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蔓
摘 要:云南冶金高級技工學校緊緊抓住政策機遇,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成功探索出一套“產教融合、校企一體”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本文結合學校對企業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展開論述。
關鍵詞:企業新型學徒制? ? 產教融合? ? 校企一體? ? 人才培養
云南冶金高級技工學校圍繞國家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的部署,把握職業教育特別是技工教育發展趨勢,不斷探索和嘗試,與企業構建人才培養共同體,逐漸形成一套“產教融合、校企一體”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模式,并取得良好成效。
一、實施背景
云南省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省內有色金屬冶煉企業眾多,高素質勞動者、技能型人才缺口較大。而開設有色金屬冶煉專業的學校少,教學設備不足,師資水平不高,在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學校與企業各自為政、學校專業培養與企業需求脫節、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使用脫節、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銜接與融合脫節等問題。
2016年,學校作為云南省首批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技工院校,為破解上述問題,依托原上級主管部門云南冶金集團優勢資源,按“政府引導、企業為主、培訓機構參與”原則,以適應全省產業轉型升級和現代企業發展為要求,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經多次調研,結合學校專業特色、師資力量、實訓條件及教學模式,選定云南鋁業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永昌硅業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業,組織企業技能崗位新招用、轉崗和技能提升等人員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培養。
二、主要做法
為促進試點工作順利進行,學校以高端定位引領方向,以特色發展確保優勢,以機制創新實現突破、以質量標準體系建設為實施保障,結合三家試點企業實際,與各企業共同制訂了《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一)健全組織機構,成立指導委員會
成立“云南冶金集團企校聯合培養新型學徒指導委員會”,主要負責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的總體統籌、重要決策和工作推進,包括審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組建雙導師團隊、推進教學實施過程、評定培養成果等,有效解決試點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二)建立完善規章制度
按照系統設計、重點突破的原則,進一步健全完善與新型學徒制相適應的系列教學管理、教學、課程、崗位、企業師傅、質量監控、人才培養等標準。制訂《企校聯合培養新型學徒指導委員會章程及系列管理辦法》《企業導師、學校教師認定標準、聘用及考核管理辦法》《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標準及評定考核辦法》《新型學徒制教學(彈性學制、學分制)管理辦法》等制度。
(三)建立校企雙師團隊
為確保教學效果,組建以企業“全國技術能手”獲得者、云南省首席技師等高技能領軍人才為主導,以學校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為支撐的多元教師團隊,推動將企業導師實踐技能快速轉化為可系統學習、廣泛傳播的技能技藝,促使傳統的師帶徒模式向科學、系統的新型學徒培養模式邁進。以企業生產車間作為實訓場所,制訂理論教師、實訓指導教師等工作手冊,教師團隊嚴格按照計劃及工作手冊完成各項教學工作。
(四)制訂培養目標、教學計劃
學校按照“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的方式,以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重點,以產業轉型升級、技術攻關創新為切入點,以企業工作任務為導向,整合專業知識、操作技能、職業素養、安全規范等學習內容,把企業崗位技能要求轉化為技能學習要素。
(五)建立考核評價機制
制訂以行業、企業要求和技能操作規范為基準的考核評價標準,建立由行業、企業和第三方評價機構多方參與的考核評價機制,形成學徒自我評價、導師評價、企業評價、社會評價相結合的全方位評價系統。通過定期檢查、反饋等教學質量監控機制,促進教師將更多精力投入教學實踐。
(六)創建培訓共享中心
為解決工學矛盾,確保學徒工作、學習兩不誤,學校把教學陣地前移到企業,整合各類職教培訓、鑒定資源,建立“職工技能研修中心”。采用“互聯網+”的培訓方式,逐步建立一體化專業微課視頻資源庫、云南冶金高技能人才培養在線課堂、冶金行業技能大師研修交流平臺、企業新型學徒培訓共享中心,實現在線學習與線下面授相結合的多元化學習模式,提供多時段學習條件,實行彈性學習,確保學習效果。
三、成果與成效
2017年,學校在云南省最早啟動新型企業學徒制試點。經過試點,有效解決了職業教育中技能人才培養“三個脫節”難題以及企業技能人才的技能持續提升問題。特別是2019年云南省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以來,學校與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云南馳宏鋅鍺股份有限公司等近20家中央駐滇企業,云南黃金集團鶴慶北衙礦業有限公司、云南磷化集團有限公司等4家省屬企業,一心堂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昊龍集團有限公司等10余家地方龍頭企業合作,累計培養新型學徒1萬3千余人。
(一)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基本形成
學校從頂層設計著眼,突破點對點的合作方式,科學建立起系統化、多層次、多鏈條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體系,形成“產教融合、校企一體”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模式。一是共同組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二是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進行專業及課程體系建設、學生技能評定,三是共同促進學生就業,四是共同分享技術成果,五是共同建設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六是共同建設工業文明與現代技術展示中心、技藝傳承中心,實現產教深度融合。
(二)學校師資隊伍質量大幅提升
學校采取內培外引、專兼并重等措施,進一步改善師資隊伍結構,以提升教師技能教學和職業化能力水平為重點,打造“雙師型”隊伍。經過實踐,培養專業學科帶頭人4人,選送教師到職業院校、合作企業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取得培訓資格證書30余人,培養“雙師型”教師10余人,一支結構合理、梯次齊全、團隊完善的師資隊伍基本形成。
(三)為企業培養出一批高技能人才
學校以行業、企業實際生產任務、技術創新項目為載體,動態設計教學實訓內容,構建產業發展與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互為支撐的運行機制,培養出鋁加工工種企業內訓師、鑄軋機長、鑄軋班長等大批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在云南省氧化鋁制取液固分離工技能大賽中,15名學徒中有5名進入決賽。在云南省多晶硅制取工技能大賽中,30名學徒中有13人進入決賽,2名學徒獲得云南省多晶硅制取工技術能手稱號。
(四)弘揚工匠精神,實現校企文化融合
學校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實現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融合,營造文化育人、立德樹人的教育氛圍。組織各企業“全國技術能手”、云南省首席技師開展大師講壇,把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傳遞給學徒們。學徒在技能迅速提升的同時,也能快速融入企業文化,在工作中比、學、趕、幫、超,爭做愛崗敬業的企業新型工匠。
四、思考與展望
(一)存在的不足
1.學徒基礎差異大
在學徒選拔中,企業技能崗位新招用、轉崗和技能提升員工基礎差異大,部分企業擔心剛簽合同一年的新員工會出現不穩定的情況,對整個培養過程不利,所以在選拔過程中主要針對一些相對穩定的,已經有一定崗位經驗的員工進行選擇,造成學徒基礎參差不齊。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個別員工調整崗位、離職等情況,造成最后培訓完的人數與備案時不一致的情況。
2.人才培養具體實施難度大
由于學徒是按照企業的要求進行選拔,企業要對各自所需的緊缺人才進行培養,參加技能人才培養的學徒涉及的工種較多,導致培訓面較廣、培訓周期較長。按照云南省企業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方案,企業可根據生產和管理的實際需要,自行選擇標準,自主開展評價。不同企業的職業培訓和鑒定標準存在差異,不同企業、不同工種、不同崗位差異較大,使得教學難度也加大。雖然學校聘請企業技能大師授課有效解決了時間和場地的沖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對一些不具備條件的專業、工種來說,學校開展教學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
(二)對企業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展望
企業新型學徒制架起了企業和學校聯合培養人才的通道,使理論教育與技能培養有機結合,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有效對接,在助力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將推進職業院校內涵建設和教學質量提升。
學校將在今后的辦學過程中,繼續發揮與企業深度合作的優勢,加大合作力度,深化融合深度,擴大培養廣度,不斷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為云南省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李東兵,王姍姍.“四點一線”助推現代學徒制模式全面實施[J].現代職業教育·職業培訓,2018(12).
[2]鐘利瓊.就業導向視域下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的構建[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4).
[3]蔣智忠,楊麗.校企合作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提升技能人才職業素養研究[J].裝備制造技術,2019(1).
[4]張志平.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的制度困境與紓解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8(4).
(作者單位:云南冶金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