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想、認識難免受到外來文化、網絡輿情等的影響和沖擊,制約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使高校教學工作面臨巨大挑戰。為此,本文由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基本內涵切入,深刻分析其可行性、緊迫性,并從樹立正確觀念、提升教師素質、融入思政內容等多個方面對互聯網時代加強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對策進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實現的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思政教育
【作者簡介】雷瓊華(1970.09-),女,漢族,湖北荊門人,荊楚理工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應用語言學。
【基金項目】荊楚理工學院2020年度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立項課題“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策略探究”(課題編號:JX2020-027)。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印跡已經深入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給高校教學工作帶來了諸多利好因素,同時,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也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帶來了不小沖擊。再加上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響,給包括英語課程思政在內的高校教學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一、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基本內涵和可行性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培育什么樣的人、如何培育人以及為誰培育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將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學的全過程。為響應這一號召,教育界人士就怎樣由思政課程轉換到課程思政,圍繞基本內涵、根本價值、實現途經等方面,展開了全方位的討論與交流,獲得了巨大的成效。課程思政歸根結底是一種教育理念,高校教師既要向學生講授理論、培養其能力,更應自覺擔負思政教育的重要使命,積極發掘所教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與資源,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形成課程思政的常態化教育模式,增強學生的政治觀念,提升他們的政治素養。
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高等學校思政教育是一個獨立的學科系統,內涵極其廣泛。其他的學科門類,特別是人文社科類學科,肩負著以文化塑造人、以文化培育人的重大任務。具體到英語教學,為學生講授語言技巧、知識,是其主要任務之一,也是高等教育賦予英語教學的重要職責。同時,英語教學更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形式,其教學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提高他們批判性思維、跨國界交流的水平,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英語教學有著自己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明顯特征,它的授課內容囊括諸多國外文化。教學實踐中,教師和學生一起交流、討論,認識世界各國特別是英語國家的民族習俗、傳統文化。因此,完全能夠把英語教學當成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所以,利用互聯網時代的獨特優勢,在高校英語課堂中開展課程思政,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民族觀、國家觀,更好地以國際化視域來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堅定文化自信,在步入社會后的跨國界溝通中講述好中國故事、發揚好民族文化,助力中國夢更好地實現。
二、互聯網時代加強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原因
我國高校教學體系中,英語一直是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以及近年來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英語教學在高校教學體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它既是一門很實用的語言課,也是大學生開闊視野、學習外國文化的素質教育課,同時具備人文性與工具性。
實踐中,高校英語教師常常關注學生涉外交流、自主學習等方面,這些確實是擁有全球眼光、高情商與智商綜合性人才應具備的重要能力。但是,長期以來很多高校英語教師偏重學科教學,忽略了英語學科的內涵建設,偏重語言技巧的教育,忽略了人文理念的傳授,主要表現為:
1.功利主義傾向。很多高校英語課的教學滿足于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很多學生也簡單地關注能否通過高校英語應用能力、期中期末等各類考試。這樣的教育、學習方式功利性強、目的單一,常常使學生沒有辦法把英語當作認識、了解世界的工具,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向世界的任務就更不可能作為責任擔當了。
2.思政意識不強。很多高校英語教師是英語專業畢業,熟練掌握語言技能,對歐美國家的文化也了解不少。然而,相當一部分教師認識不到英語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機聯系,對傳統優秀文化、基本國情不敏感,比如政治觀念不足、文化內涵不夠、人文意識淡薄等。從大學生層面看,他們在中小學時期,英語課程與思想政治相互獨立,沒有很強的關聯。受這種模式根深蒂固的影響,很多學生認識不到英語教學中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
3.教學內容不足。目前,我國很多高校使用的英語教材,從教學主題、內容選擇等各方面看,都偏重歐美國家的原生態篇目。在教學過程中,這些內容方便學生熟悉國外的人文、科技、地理、政治、經濟等知識,有利于對學生英語技能的進一步提高,對外來文化有進一步了解。但是,教材中很少涉及我國文化內涵的內容,影響了學生掌握借助英語這一工具輸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換言之,這種單向的文化輸入,對于學生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培育自信心和自豪感都非常不利。
通過以上分析能夠看出,必須增強對互聯網時代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重要性的認識,開闊視野,創新方式,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成果,探索出一條更好地實現路徑。
三、加強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高校英語教學必須打破簡單灌輸語言技巧、知識的模式,圍繞課程思政推進教學改革,抓住課程中核心的思政要素,著力增強學生政治素養,推進教學工作。
1.樹立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正確觀念。要提升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水平,必須全面樹立課程思政的觀念。在英語課程頂層設計的過程中,要增強課程思政意識;制定人才培育方案時,堅持系統化思維,從教學目的、課程內容、教學評價等各個角度實施整體規劃。比如,在完善教學大綱時,既要關注歐美文化、英語技巧的掌握,也應注重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輸入、交流能力的塑造;既要主動引進西方觀念,又要積極輸出我國文化。在教材編寫上也要體現這一理念。在學生考試、教學考評中,也應全面呼應這一思路,通過頂層設計的全面介入,進一步確保學生能夠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從而使得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成為一種常態。
2.構建適應互聯網時代要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課程思政是一種理念化教育,因此,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必須使其和教學的主體內容全面融合,才能夠真正確保理念滲透的良好成效。構建英語課程體系時,要積極利用互聯網時代的特點,形成線上學習與線下教育兩者有機結合的新模式,發揮好互聯網平臺的作用。科學設計教學計劃,比如,主動利用微信、QQ、小視頻及各類自媒體平臺,借助網絡加強對學生的全方位教育,有效地發揮課程思政的教學價值。教師在傳授課程內容時,要利用好互聯網平臺的及時性、共享性,打破以往課堂授課的局限,形成全新的碎片化教學格局。學生學習時可以突破英語語法、技巧等課本知識的限制,通過網絡教育資源實現極大的拓寬,有效增加自身英語知識、歐美文化的儲備量,全面激發自身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實現學習動機的等位遷移。線下教育時,教師可以把線上學習要點整合、羅列,逐一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的難題,并適時融入思政內容開展講授。這樣就使線下教學也成為一種有效的載體,借助適當的教學形式,科學引導學生的思想,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促進英語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
3.實施英語教學實踐中課程思政的全方位融入。(1)融入英語教學目標中。互聯網時代的高校英語教學,應結合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機地融入教學目標中。比如,在教授“I think,therefore,I exist”這句話時,它本是西方哲學名言,被唯心主義者奉為圭臬:我思故我在。然而,學生不能確切懂得它的意思。這個時候,教師要借助互聯網資源、多媒體技術,形象地解讀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區別,幫助學生明白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再如,當學習“There is a Lot to Life than a Job”時,文章主旨是“人生在世絕不止生存”,它反對唯利是圖,指出人生在世不應僅僅是掙錢,但還應該做什么卻沒給出答案。這時,教師不妨讓學生談一下對網上相關輿情的看法,既充實了學生的詞匯量、增強了表述方法,又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融入英語教學內容中。教學內容是直接決定學生思想觀念形成的主要載體。在互聯網時代,要積極將課程思政的內容融入英語教學,才能夠使學生在紛繁復雜的多元化思潮中不忘初心,堅定理想。比如,在講授“American Dream”時,有的教師借助“超星學習通”軟件,通過搭建云課堂,以微課形式上傳,學生在線上了解美國夢包含的內容。同時,在線下通過提示詞的顯示、撤銷等教學方法,將中國夢的英文表述展示出來,使學生掌握中國夢的精華,明白中國夢的優勢所在。這樣學生既很好地融入了互聯網時代,學會了學習軟件的使用技巧,又掌握了英語知識,還增強了愛國主義觀念,實現一舉多得。
(3)融入英語教學評價中。通過把課程思政融入教學評價中,借助各種測評方式對教學時的聽說讀寫譯等實施全面判斷,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學習所蘊含的實際價值。比如,有的教師在講授“Live to work and work to live”時,注重把愛崗敬業等內容融入教學評價。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通過網絡將金領、白領、企業工人、一般工作者等各類群體的生活情況收集、整理、編輯、剪裁后,讓學生觀看。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大家對觀看的內容用英語給予評價,隨后各小組再開展互評。這樣的教學方式很好地融入了課程思政的內容,使學生自覺在思想上樹立起包括愛崗敬業等精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4.增強新時代高校英語教師的思政教學能力。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教師既是規劃者、組織者,更是實施者、引導者。因此,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學生對基本國情、意識形態、方針政策及其他課堂內容的理解,進而制約教學的實際成效。“三教改革”中,教師改革一直被視為最大的關注點。高校的英語教師很多是英語專業畢業,與思政專業教師相比,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有一定差距。另外,源于英語專業的特點,教師在授課時講授的內容多是國外思想文化,因此,更容易受到外來思潮的影響。加強英語專業教師的政治理論培訓,提升他們的政治素養、思想境界就顯得更為重要。教師自身要樹立愛國主義理想,強化文化自信,在面對外來文化時,學會去其糟粕、取其精髓,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人文素質。高校應該積極整合資源,探索校內培訓、跨專業進修等不同方式,加強英語教師和思政教師的交流,積極推進雙師型、綜合型教師培育,建設一支高水平、跨專業的思政+英語教育隊伍。
四、結語
當前,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促進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對新的形勢,高校教學工作迎來了難得的機遇,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各種技術手段,促進教育的發展進步。同時,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受到了巨大沖擊,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較大的挑戰。英語教學是一門兼具人文性、工具性的學科,理應結合自身的學科特點,通過樹立正確觀念、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等措施,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推進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開展,培育更多的綜合素質高、英語溝通能力強、思想覺悟高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定華,曾天山.民族復興的強音——新中國外語教育 70年的發展歷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9.
[2]許瑞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實效的現狀分析[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3):1-8.
[3]李波.大學英語教學中推行“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20(19):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