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湘蓮
摘要:閱讀理解部分是小學語文教育中相當重要的一個板塊,這不僅關乎到學生語文考試中的閱讀得分,在此之前還關乎到學生對于其他題目的題干或者提問的理解程度。所以,教師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應該對學生的閱讀分解能力有一定的重視,在日常教學、練習中不斷強化,本文旨在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強化閱讀思維提出相關的策略方法,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閱讀思維;閱讀理解;小學語文;語文閱讀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閱讀分解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從學生主體下手,也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角色特點,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當今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課堂的閱讀教學存在的過程主要就是缺乏對閱讀的積極性,認為語文課枯燥無味。如此這般,教師就應該在課文整體教學的基礎上,加以輔助性的教學策略,如教學環(huán)境的熏陶,社會氛圍的鼓勵,以及閱讀素材的吸引等,都是提升學生主觀閱讀興趣的有效方法。
一、結合教材,培養(yǎng)學習者的閱讀習慣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舉足輕重的版塊,教師不能對它掉以輕心。很多學生會覺得閱讀題很難做,讀不懂題意,無法理解文章的內涵。這其實是學生的閱讀基礎不扎實的問題所暴露出來的結果。教師針對這種問題,就應該充分利用到手邊的教材。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十分重視閱讀模塊,在課文的選錄工作中不僅重視文章的價值滲透,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理念,更是大力地弘揚民族文化,兼之吸收外來文化,兼收并蓄,拓寬了學生的知識廣度和深度。其二,教材的編排也很重視層次結構,由易到難、由淺至深,符合了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特點,循序漸進。但卻不是一味地縮減字數,而是在文章質量方面下功夫,體現(xiàn)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1],是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有力工具。
語文教材有很多篇課文,高年級的學生也接觸到了記敘文、說明文等不同的問題,教師應該在學習新課,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對于這些文體進行拓展教學,例如說明文的表達方法有舉例子、打比方等,記敘文的寫作結構有總-分-總、總-分等,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對于該種文體有總體的概念和認識。在奠定了這樣的基礎后,對于文章的表達方法進行分析,用了何種表達方式,有何種效果,傳遞了怎樣的情感……但要注意的是,這不是簡單套用模板就能完成的任務,還是要讓學生自行總結,分清楚它們之間真正的區(qū)別,只有在腦海中真正形成了知識結構,在閱讀時才能舉重若輕地調用所學知識,完成閱讀任務。
二、點燃興趣,尋找“有話說”的閱讀素材
閱讀教學只依靠教材中的課文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這不僅是數量上的缺乏,因為教材版面有限,也不能提供多種主題、更大范圍的閱讀素材,這時候就需要發(fā)掘生活中一切可以閱讀的素材了。
首先應該打破學生的“任務”觀念,閱讀不是語文學習的任務,而應該把它當成時刻貫徹的行為,只有把閱讀當成一種生活常態(tài),才會有更大的收獲。比如在逛超市買東西時,我們往往會習慣性地查看該商品的說明部分,這時候可以讓學生來看,學生在這一個閱讀過程中會提取到商品的相關信息,如生產日期、保質日期、組成成分等,這就是生活中簡單的閱讀素材。雖然微不足道,但是也達到了“提取信息”的目的。語文閱讀強調的就是能夠從文章中提取相關信息,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在這樣有意識的訓練后,想必學生會有長足的進步。閱讀,應該是點點滴滴的強化。
其次也應該貫徹“課內學習,課外拓展”的理念,學生之所以排斥閱讀就是覺得閱讀不過是千篇一律的文字,看煩了看厭了自然就提不起興趣了。教師針對這種情況應該找準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有意識地自我參與完成閱讀任務[2]。比如在語文課堂上可以間斷性開展相關的小品表演、話劇表演的活動,臺本素材既可以來自教材中的課文,也可以由教師提供一個主題,學生們自行創(chuàng)作或收集,進行表演。這樣的形式既要求學生對于劇本有一定的了解度,即要熟讀劇本,抓取關鍵人物的特點,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組織籌劃能力等。在表演完后可以進行點評,其他同學也可以發(fā)表相關的看法。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對于劇本的理解,也可以收獲不同的聲音,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更是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于各種活動的參與活躍性。
三、改變方式,強化學生閱讀思維能力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閱讀不僅僅是簡單的眼睛看,嘴巴讀,而是要在看和讀的過程中認識到文章背后體現(xiàn)的知識,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后續(xù)應該跟上的寫作能力。
教師應該在授課過程中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不能一味地給學生灌輸理念,發(fā)揮揚棄精神,對于“填鴨式”教育等受到詬病的教學方法進行放棄。而是要引導學生主動地接收教師提供的信息,在教師的主導下,自主地進行閱讀學習。當然,在學生的自主閱讀過程中一定會產生或多或少的疑問[3],這種情況教師不應該是打斷學生的閱讀過程,而是鼓勵學生完成閱讀后對攝取的信息知識進行復盤檢查,自我診斷,如還是不能解決自己的疑問,教師才協(xié)助學生找到答案。打斷學生的閱讀容易讓學生產生慣性放棄感,讓他們覺得自己有人兜底,就不會愿意主動地去解決問題了。
在閱讀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上,教師也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方式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對于許多成年人來說,擁有好奇心是多么難能可貴的一件事,而對于學生來說,擁有好奇心就意味著學生對于知識學習有一定的主動性,這也是好事。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好奇,有意識地去啟發(fā)學生的好奇,用引導式的語言令學生有參與感,在此過程中對學生的提問或解答進行鼓勵性回答,讓學生感到教師愿意珍視他們的意見,這樣會讓學生在學習這件事上產生參與感和主動感,對于學生的參與學習有很重要的幫助。除此之外,學生主動提問或回答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思維邏輯能力,這都是和閱讀思維息息相關的。可見,學習正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活動。教師要利用這種“息息相關”,不斷地強化學生的閱讀思維。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一舉一動就能完成的,應該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地滲透,日積月累,才會有水滴石穿的效果。重視每一步,才能做好每一步。
參考文獻:
[1]王一丹. 基于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閱讀教學研究[J]. 求學(8):2.
[2]宗建明.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2017, 000(002):53-53.
[3]吳琳蒞. 小學閱讀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心得[J]. 知音勵志, 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