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倩
摘要:隨著近些年素質教育的全面施行,教師已然意識到培訓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作用,進而使美術這一課程高中教學體系中的位置越來越高。高中美術教學,不但要讓學生們掌握必備的美術知識之外,還要培養他們每個人的美術修養,以此幫助他們樹立起良好的審美觀念,使其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發揮出自身的潛力。就現階段而言,借助網絡資源進行教學活動,可以把乏味的知識內容更加直觀的呈現在學生們的面前,提高教學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將主要分析網絡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網絡資源;高中美術;具體應用
隨著近些年我們國家在信息技術上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的工作、學習方式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將其應用在教學中,同樣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因網絡特征,能夠有效打破過去教學課堂模式,目前在高中教學中,網絡資源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促進文本內容和網絡資源結合在一起,進而使教學方法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并且在現代化高中教學中,教師還要加強每一位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全面借助網絡資源開拓課堂,以此在最大程度上增強教學效率。
一、轉化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
在過去的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并不能夠有效激起學生們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嚴重的甚至還會使他們產生厭學情緒,以此使教學效果一直不明顯。那么這也就要求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應改善自身的教學觀念,不斷創新自身的教學方法,把相關知識以視頻或者圖片的形式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進而為其創建良好的教學氛圍。其次教師還要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具體狀況,在開展教學之前先篩選網絡美術資源,以此對文本上的美術知識進行有效拓展,真正確保教學的有效性。此外教師還要充分發揮出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夠主動進行學習,積極鼓勵其利用余下時間用網絡資源找尋材料,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從而增強每一個人的自信。
例如,教師在為學生們講述關于油畫的相關知識時,可先不為學生們傳遞具體的知識,可先利用電子白板等多媒體設備,為他們播放一些相關的作品,讓學生們學會賞析[1]。在學生們觀看完作品之后,可再對他們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這些油畫作品,那么它們都有著什么樣的特征呢?采取的是什么樣的繪畫手段?緊接著教師可再將學生們劃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進行交流探討,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他們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二、科學借助網絡資源,激起學生興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永遠是學生們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處在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能夠有效的將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進而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學習。所以教師若是想增強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科學借助網絡資源,充分激起每一位學生的興趣。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們的身心發展特征,結合網絡技術為其創建網絡教學交流平臺,多創造教師和學生們交流分享的機會,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增強他們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此外教師還要多去鼓勵學生們去創造作品,還可以讓他們把自己的作品上傳到網絡平臺上,同時教師還要對所有學生做到一視同仁,對于表現好的學生要進行獎勵,以此增強他們的自信,對于表現不好的學生則是要幫助他們找到身上的不足,并督促改正,激發其興趣。
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們關于創作關于花鳥畫的知識內容時,就不能在采取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可先讓學生們自行到網絡平臺上搜集相關的學習資源,并和文本上的知識進行對比,促使其更好的學習。教師在完成授課之后,在把自己上課的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使學生們充分掌握這些作品的創作技巧,以此最大程度上加強他們的興趣[2]。
三、貫徹網絡結合的教學原則
(一)有限性原則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網絡資源需要遵循過去美術教學的規律,將其當做一種教學方法,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并篩選出一些較經典的教學素材。
(二)開放性原則
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的時候,千萬不能被教材所束縛,創建出一個不受教材限制的教學過程,全面借助網絡資源。
(三)系統性原則
教師在篩選網絡美術資源時,教師可站在高中美術課堂角度出發開展教學,保障把這些教學資源根據不同的特征進行整理,再依據網絡資源,將其融入進教學的各個環節,以此發揮出網絡教學的重要作用。
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們賞析《亞威農少女》時,就可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們介紹此作者其他作品的特征,使其可以結合教師提供的這些資料,對此作者的繪畫特征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教師可以向學生們提供《格爾尼卡》這一作品,讓他們進行對比,學生們很快就發現在這幅作品中,作者用夸張的表現形式,甚至是夸張的,但是在《亞威農少女》中,應用的形態又是適當的衍生,進而能夠引出神秘主義這一藝術元素的教學,進行課外拓展。
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合理借助網絡資源進行教學活動,豐富教學內容,激起學生興趣,這對于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來說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石鑫.“網絡資源”讓美術課堂“開花”[J].明日風尚,2019,(16):74.
[2]季海燕.基于網絡環境下高中美術教學方法探索[J].好家長,2014,(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