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偉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勞動教育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特別是對勞動教育和學科教學的融合應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初中數學中的很多知識都來源于生產勞動,且用于生產勞動。因此,如何通過初中數學學科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發揮數學的勞動教育功能,探索數學的勞動教育教學策略,完善數學的勞動教育評價等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和意義。文章通過對初中數學融合勞動教育的教學策略研究,探索學科教學如何進行勞動的情感教育、知識教育、實踐教育、創新教育。
關鍵詞:初中數學;勞動教育;融合策略
近些年,勞動教育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和重視。隨著時代的發展,勞動教育的內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能片面地理解為動動手、出出汗或干些體力活,應該進一步豐富其形式和內容。學校是全面育人的主要陣地,數學學科教育雖然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主,但是數學知識本身大都來源于生活實踐和生產勞動,尤其是初中數學的知識內容,更是與人們的日常勞動有著緊密聯系。如何將數學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進行融合,有效落實勞動教育目標,實現數學學科的勞動教育價值,是當前初中數學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發揮初中數學學科的勞動教育作用,拓寬勞動教育渠道
1. 初中數學教學與勞動教育密不可分
數學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生產勞動,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也是探索和發展數學的過程。從遠古時代的“結繩記事”到三國時期的“曹沖稱象”,人類在生產勞動中運用數學工具的有關記載數不勝數。從東方到西方,勞動中蘊含著數學智慧的例子比比皆是——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塔頂到塔底蘊含著等差數列分布的數學原理;水立方的鋼架結構中含有復雜多面體的幾何關系,需要經過特殊的幾何公式計算才能完成建模。基于數學學科與生產勞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結合傳統生產勞動和現代創新勞動,對學生進行勞動的情感教育、知識教育、實踐教育、創新教育等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和意義。
2. 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與勞動教育相互促進
初中階段的數學知識和教學內容大多數可以在生產勞動中找到實際背景,創設有效的生產勞動場景,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數學,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由于初中生的動作、形象思維占優勢,因此通過動手操作探索獲得的結論會更加深刻,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勞動之間的關系,還能使學生積累將數學應用于勞動的經驗和智慧,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二、凸顯教材的勞動教育功能,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
1. 結合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
學生在生產勞動背景下進行數學學習活動,感受、體驗數學與生產勞動的密切聯系,引導學生發現并思考生產勞動中數學原理的應用,在提高學生勞動意識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勞動意愿。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勞動教育素材,講述好數學與勞動的關系。
例如,“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在生產勞動中的應用。一根木條固定在墻上至少需要用兩個釘子;木匠師傅準備平直鋸開木板時,會先用墨盒在木板上彈出墨線,沿墨線鋸下的木板更加平整。
2. 挖掘數學歷史文化,讓學生尊重勞動成果
勞動創造人類社會的歷史和文明,數學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前進而發展。古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勞動過程創造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數學史料,介紹古人在生產勞動中是如何應用數學知識的,展示人類的勞動智慧,帶領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引導學生尊重勞動人民和勞動成果。
例如,我國是發現和研究勾股定理最古老的國家之一,早在公元前1 000多年,就有關于“商高定理”(勾股定理)的記載——勾廣三,股修四,經隅五;戰國時期的《路史后記十二注》中有關于大禹運用勾股定理治水的記載;南宋數學家秦九韶的著作《數書九章》中介紹了人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測繪、軍事、氣象、生產勞動等問題的大量事例。
3. 通過數學綜合實踐,讓學生掌握勞動技能
盡管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能促進學生形成熱愛勞動的觀念,但這種觀念僅停留在“聽勞動”“悟勞動”的認知引導層面,數學教學對勞動教育的積極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發揮。初中數學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綜合實踐探究活動,對此,教師可以將數學課堂從室內轉移到室外,通過真實的生活場景,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勞動的過程,學會勞動,學會使用勞動工具并掌握勞動技能。
例如,對于“解直角三角形的應用”,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測量學校教學樓、旗桿等不能直接測量的物體高度。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擬定方案、準備工具、現場測量、數據處理和形成報告等活動,學生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身臨其境的勞動者。擬定方案環節,學生利用三角函數或相似等知識建構模型,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準備工具環節,學生熟悉了測距儀、測角器、卷尺等測繪工具的使用方法;現場測量環節,學生直接參與測量的實踐過程;數據處理和形成報告等環節,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通過綜合實踐活動,釋放出數學的特殊“勞動力”,在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勞動教育的目標也得到了落實。
4. 借助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勞動水平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介紹生產勞動中運用數學思維方法解決問題的事例,尤其是運用數學思維優化生產勞動的創造性做法,能更好地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勞動的品質。
例如,“將軍飲馬”和“配套問題”體現了勞動中的資源節約和資源優化,引導學生在勞動中運用數學思維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節約勞動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資源消耗。數學學科具有的嚴謹性對培養學生安全生產的良好品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加強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勞動教育評價,健全勞動教育體系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和開展勞動教育,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包括教師教學評價和學生學習評價在內的相應評價體系。教師教學評價方面,需要從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綜合實踐等多個方面進行探究和落實,注重挖掘數學教材中相關的勞動教育情境,將數學知識、原理、思想方法與生產勞動相融合,精心設計融入勞動意識的教案,達到培育勞動觀念、創新勞動思維的教學目標。學生學習評價方面,要將勞動教育作為重要指標納入學科目標和學習評價中,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重視勞動、尊重勞動的情感反饋,促進課堂教學中有勞動教育、綜合實踐中有勞動教育、課后作業中有勞動教育、質量檢查中有勞動教育,進而建立系統、科學的數學學科教學勞動教育評價機制。
初中數學教師應該樹立學生的全面發展觀,正確看待在數學學科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從數學學科滲透勞動教育內容的選擇、開展勞動教育時機的選擇、數學學科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等角度進行研究和實施。
當然,為了更好地實現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目標,自上而下的評價機制和考核辦法仍有待完善. 要形成交互、產生合力,促進更多的初中數學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工作,建立起數學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相融并進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李麗,魯曉紅. 小學數學教學滲透勞動教育的途徑與策略[J]. 教育科學論壇,2020(20).
[2]吉彪. 勞動教育在學科教學中的融合策略[J].學周刊,2020(36).
[3]何國軍. 淺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J]. 好家長,20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