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的思政教育業已獲得進一步發展,現已超越固有思政教育主范疇。在專業課程教育環境下,需要做好“立德樹人”工作,并及時全方位革新育人教學。大學教育體系中的英語課需要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中。基于此,本文從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出發,探究了在課程教學實踐中開展思政教育的情況。
【關鍵詞】實踐教育;思政教育;大學英語
【作者簡介】管鳳格,青島黃海學院。
大學思政教育工作已經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各學科教學貫穿思政教育,以達到全程全面育人目標。在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在具體的授課中充分融合思政教育內容,以滿足立德樹人要求。現階段,思政教育融入英語課堂,已演變成高校的一次思政教育改革過程,并且逐步發展成為當代大學教育的重要課程目標。
一、思政教育分析
大學英語教學往往涉及多個領域。所以,在英語課程教學中適當融入一定的思政元素,顯得意義非凡。把課程思政融入英語課堂教學中,便能為社會培養一批思想先進、思辨能力敏銳的優秀人才,以滿足對現代化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進而落實思政教育任務。所以,英語老師應更加積極主動地創新大學英語教學,以踐行英語學科的思政教育。
二、大學英語課程展開思政教育的實踐探索
例1:Chinese Cuisine
我國的餐桌餐飲禮儀豐富多樣。本范文細述了在我國用餐需要注意的一些禮儀。針對我國餐桌禮儀延伸到外國人學習我國餐桌禮儀,呈現出很強的現實意義。
課程導入:提問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究主題知識。通過精美的圖片資料,形象化地感知、啟發學生學習本節知識——“我國餐桌上的禮儀”。
基于以下提問,直接導入主題內容:
1.為何我國的餐桌一般都是圓形,但很多國家用的卻是長方形餐桌?
2.怎樣基于座次分布,知曉餐桌主賓布置?需要怎樣安排餐桌的座序?
3.國人用筷子的講究有哪些?
4.在本土文化來看,國人選用筷子而非刀叉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就以上問題,以分組的形式展開自由討論。各小組在充分發揮思辨力的基礎上,直接匯報各自的討論結果(別的小組成員也可進行補充和完善)。
在批判思考環節,英語教師又一次精心創設問題,來融入有關的思政元素內容,問題為:
基于中國常見的餐桌禮儀,同學們認為什么能夠充分體現出國民高尚的精神風貌與禮貌禮節?(可以進行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道:我國一直以來都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當代大學生更需要進一步弘揚我國傳統美德。譬如,根據我國餐桌禮儀中的座次排列,讓我們充分知曉尊老愛幼、尊卑有序的重要性;我國餐桌禮儀中十分獨特的“夾菜”方法,也令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國人的殷勤待客之道;筷子文化充分彰顯出國人繼承儒家思想,尊崇祖先傳統。
就此,教師再次提問:為何國人在家一起吃飯時往往會刻意避免浪費,而下餐館進行請客時卻常常會多點一些菜?
學生紛紛答道:這樣可以體現出主人對請客的思想觀念,他們一般都會認為倘若所點的飯菜一下子被吃完了,甚或出現不夠吃現象,是十分尷尬的事情,會進一步認為招待客人不周。同時也體現出主人十分好客。我們應發動每個人,一起參與“光盤行動”,避免舌尖上的浪費,提倡人們可以打包帶走吃不完的飯菜,并主動地監督周圍的親朋好友,大力遏制浪費糧食的不良行為。
課后作業:通過英文敘述我國源遠流長的餐桌禮儀。
本次教學中,基于對傳統餐桌禮儀的學習,全班學生均進一深入了解了我國的餐桌禮儀,并且增強了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及親和力。用英文來敘述我國的餐桌禮儀,有助于學生大幅提升英文實踐表達能力,還進一步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例2:Calligraphy
眾所周知,我國的書法一直都緊密聯系著我國文化的發展,其實書法還從屬于表現藝術范疇。有言道“字如其人”,通過書法可以直接表現出抽象的線條和節奏之美,并且充分體現出人的內心情感、操守態度、文化修養、品格特點、人生品位等內容。
課程導入:向全班學生直接展示事先準備好的墨、紙、筆、硯等實物,然后引入課堂話題內容,也就是“文房四寶”的學習內容。
教學過程:大致介紹“文房四寶”的特點和對應的材質等與書法工具有關的知識內容。然后,融合一定的書法領域的思政元素內容。
在我國,“文房四寶”除了充當寫字工具外,還直接傳承、延續了中華傳統文化,并進一步繼承、發揚了書法文化。
由此提問:怎樣傳承我國高超的書法藝術?
學習本節課內容后,學生紛紛回答:先大體了解中國文字的源流;通過學習書法,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及審美綜合素養;在欣賞、體會書法美感的過程中,充分認知書法的強大藝術文化功用,并大幅增強保護珍貴文化遺產的意識。
最后,教師歸納總結主要學習內容,以幫助學生鞏固記憶,形成知識體系。
本節課的授課通過融合思政元素,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書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促進學生增強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進而有效弘揚書法文化。
例3: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儒家思想是由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十分崇尚“禮、義、仁、智、信”。作為我國古代的一種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對當代大學生依舊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課程導入:在上課前,班級學生已經觀看了教師在課程教學平臺上傳的與儒家思想有關的短片。
基于課前對短片的觀看,學生以分組的方式細述了解到的儒家思想內容。
教學過程:概述《論語》的內容,并著重闡述“禮、義、仁、智、信”方面的內容。
在批判思考環節,英語教師提出問題:何謂“仁、義、禮、智、信”?它們是怎樣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學生紛紛展開討論并得出以下結論:“仁”的核心是愛人,即真正尊重他人、團結友愛,一定程度上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理想化人格,做到守信于朋友、孝敬爸媽、敬重兄弟、忠于國家。
課后作業內容:For patriotic spirit,what do you think about?
教學實踐顯示,在理解、分析、認知儒家思想中的“仁”時,強化了學生的整體思政教育效果,令大學生更加認同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生活實踐與學習中體現其價值功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大學英語的基礎課程教學除了需要引導學生學習、探究西方文化外,更需要調動起他們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情懷。基于各單元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如愛國主義、理想情懷、人生信念等,積極傳授給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素養、辯證法等方面的知識。此外,還應在英語教學中設定知識與情感教育目標,真正做到寓德、寓道于教,并且寓教于樂,燃起理想之燈,指引學生向前行進。
參考文獻:
[1]劉文婷.張曉世.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探索與實踐——以《中國文化英語教程》為例[J].西部學刊,2020(6):84-87.
[2]陳順利.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3):121-122.
[3]徐翠波.全人教育理論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J].長江叢刊,2020(5):50-51.
[4]胡志紅.“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堂的探索與實踐——以《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綠色生活”主題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9):79-81.
[5]劉榮君.課程思政視閾下大學英語寫作網絡直播課教學探索與實踐[J].創新教育研究,20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