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興
摘要:核心素養是教育改革的產物,也是現代教育在育人方面的基本要求,對傳統的學科教學具有很大的差異性,更加側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重視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在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科學教學,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努力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新時代接班人。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科學;教學策略
科學學科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在教學中側重的不僅是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更加注重學生的技能和實踐所得。因此,核心素養下的初中科學教學,要逐漸地改變以往紙上談兵的教學方式,逐漸將教學集中在實踐與實驗方面,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和創造性,給學生更多實踐學習的機會和可能性,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分析的解決問題,這也是強化學生素質建設的關鍵所在。
一、尊重科學學科的性質
第一,采集科學研究的學習方式。科學知識具有一定的難度,其中有一部分是抽象難懂的,但是科學學科具有系統性,知識點之間是層層聯系的,所以教師要對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性進行科學地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做好知識點的整合。比如,在學習“植物的主要類群”這一部分知識點時,如果在講授知識點時教師只是單純地講解了袍子植物或者種子植物,講述了相關的特征以及類別等,學生只能夠對其中死記硬背,學習效果不夠深刻。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想要使知識點變得更加深刻,教師就需要給學生準備出各種植物的種子,包括玉米、大豆以及雙子葉類的植物根莖葉等,單子葉的植物等等,學生在觀看這些植物的樣本時可以獲取視覺上的沖擊,在觀察時思考他們的特點,并與其他的同學進行溝通和交流,這也是科學探究的過程。在這個探究過程中,學生逐漸對植物世界,植物種類等有了自己的認知和了解,加深了學生對植物分類的認知,也強化了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點的學習。
第二,凸顯科學探究的本質。科學探究實施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對科學事物有更加深刻的認知,了解科學探究的發展,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準備好科學探究的設備,設置科學探究課程,鍛煉學生參與實踐探究的積極性,切實地展示實踐探究的價值以及趣味性,讓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感受樂趣,獲取能力。因此,在接線路的小實驗中,有一部分學生搞不清楚線路的方向,搞不懂線路如何接,這些問題都可以在實踐課中進行探究,通過相互研究,不斷思考和動手實踐中得出最終的結果,從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在實踐課程結束之后對課本中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加深學生的學習體會。之后再對科學探究過程進行重新操作,這一系列的操作不僅是在強化學生對于科學知識點的認知,更是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科學的思維方式。因此,初中科學中尊重學科性質,使學生養成科學的學習品質和習慣至關重要。
二、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科學的本質
從學生科學習題的解答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存在問題分析不謹慎、思路不夠清楚、表達不準確以及回答不規范等情況,而產生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差,思維能力還沒有完全地形成。因此,初中化學教學活動的開展要建立在學生思維開發上,刺激學生的思維以及想象力,并從中做好其他學科的結合,其中包括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人文道德以及自然學科等,進一步彰顯科學探究的魅力,鼓舞與教化學生。
此外,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在科學探究課程的講授中方法單一,保守,缺乏創新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因此,在科學探究中引導學生觀察科學現象及其變化過程,能夠讓學生正確地理解科學現象的本質,進一步挖掘科學現象潛在的內涵,并逐漸地將這些學習習慣逐漸地發展為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不僅學習到了科學知識,還能夠從中養成善于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好習慣,這些對于學生的學習以及以后的成長來說十分有益。
三、做好知識點提煉,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科學探究是一個不斷運動和變化的過程,所以在授課中教師要做好課本內容的提煉,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征以及心理特點做好知識點的提煉工作,并根據科學學科中的知識點做好人文知識點和自然知識點的滲透,相應地實施自然教育和人文教育,并引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自我反思,發展與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科學探究課中科學知識點、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的行為習慣等結合到一起,對強化學生的科學素養建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質等意義重大。
結束語:
總之,核心素養下初中科學教學的實施,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還要具備科學探究的能力,并可以在學習與探究中保持正確的三觀和積極的學習態度,將科學探究與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結合到一起,運用科學為人類謀福利。而教師在科學實踐探究中,要做好道德元素的開發,強化學生道德素養,科學素養以及綜合素質的建設,讓學生在初中科學知識的學習中養成正確的科學觀,促進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泮興華. 深度學習背景下初中科學課堂教學重構策略[J]. 科學咨詢,2021(24):205-206.
[2]周培林.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初中科學教學策略研究[J]. 讀與寫,2020,17(1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