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吉龍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研學旅行作為一種現代教育知行合一、創新發展的教育形式,對學生的素質培養、實踐能力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生物作為初中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對學生的認知發展、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將初中生物與研學旅行相結合,有助于學生了解更多的生物現象和生命特征,進而加強學生對生命觀念的認識與理解,促進其主體的素質發展。
關鍵詞:初中生物;研學旅行;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9-011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9.057
研學旅行,主要是以教育為目的戶外學習活動,有效繼承和弘揚了我國傳統游學的教育思想,并使學生在實踐探索、游歷體驗的過程中,加深理解、提升能力,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科素養和人文精神。將初中生物學科滲透于研學旅行當中,通過對自然生物、生命現象進行實地走訪和動手實踐等行為,不僅使學生對學科特點和生命世界產生直觀的體系認知,還使學生在實踐觀察、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提升品質、培養責任,進而保證學生的德育發展。因此,本文從研學旅行的概念及特點、開展研學旅行的重要意義、初中生物在研學旅行中的具體應用、研學旅行實施的原則四個方面出發,對核心素養下初中生物在研學旅行中的有效滲透進行探究。
一、研學旅行的概念及特點
研學旅行是學校根據區域特色,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學科特點,通過集體旅行、戶外實踐的方式而展開的一種教學活動。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的發展思路,研學旅行更加注重學生對學科知識的運用效果,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第一,研學旅行具有集體性。研學旅行強調對學生主體的認知培養和實踐發展,有學校組織牽頭,教師帶隊,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地展開戶外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在一起住宿、一起實踐、一起研討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獨立管理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的共同發展。第二,研學旅行具有教育性。研學旅行的一大特點就是寓教于游、寓教于行,使學生在不斷地探索和調查中,驗證學科知識、強化理論理解,進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意識,保證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發展。第三,研學旅行具有體驗性。研學旅行立足于戶外教學,依托自然環境,讓學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課堂體驗,幫助學生體會到真實的學習情境,實現其生活、自然、知識的有機融合。
二、開展研學旅行的重要意義
開展研學旅行,有助于實現其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研學旅行是一項集體式的教學活動,將學生與教師進行教育整合,合理構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啟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而達到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同時,開展研學旅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內在發展。研學旅行是一種綜合性的實踐活動。在知識的學習和運用方面,研學旅行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服務和教育環境,幫助學生更為真實地了解知識、發現知識。此外,研學旅行還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多元化探究活動,保持學生的參與興趣和思維活力,從而實現其主體發展的目標。另外,開展研學旅行,有助于實現跨學科、跨領域的教育要求,使學生得到更為全面的認知與發展。研學旅行并不是單純對一門學科知識進行延伸的教育活動,其實質是根據實際情況,將所遇到、所發生、所感知的文化現象,以真實情境、開放教學的方式,引發學生綜合性的討論和探析,有助于消除傳統課堂教學中的知識壁壘和學科局限,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初中生物在研學旅行中的具體應用
(一)注重目標效果,把握“游”字精髓
研學旅行是一種寓教于樂、寓教于游的教育活動,幫助學生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發現知識、認知自然,提升學生整體的學習能力。同時,生物是一門自然學科,有效利用學科特點、合理設置活動目標,才能與研學旅行相結合,啟發學生對自然環境和生物現象的能動心理,進而使學生達到寓教于游的教育目的。因此,在研學旅行的教學實施中,教師應注重其活動目標的設定,并利用旅行的地域性和娛樂性,科學制定旅行計劃,合理選擇研學目的,幫助學生更為直觀、高效地理解生物現象,感受生命的意義。首先,教師應樹立行知合一、生本發展的理念,加強對學生主體的培養與滲透,滿足不同學生對游歷學習的主體需求,進而實現其學習共同體的發展目標。其次,結合教材特點和認知基礎,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展開生物教學的自然環境或游覽地點,如植物園、采摘園等,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觀察和了解植物的生長習性,進一步感受大自然與植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熱愛生物、感知生物的生命觀念,進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概念和基礎知識。第三,緊密貼合教情發展,細化目標,提升能力。研學旅行是一個不斷游歷、自我生成的發展過程,教師應將主題與目標相結合,線路與教學相結合,學情與教法相結合,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細化研學活動的認知目標,合理延伸與拓展,幫助學生更為全面、深刻地掌握學科知識,優化自身的發展體系,從而使學生達到多元發展、主體滲透的效果。
(二)創新思維發展,落實“研”字教育
研學旅行不同于一般的教學活動,主張反饋互動式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在環境觀察中發散思維的能力,激活學生的探究興趣,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效果,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環境和學情發展,采取多樣性、適時性的培養策略,引導學生對課堂知識與自然環境展開互動探究的活動,及時反饋學生的學情動態和發展問題,進而幫助學生建立體系化的學習思路。此外,教師還應在實施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創造力,讓學生發現自然環境中的問題,并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實踐形式,解決問題,夯實基礎,進而達到“研學、研教、研思”的教育目的。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探究的方式展開展研學活動,集思廣益,發展創新,使學生在相互討論、相互辯證的過程中,拓展自身的認知范圍,增強學生的思維意識。小組探究式的合作開展,不僅使學生整體的學習興趣得以充分調動,還使學生的主體基礎得到鞏固與提升。如在研學旅行的途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對兩邊的植物生態和生存條件進行觀察,組織學生研討自然環境對當地植物生長的差異化形態,從而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到生態因素與植物分布的內在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