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我們總是會碰到這樣的問題:老師時不時會對學生說“這個問題我已講了幾百遍了,你們為什么還是會做錯?” 而學生們的反應總是 “老師講過嗎?我怎么不記得” 或者是 “哦,原來是這個短語啊,我怎么沒發現呢!”這些問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而老師總是開出統一的藥方:要多做題目,要多記背,卻沒有想過是不是課堂教學環節出了問題。因此,為了讓課堂學習更加有效,我們必須將學習目標,教學活動與評估任務三者保持內在一致。具體來說就是,教師的教,是為學習目標的教;學生的學,是為學習目標的學。課堂的評,是對學習目標的評。
【關鍵詞】學教評一致性;初中英語聽書課;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汪匯,浙江省義烏市樹人中學。
一、初中英語課堂教學 “學、教、評一致性” 實踐案例
下面將以外研版初中英語教材初一下冊M1U1“Whose bag is this ? “的設計為例進行分析。外研版初中英語的教材每模塊包括3個單元,Unit 1主要是以聽說為主的語言輸入課,上面所確定的課程為聽說課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幾段簡短的對話。筆者將用一個課時處理。
“教學目標、教學活動與教學評價是一個整體,三者具有一致性”。因此,備課思路將分三步走:首先要通過對課標,教材和學情的分析來確定準確的學習目標和重難點以及教學媒體;然后是設計出與學習目標相匹配的教學活動;最后是設計出針對學習目標的評估任務。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據學情和教材確立有效的學習目標,只有在精準目標的引領下,才能實現 “學-教-評” 的一致性。
二、Module 1 Unit 1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1. 分析課標,教材以及學情。根據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來看,我們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圍繞這個任務,課程標準中制定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它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根據課標,我們可以看出作為初一的學生,他們通過一年的學習所要達成的目標就是:1.能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語段和簡短的故事。2.能與教師或同學就熟悉的話題(如學校、家庭生活)交換信息。3.能參照范例或借助圖片寫出簡單的句子。4.能參與簡單的角色扮演等活動。而本課所涉及的Unit 1的課程類型是聽說課。因此,筆者主要對課程目標中的聽和說進行詳細分析。根據九級目標的劃分,初一學生在聽的方面所要達成的目標就是: 1.能根據語調變化,判斷句子意義的變化。即同一句話,如果采用降調和升調來表述是否會有差異。2. 能聽懂學習活動中連續的指令和問題,并做出適當反應。即能聽懂老師上課時發出的簡單英文指令,比如 “stand up, sit down, put your hands up, anything else”等,并做出相應的反應。3.能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語段。即能聽懂課文錄音以及類似話題的錄音。在說的方面所要達成的目標是: (1)能在課堂活動中用簡短的英語進行交際。比如簡單的問候以及每堂課能用所學句型并結合實際進行操練。(2)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簡單的游戲和角色扮演活動。比如將所學的課文進行配音,或者是所學故事進行復述。(3)能利用所給提示(如圖片、幻燈片、實物、文字等)簡單描述一件事情。即根據PPT上的圖片造句。(4)在上述口語活動中語音、語調基本正確。
從教材來看本單元的話題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文中的幾段簡短對話以老師幫學生找回自己丟失的東西展開,對話的最終目的是找到 “失主”,并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習慣,不要丟三落四,同時也要“樂于助人”“拾金不昧”。貫穿本文的主要語法點是名詞性物主代詞及特殊疑問詞“Whose”的用法。
從學生學情來看,學生來自初一普通班,根據初一上學期的教學,了解到本班學生的英語基礎比較弱,語言運用能力相對滯后,再加上近20天的寒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英文的敏感度也有所下降。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實際,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調動學生內在的知識體系,根據已有經驗來學習新的內容, 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掌握知識點。
2. 確立學習目標。清晰的目標是“學—教—評一致性”的前提和靈魂,教師需要確定教學、學習與評價是否都是圍繞同一目標展開的。在此基礎上,課程的邏輯就是從“期望學生學會什么“開始的”。因此,目標的確立必須要課標的要求為基準,并且略高于學生實際整體學習水平。為此筆者確立了兩類學習目標,一類是知識技能目標;另一類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第一類目標是基于課標的總體目標中的培養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能力素養,第二類目標是基于課標的總體目標中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文化意識素養。
3.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聽懂學習活動中連續的指令和問題,并做出適當反應。
(2)學會本文的一些新單詞,有用的短語和表達。
Whose, yours, hers, mine, crayon, eraser, glove, watch, tape
First of all, come and look, in the lost and found box, be careful with, from now on
Whose ?is\are this \these? ? ?Here is/are...
(3)學會區分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和名詞性物主代詞,并會運用名詞性物主代詞。
(4)熟悉本文并能理解文本信息
(5)能夠結合生活實際造出關于失物招領的句子。
4.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6)成為一名樂于助人,拾金不昧的優秀中學生。
(7)能夠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東西,不要丟三落四。
5. 設計緊扣學習目標的教學活動。
活動一(針對目標1):以學生們熟悉的打招呼方式開頭,然后與學生們共同探討他們假期做了什么事情,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順便復習一些常規用語。如:Hello! Everybody, welcome back to our school.
What do you do during the winter holiday?
Are you ready to learn English well?
設計意圖:通過利用本文中的“welcome back to ···”親切問候學生,使他們感到學校老師的關愛,從情感上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同時與學生共同探討寒假生活,拉近距離,幫助學生激活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儲備,增強學科自信心。
活動二:(針對目標2)聽前學。通過實物的問答形式學習新單詞,將新單詞提取到黑板上,反復跟讀鞏固。
如:a. What's this? ? ? ? ? ? ?b. What're these?
設計意圖:相比于圖片,實物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對學生的記憶來說更加直觀,從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他們更容易記住所學新詞。
活動三:(針對目標2,3)聽前學。觀看一個“機場失物招領處”的視頻然后回答問題。利用學生的回答引入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和名詞性物主代詞的概念。
如:Whose... is this? Whose... are these? Is this... Jack's?
It is my watch. = It is mine. Yes, it is his. = Yes, it is his watch.
設計意圖:利用來自“機場失物招領處”現場報道的視頻導入,讓學生感受真實情景,不僅能使學生熟悉純正地道的英語,同時也讓他們體會此話題的真實生活情境。針對視頻設置的三個問題緊扣本文重點句型,能讓同學們在真實情景中不知不覺地操練了重點句型。而這三個問題的回答又能巧妙地引出名詞性物主代詞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讓學生在回答視頻問題的同時也學會了本課的重點知識點,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促進了他們對本課重點的掌握。
活動四:(針對目標4)聽時跟。播放錄音,學生跟著錄音,錄音讀一句,學生跟一句。注意模仿錄音的語音,語調。
設計意圖:一句一句地跟讀有助于學生熟悉對話內容以及讀準單詞的發音和語調,同時也能訓練學生根據語調變化判斷句意變化的能力,還能為后面的配音活動打下基礎。
活動五:(針對目標4)聽后練。
(1)再聽一遍對話,回答下面的問題。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What is in the lost and found box?
(2)再次聽對話,然后將人物與他所丟失的物品匹配起來。
設計意圖:反復聽課本錄音以及操練習題能加深學生對本文的理解與鞏固,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聽懂類似話題的文本。為后面學生配音活動打下基礎。
6. 設計目標統領下的評估任務。
“學習目標為教學和評價提供了基礎,而每一個教學目標都必須通過一個具體教學成果的樣本來定義,以說明學生達到了該目標的具體體現”
評價任務一:聽的能力評價(針對目標2,4)。小組合作,每人選擇一個角色,以小組為單位給課文配音。
設計意圖:采用課堂嵌入式評價。以一個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讓學生們在反復聽課文錄音后盡量去模仿錄音的語音和語調,并且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真正完成以一個文本為單位的繪聲繪色地朗讀。這樣不僅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還能對文本的情感態度有一個更好地把控。最后由全部學生根據小組表現進行打分。通過課文配音的方式能有效檢測出學生聽錄音跟讀以及模仿的效果,真正意義上將聽和說結合起來。
評價任務二:說的能力評價(針對目標2,3,5)。同桌兩人合作用本課所學的句式和短語,結合實際,編一段有關失物招領的對話。
設計意圖:采用課堂嵌入式評價。讓學生根據所學再結合實際編寫對話,有利于學生真正將所學和所用結合起來,使學生具備運用語言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語言的學習最終服務于生活。通過編寫對話也能很好地檢驗學生是否真正學會了本文的重要短語句型,也能很好地檢測他們對名詞性物主代詞的掌握程度。
參考文獻:
[1]洛林·W.安德森,等.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M].蔣小平,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崔允漷,夏雪梅.“教—學—評一致性”:意義與含義[J].中小學管理,201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