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自力
摘要:現如今,教育事業已經受到了非常廣泛的關注,尤其是在小學的基礎教學階段,加強該階段的教育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其是促使小學生能夠更好發展的前提,也是實現高效的教學教育的重要階段。在進行小學的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深入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也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小學生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學習的過程當中來,這樣課堂的教學效率將會有著十分巨大的提升,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就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進行了簡要的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的教育模式之下,教師更注重學生的一些理論知識的教學,學生在整個知識的學習過程當中往往處于被動的學習階段,這就導致實際的教學效果嚴重的下降,不僅浪費課堂的有限的教學時間,同時也使得學生難以更加深入的進行知識的學習。而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首先,學生就可以有目的性、有方向性的進行相關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有著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會更加主動的投入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來,極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對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提升學生自身的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使得問題情境具有一定的懸念
問題情境的創設不僅僅應局限在問題自身上,相關的教師在針對一些數學問題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過程中,應該使得相關的問題情境具有一定的懸念。也就是說,教師應該保證相關的問題情境能夠使得學生有著一定的期盼的心理,學生能夠對相關的知識問題產生一定的質疑,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激發,學生也就會更主動的針對自身所存在的疑問點進行自主探究,進而完成相關知識的學習[1]。例如,教師在講解有關于“循環小數”的相關數學知識的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根據該部分的知識內容以及知識特點設立相應的帶有一定懸念的問題,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兩組算式,分別如下:(1)2.5÷0.5,3.5÷0.7;(2)4.7÷0.3,5.2÷2.1。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針對以上兩組算式進行計算,在針對第一組算式進行計算的過程當中,學生會覺得相對較為容易,但是在面對第二組算式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這組數據無法除盡,這時學生就會帶有一定的疑問并反復的進行驗證,這樣相關的問題就會產生一定的懸念,學生就可以帶著疑問來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將會更更有針對性的進行相關知識的進一步學習,這對提高學生的實際學習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創設帶有一定體驗式的問題情境
對于小學生來說,其好奇性、好動性較強是其天性,因此,如果教師僅僅依靠問題來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教學將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在進行相關的問題情境的創設過程中,使得問題情境具有一定的體驗式的特點,也就是說,教師應該使得整個問題情境的創設朝向動態化的方向發展,學生應該充分的參與到相關的問題情境中來,讓學生對相關的數學知識有著更加濃厚的興趣,實現更加高效的數學學習[2]。例如,教師在講解“統計概率”的相關數學知識的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通過設立帶有體驗式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例如教師可以準備一個盒子,盒子里放有黃色的乒乓球5個,白色的乒乓球5個,之后,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模球游戲的開展,然后教師就可以問學生,摸到白色乒乓球的概率是多少,這樣這個學習的過程將會變得更加生動,學生會更加積極的參與到這一環節中來,同時也能夠對相關的數學知識有著更加深層次的把握,對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3]。
三、加強生活化的問題情境的創設
加強生活化問題情境的創設也是十分必要的,通過生活化的愛情的創設,相關的教師可以使得數學問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一定的聯系,這樣學生的興趣以及注意力都將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吸引,在整個問題情境的創設過程中學生會更加輕松的融入到整個情境當中來,可以對相關的數學知識有著更加深層次的理解以及學習,這對于培養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以及加強學生對相關數學問題數學知識的學習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是符合當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問題情境創設的基本要求的[4]。
結語:
綜上所述,相關的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過程當中,應該以數學知識為基本出發點,以學生為基本核心,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知識的特點進行教學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得學生能夠更加積極的參與到這個問題情境當中來,更主動的進行相關數學知識的學習,實現更加高效高質量的數學學習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馮拴偉.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研究[J].科學咨詢,2020,000(004):151-152.
[2]胡啟光.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000(036):P.1-1.
[3]張秀花.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5(012):P.56-58.
[4]李永新.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