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林茜
摘要:小學階段的兒童身心還處于學習和發展的階段,教育工作的開展存在一定的難度。但兒童對于游戲卻充滿喜愛和期盼,教師可以利用游戲與教學內容相結合的方式來優化教育過程,增強教育趣味性和學生的學習動力。特別是對于數學這樣相對抽象的教學科目來說,利用游戲可以讓兒童更加直觀的感知數學知識的應用情況。引導學生在學習數學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與快樂,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基于此本文將對游戲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展開探討,結合兒童發展需求,合理開展教學來發揮游戲在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游戲教學法;小學數學;應用策略
游戲是兒童非常喜愛的一種活動方式,所以游戲活動可以有效讓學生釋放天性,在快樂的游戲過程中,讓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變得有趣,感知數學的獨特魅力與數學知識的應用方法,這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將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同時,以游戲形式開展數學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濃厚的游戲氛圍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一、小學數學課堂游戲教學開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小學是兒童真正進入系統學習的初始階段,學生需要教師更多的呵護與關懷,但目前大部分教學工作是以群體教學為主,教師所需要面對的學生較多,很難照顧到每一名學生。因此為了增強教學質量,改進教學方法,游戲教學法就成為了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教學改革方向之一,但在數學教學中開展游戲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首先,游戲教學脫離教育目標,教師在開展游戲教學活動時,往往忽略了游戲教學的本質教育目標,只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學生雖然興致勃勃地完成了游戲活動,但是卻沒有很好地掌握數學知識[1]。這樣就造成了學生學習效率較差,沒有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標。其次,在游戲活動開展過程中,不符合學生實際發展需求,大部分游戲活動的設計與兒童身心發展有較大的差距。兒童無法完全融入到課堂中,不能夠按照教師的安排來完成游戲活動。教師難以把握課堂走向與節奏,從而進一步限制了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最后,在數學教育活動中,如果教師所設計的游戲模式相對單一,游戲活動缺乏創新性,反復采用同一種游戲,很容易讓學生產生膩煩的學習情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
二、小學數學游戲教學法的合理應用措施
(一)合理開展游戲教學活動
游戲是對兒童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但目前大部分教師只看重了游戲教學活動的趣味性而非教育意義,所以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往往缺乏教育作用,導致學生忽略了學習內容,更加關注于游戲活動的體驗,從而無法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標,教學效率較差。教師應當抓住游戲教學的核心重點,是以游戲模式來加強教育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教師必須要將教育內容與游戲有機結合,在培養兒童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與認識[2]。
以10以內加減法教學為例,如果單純讓學生來進行計算練習,那么學生將會很快失去學習興趣。此時教師可以將學生以同桌為單位,為學生分別發放數字卡片,學生相互抽取對方卡片,如果左邊同學所抽取的卡片數字大于右邊同學,那么則需要做加法,如果左邊同學卡片小于右邊同學,則需要做減法。要求學生在完成抽取后快速回答計算結果,比一比哪一名同學計算的又快又準,采用這樣的游戲方式渲染熱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可以主動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加強了學生的數字訓練又提升了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二)教師與學生共同開展游戲活動
雖然游戲活動能夠利用其趣味性,努力保障每一名兒童都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但是仍需要由教師加以輔導幫助,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實際學習效率。所以教師也應當選擇合理的游戲契機加入到兒童的游戲活動中。在游戲活動中與學生進行信息互換,溝通交流,了解兒童對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以及興趣點,從而在教學活動中改進教學計劃,培養兒童學習信心[3]。與之同時,教師還應當對學生加以針對性輔導,增強兒童與教師之間的關系,能夠促使學生在游戲中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以圖形的認識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教室,讓學生在教室中尋找與課本中相同的圖形,并且詳細記錄在作業本上。教師也應當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當學生遇到不認識的圖形時,可以及時向教師提問,增強學生的認同感,保證學生能夠全身心地參與到游戲活動中。還能夠利用自我體驗來增強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認識與理解,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具體。
結語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游戲創設科學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實際學習體驗,讓學生有機融入到游戲活動中,通過愉快輕松的游戲,提高學生的學習感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陶小波.游戲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6):207-208.
[2]梁大莉.游戲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0(47):86-87.
[3]陳式云.淺談新背景下游戲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