作業干凈;書本不折角,不在書上亂寫亂畫;上課專注,不走神,認真傾聽教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言;課后及時完成作業等,逐漸讓學生養成自覺、主動、認真的學習習慣。當然這些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極大的耐心。學困生的形成原因有許許多多,這需要我們深層次地不斷研究,不管是“學優生”還是“學困生”,都需要教師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愛心和耐心。教師曉之以理、持之以恒、教學得法、不喪失信心,相信學困生會越來越少。
參考文獻
[1]梁萍娥.小學數學教學中后進生的轉化策略[J].學周刊,2018(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