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靜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更加關注能力與品格的培養,注重個體綜合素養的發展。培養學生的量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但在實際教學中未能得到教師的重視。小學數學教師作為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應結合新時期教育要求,重新思考小學數學教育,提升對量感培養的重視。基于此,本文提出利于培養學生量感的教學策略,希望能夠為一線數學教師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數學教學;量感;教學策略
一、合理創設情境,激發量感學習興趣
小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形象思維為主,直觀地事物往往更易于學生理解。對此,教師應注重運用視頻、圖片、音頻等資源創設直觀情境,讓學生通過具體的事物感知“量”,理解“量”的知識,從而有效培養量感。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應用極大程度增添了數學課堂的趣味性,能夠實現教學可視化。
以“千克、克、噸”教學為例,教師首先考慮到這些重量單位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創設相關生活情境,增強學生的代入感,激發其參與課堂的興趣。其次,學生在生活中接觸最多的應該是“千克”“克”,對于“噸”則比較陌生。對此,教師運用大型動物鯨魚、大象等作為例子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這些動物的體重。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對“噸”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也能夠理解“噸”這一重量單位的運用是為了更好準確、便捷地計量事物。而且,在問題探討過程中,學生表現得十分積極,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由此可見,情境創設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既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又要充分思考學生的思維模式、生活經驗,如此才能確保情境創設的合理性,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激發學習興趣。
二、開展實踐活動,拓展量感學習深度
量感的培養僅依靠教師講授知識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必須充分引導學生親身參與探究,使其在深度學習中實現自主建構。實踐活動是組織學生進行數學探究的有效途徑。量感培養既要關注“量”的知識概念理解,又要關注知識運用能力的掌握,因此,教師需要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
以“什么是面積”教學為例,教學過程中,教師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字體觀察,說一說哪一個省的面積最大,哪一個省的面積最小,通過對比初步引導學生認識面積。而后開展一個簡單的實驗活動,要求學生在方格紙上畫三個不同的圖形,使它們的面積都等于5個方格的面積,這一實驗活動的開展能夠增強學生的量感體驗,幫助其進一步理解面積的概念。再如講授“面積單位”這部分知識時,教師以具體的事物為例子說明1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以及一平方米,只能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直觀認識。為了促進量感培養,教師還應開展實踐活動,如用透明方格紙測量魔方一個面的面積是多少;一平米的地面上可以站多少個同學。通過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可以掌握面積單位,還可以學會結合量感來推理常見事物的面積。
三、注重遷移延伸,促進知識體系建構
知識遷移是數學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對學生能力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學生通過情境體驗、實踐探究初步掌握量感概念后,需要通過遷移訓練進一步構建知識體系,讓“量感”在長期的學習中作為一個系統發展起來。
以“面積”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復習厘米、分米、米等長度單位,而后引入教學內容所涉及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與平方米。同時,教師還可以進行拓展,帶領學生初步了解體積單位。這樣學生學習面積這部分內容時便可以初步構建一個度量單位系統。實際上,度量單位系統的構建過程就是知識遷移延伸的過程,由某個知識點延伸為一個知識面,最終構建成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此外,教師還應注重遷移訓練,將知識內化與運用有效結合。目前,學生在學習計量單位是最容易出現的錯誤就是單位換算錯誤。對此,教師需要通過科學訓練幫助學生找準“量感”之間的連接點,使其能夠明晰不同計量單位間的進率,準確地進行換算。總之,量感培養必須重視知識遷移延伸,只有促進個體構建完善的知識系統,才能確保知識的合理運用,從而有效發展綜合素養。
四、結語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教學明晰教學目標,提高對量感培養的重視程度。計量單位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量感”培養尚存在較多不足,改進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效果任重道遠。廣大教師在日后教學工作中還需不斷實踐、不斷反思,讓學生們在生活化、趣味化、活動化的數學課堂中發展量感。
參考文獻:
[1]楊冬菊.學生量感培養的教學策略——以小學“計量單位”教學為例[J].教師教育論壇,2018,31(04):76-78.
[2]王秋雨.小學數學教學長度估測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8(11):18+20.
[3]梁培斌.科學利用數學教材培養學生量感[J].教學與管理,2017(0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