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玲
摘要:日前,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的通知,該通知展現了國家對小學生群體課業負擔的擔憂以及針對性解決措施,教師應深度解讀“雙減政策”內容,順應改革形勢,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小學數學課程在小學學習階段占據重要地位,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探索高效教學策略,推動“雙減政策”落地。小學數學中段教學是學生提升能力及夯實基礎的過程,因此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策略意義。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中段教學;高效教學
目前,在小學數學教學進程中,教師教學模式較為傳統,且多采用布置作業的形式幫助學生鞏固課程內容,從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較低,進而課堂發展受到了一定阻礙。并且“雙減政策”出臺前,課外培訓已經成為家長提升學習成績的默認選擇,因此家長及學生已將課外培訓當作學習的必要過程,這一意識及行為無疑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并且導致了學生厭學情緒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雙減政策”的出臺,為小學生減負減壓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教師應緊抓這一機會,推進小學中段數學高效課堂構建。
一、運用趣味活動,營造課程氛圍
“雙減政策”要求為學生減負減壓,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引導其在趣味性的教學環境中不斷“增效”。小學生群體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對于趣味事物及未知事物具有天然的探索欲望,但過去傳統陳舊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壓抑了學生的天性,從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因此教師應在課程改革的契機之下,創新課堂形式,解放學生天性,從而推動其學習效率的不斷提升。趣味活動可有效調動學生的熱情,并為學生學習營造良好環境,因此,小學教師應合理運用趣味活動,例如,教師在講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一課時,首先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運用卡紙制作一個邊長為2厘米和8厘米的長方形,其次教室要求學生準備卡紙,并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制作一個與長方形面積相同的正方形,最后教師要求學生證明為何自己制作的正方形面積與教師手中的長方形面積一樣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踐的形式探索課程內容,同時為學生營造了利于其思考的教學場景,可有效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課程內容。由此可見,教師運用趣味活動,營造輕松課程氛圍,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
二、轉變教學模式,推進自主探究
在小學中段數學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知識的講解過程,即單向的知識傳遞過程,此方式不利于學生發揮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雙減政策”要求減少作業以及課外培訓,因此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即要求教師在創新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推動課堂效率的快速提升,以彌補作業及課外培訓減少帶來的短期的學生學習質量下降的短板。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模式,探索高效課堂,例如,教師在講解“三位數乘兩位數”這一課時,首先教師簡單講解運算規則,其次教師在課堂內布置十個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練習,并給予學生一定時間自主計算,最后教師抽查幾名學生的計算結果,并根據學生的重難點再次講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縮減講解時間,增加學生自主探究時間,將“作業”這一形式轉化為課堂內練習,并實時解決學生疑問點與難點,該過程改變了過去教師“帶領式”的模式,而推進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由此可見,教師轉變教學模式,推動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一方面順應了“雙減政策”的要求,為學生減負,另一方面提高課堂效率,縮減學生課后及課外學習時間,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三、推進家庭教育,共筑輕松教育
“雙減政策”明確要求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但這并不意味著家長在小學生學習進程中便可撒手不管,相反,在這一改革進程中,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不斷提高課堂效率的基礎上,同樣也應發掘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教師應引導家長明白,教學任務的實施重點在課堂,學生學習觀念的轉變應家庭配合、共同推進。因此,教師應推進家庭教育,與家長共筑輕松教育,例如,教師首先應告知家長輕松學習氛圍的重要性,從而引導其在家庭中營造寬松的教育環境,其次教師可建議家長在能力范圍內及學生可承受范圍內,適當尋找線上資源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最后,教師應向家長傳送正確教育理念,即不應一味以學習成績的提升作為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判標準,而應以學生的綜合發展作為教育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向家長傳達正確教育觀念,引導課堂教學與家庭教育的配合,從而減輕學生心理負擔。由此可見,教師推進家庭教育觀念,共筑輕松教育環境,有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從而促進課堂教學高效推進。
綜上所述,在目前小學學習階段中,首先小學數學占據重要地位,其次繁重的課業以及額外的課外培訓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最后“雙減政策”推行,要求推動學生的減負減壓,因此,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是順應國家政策的一次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陳國輝.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減負的智慧[J].新課程學習(上),2011(3):173-174.
[2]任麗平.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減負增效[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4(35):1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