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杰 張會娟
摘 要:閱讀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從小學開始已經越來越注重閱讀能力與習慣的培養。小學階段正是建立良好閱讀習慣、培養閱讀愛好的關鍵時期。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不僅要通過閱讀教學來積極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更要通過方式多樣的閱讀教學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教師可圍繞小學語文拓展性閱讀教學的必要性展開思考,并提出改進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核心素養;方法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8-009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8.046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閱讀水平的高低往往會影響語文學習整體能力的好壞。具備良好閱讀能力的學生可以在語文學習中整體表現更好,更容易取得理想的分數,所以要增加閱讀教學的重視程度。而閱讀教學的種類多種多樣,本文將主要分析拓展性閱讀教學。
一、重視小學語文拓展性閱讀教學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建立良好閱讀習慣
進行拓展性閱讀教學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量,有利于幫助學生培養課外閱讀的習慣與興趣。閱讀教學是語文學習中的基礎內容,在最新的課堂改革標準要求中明確提出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積極為學生擴大課外閱讀數量、建立廣泛的閱讀興趣。所以,僅僅依靠小學語文課本中的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通過尋找課文相關的閱讀素材如背景故事、相同文體的文章來為學生豐富閱讀量,一方面豐富了課堂學習內容,另一方面多種類型的閱讀素材更有利于學生找到自己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很多教師雖然做到了重視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但是僅僅將課外閱讀作為課后任務布置給學生,學生缺少專業的指導,在書籍選擇上面也沒有較為統一明確的標準。所以很多學生對課外閱讀沒有閱讀興趣,課外閱讀完成質量也難以提升。而由教師帶領引導進行的拓展性閱讀教學就可以較好地改善這樣的局面。與課文主旨相關的拓展性閱讀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完課文中的閱讀技巧、寫作手法后即時進行練習,了解自身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表現出來的情況及時調整閱讀教學策略,對學生掌握不明確的地方再次講解。而背景故事類型的閱讀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幫助學生在正式文章學習中產生更多理解與感悟。最后,根據課堂當中的拓展性閱讀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可以讓學生在課后的課外閱讀中同樣保持較好的積極性。小學語文課本中不乏有一些神話寓言故事,這些課文比起其他類型的課文更能吸引學生上課的專注度與閱讀興趣,在教學中積極為學生拓展相關的寓言故事,幫助學生了解寓言故事的含義,很容易建立起學生對寓言故事整體的閱讀興趣。教師在這時可以為學生推薦寓言故事書籍,讓學生在課后可以自行進行閱讀,幫助學生將課堂中的閱讀興趣延續到課外,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提升學生語文學習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可以理解為在某一科目的學習過程中,為了達到更理想的成績而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綜合能力。這種綜合能力不單指在這一科目學習當中獲取的知識,更包括相關的學習技能、學習思想、學習能力等。而在小學語文學習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的素養包括書本上的重點知識內容、對文章的情感理解、閱讀寫作過程中的應用技能、對語文學習的整體態度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當中逐漸完善的價值觀等。擁有了這些素養,學生可以有效提升語文學習的水平與能力。而將這些素養加以總結與歸納,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可以描述為兩個內容:語言能力與人文修養。語言能力包括語文學習中的種種技能掌握、對文章的情感把握與學生自身在寫作當中駕馭文字的能力,語言能力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當中最容易表現出來的外在能力,通過考試、訓練等方式直接反映。語言能力也可以理解為語文學習過程當中學生必備的個人能力,在語文考試中能取得較高成績的學生往往具備較為優秀的語言能力。語文素養的另一個內容則是人文修養。人文修養在語文學習當中也非常重要,通過語文學習能對學生的品質性格進行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對學生的人格、三觀進行塑造,幫助學生成為更好的人。拓展性的閱讀教學培養的內容正是小學階段語文學習需要提升的語文學習核心素養。拓展性閱讀教學通過課后的、有針對性的閱讀訓練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來練習自身的閱讀習慣、技巧與能力,逐漸培養起自身的語感。上文提出目前小學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訓練不夠充足,造成的另一個問題是由于閱讀訓練集中于書本,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只跟隨教師的思路,沒有形成自己的思考,只對于重點內容進行記背,而缺少實踐練習的機會。而拓展性的閱讀教學可以較好地改善這個問題。另一方面,從拓展性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可以不斷豐富自己的眼界與見識,對學生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帶來積極意義,這些都符合語文學習核心素養的要求。
二、如何更好地開展拓展性閱讀教學活動
(一)豐富課文表現形式
針對前文提出小學階段語文閱讀教學缺乏感染力的問題,可以通過豐富課文的表現形式來改善。由于閱讀教學缺乏感染力,且只集中于書本課文,為學生拓展補充的內容很少,會使得課堂較為枯燥且刻板。一些詩歌、文言文的學習難度較大,學生如果僅憑借書本與教師的講解,很難對課文產生豐富的認識與理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設備,豐富課文的表現形式,讓課文不再只有書本的表達與教師的講解。借助圖片、視頻、音頻的方式得以呈現,帶給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也為學生補充了課本以外的內容,可以有效活躍課堂氛圍,從而達到吸引學生上課興趣的目的。以《觀潮》這篇課文為例,這篇課文主要描述了錢塘江大潮來臨前、來臨時、來臨后的景觀,但是由于小學生還處于年紀較小、想象力還在逐漸發育的過程當中,難以憑借文字描述在腦海中搭建出課文描繪的實際場景,從而使課文學習缺少了一絲感染力。教師可以提前在網上收集相關的視頻資料,在上課時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進行播放展示,可以讓學生用另一種方式對錢塘江大潮產生新的理解與感悟,更有利于課文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