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中
摘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為了使生本理念真正地符合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和初中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應對生本理念的內核進行細致的研究,并結合其具體的內容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環節與模式進行相應的創新,使其真正地符合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的教學邏輯,實現與課堂教學實踐的有機融合。本文立足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角度,分析了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生本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引言:
初中生正處于人生觀、道德觀、法治觀的關鍵發展時期,對其進行高效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因此,教師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增強初中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體驗,使其能夠積極地投入問題研究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法治觀念。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生本教育越發重要,因此,對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一、情境呈現,依情選擇
在設計問題后,教師要合理地呈現教學內容、探究的問題,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要依據案例內容、學生認知等情況選擇呈現方式。如,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八下第二課《保障憲法實施》的第一框“堅持依憲治國”時,教師以導學單呈現導學要求。1.閱讀憲法目錄,明確憲法的構成。2.思考:我國為什么要對憲法草案進行全民討論?為何要舉辦“憲法法律宣傳月”主題教育活動?3.探究中國共產黨與憲法的關系。多媒體集圖片、聲音、視頻等元素于一體,能多方位刺激學生感官,能產生身臨其境的效果,能引發學習動機,易于學生所理解,能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例如,統編道德與法治在八下第一課《維護憲法權威》的第二框“治國安邦的總章程”的教學中,教師播放《行走的國徽》視頻,使學生從視頻中直觀地感受到憲法的作用。教師再展示圖片,讓學生依據圖片思考:圖片中國家機關所在的建筑上都有什么標志?這些國家機關或場所為何要掛國徽?為何很多機關的名稱都包括“人民”二字?教師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知識要點,體會到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教師要將課堂還給學生,依據教學內容,引領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他們形成情感體驗。教師也可以呈現實物,讓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讓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向抽象轉化,加深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二、聯系身邊案例,教出趣味兒
學者布魯納提出學習最大的動力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導入的時候如果能聯系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就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促使學生提升參與課堂的興趣。這樣,學生就能在感受生活樂趣的過程中提升自我,這樣的課堂也能體現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本真。
例如,在學習“生活需要法律”時,學生只是對憲法、勞動法、兵役法等法律名稱略有耳聞,但是卻不了解其具體內容,不了解其對生活的意義。教師在導入時就可以用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引導學生思考:2020年春節,某同學的家長因為過年時去了武漢,因此被隔離,無法按時上班。公司因為這個原因開除了他。你們覺得公司的這種行為合理嗎?你們覺得該家長要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呢?這樣的問題來自身邊,學生都很感興趣。此時,還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各種與法律有關的事例,說說法律在生活中有怎樣的地位。
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就是以實際生活為基礎,使學生從中獲得啟迪,進而獲得更多的生活感悟。
三、創新教學過程,促進學生個人成長
為了走出傳統的課堂形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結合課改的要求,不斷優化創新教學過程,保障相應的教學活動能夠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積極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當中獲得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初中道德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通過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增強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活躍度,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變得更加靈活高效。例如,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周邊的校區積極開展法律普及活動。讓學生來設計活動開展的流程,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在和小區居民普法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學習體驗,幫助學生加強所學知識的應用,有效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以結合當地的法治部門,帶領學生參加協助工作,了解警察的日常工作,讓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性和積極影響。
四、優化教學方式,加強課堂實踐教學
為了構建高效的課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不斷優化創新教學方式,加強課堂實踐教學。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帶來了新的思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以充分使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加強基礎知識的理解。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還可以有效轉變師生之間的角色,讓學生走上講臺。讓學生在講解的過程中,能夠產生更深刻的學習體會,在這一過程中,幫助教師有效了解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加強教學反饋,為后期教學方案的修改和教學計劃的調整提供有效的參考建議。例如,在《認識自己》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相應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能夠了解到認識自我的重要性,在帶領學生探究自身價值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促進自身發展,全面加強人際交往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從多個角度來認識自己。通過自我評價,他人評價等多種方式實現對個人的認識,更好地做自己。
結論:
綜上所述,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就需要教師徹底轉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理念。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多媒體等信息化教學輔助設備的教學優勢。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初中生的學習自主性。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充分發散初中生的學習思維,真正實現生本課堂的教學價值。
參考文獻:
[1]葛文勤.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本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1):251.
[2]陳大麗.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讓學引思”模式應用[J].新智慧,2019(36):46.
[3]張春梅.立足學生本位,強化學科素養——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16):74.
[4]鄺珍深.智慧之火,燃道德與法治之課堂——基于生本智慧課堂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活動設計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0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