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恩教育是社會主體道德的重要體現,也是重要的思政元素。高等職業院校三全育人的目標要求各門課同向而行,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高職英語課堂的思政育人功能需要將正確引導學生價值觀的感恩教育有機地融入其中,本文筆者從感恩教育的內涵意義以及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感恩教育的缺失現狀的分析出發,重點分析了缺失的原因,提供了有效植入感恩教育的對策和具體實施方法,為高職英語課堂開展感恩教育提供了實現路徑。
【關鍵詞】高職英語;感恩教育;探索
【作者簡介】陶然(1987-),女,安徽銅陵人,綿陽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科學系,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英漢互譯。
【基金項目】2019年四川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基于地方文化資源的高職外語‘課程思政建設與研究”(課題編號:SC19WY038);2019年四川省高等學校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020年四川省高等學校省級“課程思政”示范教學團隊。
一、引言
感恩、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道德品質的重要體現,是極其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全面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踐能力的要求下,高校尤其是高等職業院校高的人才培養,不能僅僅追求高質量的就業、多功能的人才的培養,而忽視文化的熏陶和價值的導入。高等職業院校在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等技術人才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對學生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以及個人品德等方面的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高校的各門功課都應該具備育人的功能,由思政課程轉變為課程思政,各門課同向而行,這就要求高職英語的教學中,也要融入正確引導學生價值觀的內容,感恩教育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因此,對高職英語教學中感恩教育這一模式的探索與研究刻不容緩。
二、 感恩教育內涵及其問題
感恩一詞是一個舶來語,牛津詞典上的翻譯是“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而在我國,最早在三國志中也有所提及,雖然這一詞語是引進的,但是其中的品德是一直流傳千古的,從很多古語中也能夠體會到,例如李白的“橫戈從百戰,直為銜恩甚”“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元稹的“惟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等等,總之感恩一詞是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高尚品德,也是對身邊的一切心懷感激之心的要求,更是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當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尤其是人民的生活日漸富足,接受的文化越來越多元的條件下,高等職業院校在對于學生的感恩意識和責任意識的教育上則有所缺失。
1. 高職英語教學之中,感恩題材較少。因為高職英語教育主要是為了提高職場英語交際能力,所以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多為職場環境下的交際文本,因此很難做到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感恩教育。在沒有合適的教學情境下,強行引導學生道德和價值觀的感恩教具的融入,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導致學生產生抵觸情緒,認為是在應付上級的授課要求,從而無法切實起到感恩意識的培養的目的。
2. 高職院校之中,關于感恩教育的第二課堂舉辦不足。由于高職院校重視學生技能培養的特殊性,師生都只把學校當作專業學習和技能提升的地方,學校的第二課堂活動集中在就業招聘,技能考核或者娛樂活動,喪失了感恩教育培養的最佳場所和時期,從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讓學生失去興趣。
3. 課堂教學單調,感恩教育生硬。大多數高職學校,對英語這種需要將英語轉化為中文再進行理解的學科,進行感恩教育的時候就會顯得很刻意和生硬,如果沒有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沒有起到以情動情的效果,反而會耽誤正常的課程進度,導致學生產生排斥心理。
4. 高職英語教育過程之中會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語言的教學不可避免地帶有英語國家的文化特征,因此就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地不同國家的文化沖擊,尤其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學生對于信息的獲取簡單而粗暴,缺乏辨別能力,就會導致對社會比較冷漠,盲目攀比,沒有集體意識,甚至嫌棄最應該感恩的人。
三、 高職英語教學中感恩教學的有效措施
1. 整合教學內容,運用新興教學手段。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有著極其深刻的價值導向,而這種價值導向一旦在學生心中形成就會成為他們心中的一盞明燈,而要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達到這種目的,就需要重新整合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需要英語教學和感恩教育交叉進行,融合發展。例如,在課堂上可以多選擇有感恩教育且有深度的文章,然后摘抄其中的語句或者臺詞,讓學生們現場演繹,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英語技巧,另一方面也在感恩主題之中了解到更多人生哲理以及自我反思,同時,感恩類的文章其中也會充滿各種關于感恩感謝的表達方式,形成語言教學“1+1>2”的效果。又如,在下課時學生跟教師說“thank you”,老師如果用漢語回答就是“這是我應該做的”,用英語直接翻譯就是“lt is my duty”,但是這恰恰顯得很功利,讓學生感覺老師只是在上班,但是如果說“lt's my pleasure”就會給人一種相互感激的狀態,正是通過這種中文與英文之間的“博弈”,就會讓學生在提升英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學會了合理地表達感恩。
2. 緊跟時代發展,開發新教育資源。文化,雖然內核不變,但是形式在時代的長河中是在不斷更改的,在古代,對父母的恩就是無條件聽從父母的,但是在今日要弘揚傳統美德,既要順應時代的潮流,也要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貼近生活才能感化學生。因此,在教學資源的開發上,需要選擇多元化的價值背景,讓學生看到不同國家的傳統文化,吐故納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要選擇熱門話題點,新聞,中外重要媒體的閱讀素材,重要領導人的發言等等,要有代表性和內涵,也要緊緊圍繞感恩的主題。教師也要將其內容進行整合,可以讓學生一起參與補充材料,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在這些有教育意義的學術探討之中也增強了學生愛國情懷、歷史情懷、文化自信等。感恩,不僅是對家庭、對朋友,我們還要感恩國家、感恩歷史,所以即使在英語這種多元文化學習的過程之中也要不斷強調感恩之心,運用多種教育資源來培養一個有血有肉的社會好青年。
3. 精心組織課堂教學,做好感恩教育的自然引入。不管是知識的傳授,還是價值的導入,對于互動性較強,語言表達頻繁的高職英語課程來說,組織課堂上的學生互動,讓感恩教育更加自然地融入其中也不失為一種合理的方法,只有讓學生親自體驗真實的內容,才能領悟其中的真情實感,這種感恩的優秀品質才會真正地變為他一生的精神財富,在之后的生活之中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會坦然面對。要發掘學生的感恩之心就需要以情動情,其中一個先決條件便是互動,只有面對面、心與心的交流之后,這種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地發揮作用,并且賦予學生較強的換位思考的能力,要組織好這種活動要掌握幾個步驟,首先,要將真實的事例帶入課堂,例如父母養老問題等常見的話題,這樣更能調動師生互動的興趣和熱情,話題也更具有帶入感,這種帶入感就會將他們自己放在案例的場景之中,感同身受的過程中就無形接納了這種感恩教育;其次,在引入合適的案例之后,就需要將學生組織及調動起來,通過各種形式溝通交流,例如,小組協作解決問題或者通過辯論博弈的方式來探討問題,這些都是很好的課堂互動的方式,顯性的問題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隱性的內在感恩教育會讓學生在今后真實面臨這些問題的時候能夠回溯到當初辯論的原點及,更好地約束自己;最后,這種課堂互動的開展方式還可以更加多元化,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學的空間絕不僅僅在局限于課堂之上,手機、電腦都可以發起話題的討論,甚至可以開展不同學院之間、不同學校之間的辯論活動,以引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例如,武漢每年都會有法學的模擬法庭,包括武大在內的多所高校都會參與進行辯論,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感恩教育也可以采用這種方式進行;又或者可以采用較輕松的方式,感恩英文歌曲互動表演,歌曲歌詞和背景討論,制作PPT進行英文版的社會現實問題進行批判,探討學生應該如何去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拍攝小視頻進行校園隨機訪談等多種形式,課堂空間的無限擴展使得教育擁有了無限的可能性,精心選擇的教學內容和豐富的教學手段才能實現高職英語感恩教育的內核。
4. 理論聯系實際,組織形式豐富的第二課堂,增強社會實踐。關于感恩教育,其實只要是觸及學生內心的真情實感,找到了他們的精神需要,就自然而然地會引發學生內心的共鳴,從而形成一種價值的導向,并且對他們的人生起到重要作用,除了在課堂上的感恩教育的多樣化,同時也可以開展更加豐富的課外活動,深化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價值的引導。感恩教育最后的結果是為了讓學生成為一個有著感恩之心的人,而課外活動的方式正好可以檢驗這種教育的成果,讓外在的教育成為學生內在的品德。學校可以利用各種節日舉行感恩活動,五一勞動節,八一建軍節等都是弘揚這些美德的好時機,感恩主題活動的設計,讓學生體驗幫助他人獲得的自我價值的體現,同時也會得到被社會認同的快樂,讓學生在付出的過程之中反而能夠體會到感恩帶來的快樂。
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尤其在目前這個追逐功利的社會環境下,不能忽視最基本的感恩教育,將感恩教育下沉到學生最基本的生活環境之中去,并且將其記錄在學生的檔案之中,也不失為對學生的一種獎勵,在寒暑假,或者在假期做過的感恩實踐都可以為學生給予相應的表揚和贊許,用最直接的成績考核來激發學生的動力,同時通過這種方式讓他們持續地進行有助于社會的事業,并且一步步提升自己的思想,也可以達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四、 結語
高職院校各門課程同向而行,為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要求高職英語的課堂教學中必須要融入感恩教育,高職英語課程的定位應該要著眼于現實、立足于當下、與時俱進地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不管是從教育目的、教育資源,還是教學手段都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和帶動作用,培養學生心懷高尚情操和職業精神步入社會之中,讓感恩教育效果最大化,促進學生自我進步,從而帶動社會進步,感恩教育為培養我國下一代人才的優秀思想品德具有重要意義,高職英語課堂要種好責任田,守好責任渠,千方百計為社會培養人才盡責,也為進一步構建和諧社會,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發光。
參考文獻:
[1]王煒.高職英語教學中感恩教育的嘗試與思考[J].戲劇之家,2019 (10):152-153.
[2]裴倩倩.讓英語學習充滿生活氣息——論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7(16):91.
[3]王惠莉,邱悅雯.論感恩勵志教育貫穿英語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作文教學研究,2016(3):98.
[4]毛云霄.英語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和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