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 工匠精神,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資源。這種精神,對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有積極推進作用,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亦有促進作用。一些大學生對工匠精神認知不足,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深等,導致一些高職院校中“工匠精神”缺失。可采取文化育人視角,通過改變認知、提高地位、完善機制、營造文化氛圍等,探求將工匠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路徑,進一步促進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活動的開展。
關鍵詞: 工匠精神? 融入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育人
一、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思政教育是培養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工匠精神培育作為一種人文教育活動,需要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工匠精神與高職思政教育具有契合點,兩者有效融合不僅具有可行性,還具有必要性。基于文化育人視角,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過文化育人的理念柔性培育,把工匠精神貫穿于思政教育全過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一)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職業規范、職業素養。
工匠精神是人類在長期勞動過程中相互交往逐漸積累的行為規范,這種行為規范投射到思想意識領域,形成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維持和傳承需要依靠一定的社會化機制,工匠精神是工匠們共同遵守生產紀律和注重產品質量的一種文化。不同國家對工匠精神有不同的解讀。在我國,工匠精神不僅指行業規范,還是一種從業人員對待工作的價值觀,表現為勞動者不以功利之心追求產品的精益求精,凸顯從業人員在勞動過程中對真善美人格的塑造,是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
中國古代人民已經意識到,勞動生產的過程不完全取決于技術,它受從業者工作態度的影響,同一個工匠在一定時期內技術和技能穩定的情況下,工作態度成為決定產品品質的關鍵變量。可以說工匠精神是影響勞動活動過程各個環節的重要因素,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工作價值觀文化因素,已經融入勞動過程各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高等職業院校應該從工匠精神的內涵出發,培育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引導其成為新時期合格的勞動者。
(二)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進一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價值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過程,是工匠精神引領大學生文化認同的過程。大學生面對多元文化的復雜情況,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為引領,不斷提高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由許多鮮活生動的人物事跡組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資源。將這些生動的教學素材融入課程,能為大學生樹立職業生涯榜樣,培養敬業愛崗的品格,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專業素養。
工匠精神培育有助于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工匠精神作為從業者的工作倫理,與專業能力共同決定勞動活動的績效。進一步說,工匠精神體現的是從業人員的職業價值觀。價值觀受從業者情感態度、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這種精神狀態與從業者的知識素養、專業能力一起,構成勞動活動的各個要素,最終凝結于最終的勞動產品中。因此,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文化認同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認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將其內化為行為準則及價值理念,指導工作實踐,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引領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文化認同,以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素養推動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三)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傳承民族精神,將時代精神融入優秀傳統文化中。
工匠精神不僅是凝結在勞動者身上的職業精神,還是工匠技藝和品德在傳承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傳承符合時代發展特征的工匠文化,有利于職業院校學生提高人文素養水平。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工匠精神是一種優秀的職業精神,強調在工作上心無旁騖的專注態度、在產品上精益求精的創新精神、在技藝上堅持不懈的專業素養。在中國傳統家庭式、作坊式的教育模式中,通過“師徒收受”的形式,徒弟在師傅的言傳身教、口耳相傳中完成技藝經驗和工匠精神的傳承。在師徒傳授的教育模式下,不僅師傅帶徒弟有嚴格的標準,師傅在技藝上的追求和品格上的言行也是師門文化的重要內容,并形成一系列職業品德和職業規范。傳統技藝和工匠精神在一代代的傳承中不斷改良,煥發新的時代精神和活力,為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哲學的構建提供文化內涵和創新模式。
二、工匠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不足,缺乏職業目標的建構和認同。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離不開全社會對匠人工作的重視。目前對工匠精神存在一些錯誤認知,一方面表現在對工匠、工匠精神內涵的錯誤觀念。在傳統的社會觀念中,手工藝從業者并沒有得到太多的尊重,工匠的職業地位較低,一部分人甚至認為工匠精神僅適用于機械重復的工作者。今天,工匠精神已經超越傳統匠人本身的范疇,是每一個職業者應該遵守的職業精神,一種工作態度,也是一種人生信仰,對工匠精神的追求不僅適用于制造業,還適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業者用心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做到最好,是工匠精神追求的真正內涵。
另一方面表現在缺乏營造培養工匠的社會環境,當學歷成為衡量一個人價值的主要標準,用人單位、家長、學生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在高考制度下,考不上本科的學生,才會被迫選擇高職院校;還有一部分受家庭經濟影響的學生,迫于經濟壓力,才會被迫選擇學習時間短、能盡快畢業就業、及時有回報的工作。即便是在職業院校,大多數學生并不會學習任何特定的專業技能,大學被看作一張通往廣闊未來的門票。甚至還有部分用人單位對高職出身的人,在錄用、薪資、待遇上低于本科學歷的畢業生,即便順利入職,高職畢業生在單位,因缺少相應的晉升途徑,個人職業發展多有限制。年輕人缺乏沉下心來,兢兢業業學做工匠的環境,很難有對工匠精神的追求。一份稱職的工作一定是忍得住寂寞抗拒得了誘惑的人,一定是兢兢業業把工作當事業的人。日本著名的壽司店,由九十多歲的小野先生經營,他一輩子捏壽司,已經捏了70多年。小野先生的兒子子承父業,也是一名壽司匠人,就是這樣一家僅有10個座位的壽司店,卻是米其林三星店的世界名店。與日本2.2萬家的百年老店相比,中國僅有5家。依靠不能發大財的手藝繼承家業,在中國還不多見。如果這種謀生手段沒有社會地位,無法得到人們的尊重,那么自然沒有人想傳承。缺乏傳承,沒有社會環境支持、經濟上的保障,就無法做到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不斷精進,很難在技能上有所突破,成為一流工匠。日本著名工匠秋山利輝說:“工匠精神本質上講并不是技術,而是從事這個工作的人如何尊重這項工作。”秋山利輝認為,一流的工匠,要先有德行、有心性。如果僅有技能上的突破,那么算不得頂尖人物。
(二)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不深。
“工匠精神”,最初是工匠的職業倫理,本質是確保產品品質的機制。具有一定抽象性,多指專注耐心、精益求精、嚴謹細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態度和職業精神。重塑工匠精神的工作倫理對職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不能盲目地衍生對傳統制造方式的手工崇拜。目前人們對工匠精神的解讀還不夠全面,多停留在傳統文化層面、政治層面,在當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受時代話語的影響,缺乏對工匠精神的歷史文化脈絡的梳理,缺乏對工匠精神的建構和解讀。工匠精神的傳播、文化傳承缺乏有效的媒介。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話題并不新鮮。工匠精神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并未充分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從目前實踐來看,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存在不足。時代的發展、國家的發展、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培養,都需要工匠精神。對于如何培養、怎么培養,還在不斷探索摸索期。如何將工匠精神文化內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新的命題,需要研究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需要研究“00后”高職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工匠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不高,研究不夠充分,缺乏實踐經驗的積累,未能達到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工匠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幾個方面表現為工匠精神培育面臨的是如何從傳統的家庭式、作坊式“師徒傳授”的教育模式中轉型為現代學徒制的教學。從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來看,缺乏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模式。不論是目前的教學大綱還是課程標準,都缺少工匠精神內容,更不要說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工匠精神特質,通過什么樣的教學模式培養一批高技能的技術人才。這種現象容易影響學生對工匠精神的了解和認同。
三、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
學校是青少年最早接觸職業生涯的地方。學校、教師、輔導員、職業指導師在青少年的職業價值觀培養、職業精神塑造、職業探索中有重要影響。高校應該遵循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將教育教學活動視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主動適應新時代對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研究闡釋新時期工匠精神的豐富內涵、匠心匠藝的內在次序,培養職業從業者為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的職業認同感、滿足感,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在職業教育各個階段持續學習、不斷創新的能力,使學生在精進過程中鍛煉心性,塑造完整人格,幫助完成思想準備、工作態度、方法技術等基本訓練,為做合格的從業者做好準備。
(一)價值認同:優化頂層設計,構筑全方位的認知渠道,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體系中。
社會和企業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使其有充裕的資本、精力投入技藝的深入研究中,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繼承、改良和創新的文化源泉。學校、教師、學生樹立新的終身學習理念,更新技能型人才觀念,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高技能人才,深化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增強職業認同感、培養學生對“匠人”的職業自豪感。高職院校可以通過頂層設計,打破理論和實踐的壁壘,打造產教融合平臺,把工匠精神通過課程目標、課程設計、教學過程、課程思政等渠道融入人才培養中。
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轉變應試為主的教育模式,健全實習實訓環節,不斷將工匠精神文化、資源融入專業課程教育,提高思政教育、專業教學的說服力、感召力,引導學生在掌握科學理論知識的同時,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職業價值觀。在課程目標上,明確工匠精神對高職院校學生培養的重要性,強調對學生職業價值觀、職業態度、職業情感的培養,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夯實教學育人主陣地,實現思想政治育人的深度融合。在課程設計上,加強實踐課程的指導,將工匠精神培育、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納入課程建設中;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課堂思政的作用,將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提高學生理解認同工匠精神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并將其落實在日常行為中。
(二)潛移默化:完善“工匠精神”人才培育機制,形成學習共同體為中心的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
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的人才培養機制,是指學校教育、企業師傅全過程的參與,協同其他部門、家校培養人才的每一個環節,及時反饋、溝通的合作學習,通過教師主導,幫助學生過渡到獨立學習的重要環境。“學習共同體”的實踐是通過學生、教師、家長、學校及企業的共同參與展開的,這些人要能夠理解和共享教育變革的愿景,領悟“工匠精神”和“卓越性”的文化內涵,在課堂上學生與學生之間合作學習、教師與企業師傅之間形成同僚性的開放課堂、家長與學校形成參與教學實踐。在學習和職業(工作)之間搭建橋梁,將學校課程體系與企業學徒培養相結合,最終形成一個全民參與的活動系統,系統中的所有成員都對學生培養負有責任。
明確師生共同學習的模式,重視學生主體性,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評價體系、多元化指導。通過合作學習、體驗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從“情境學習”出發,將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置于技藝培養情境,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共同體”,從成員之間的學習到多種情境中實踐;從顯性技能的學習到可遷移性技能的培養;最終完成由被動學習到自主學習的大跨度變革、由階段學習到終身學習的轉變。建立完善的學徒檔案和反饋機制,協同培養的企業有健全的職業教育體制,選拔思想政治覺悟高的師傅擔任專業培訓學徒人員、設備完善的學徒教室、學習實驗室。學徒有機會在企業多個部門流動,由教師和師傅共同為每一個學徒制訂學習計劃、培養方案。在思想政治品德好、實踐經驗豐富、知識淵博、誨人不倦的師傅或前輩指導下,學徒能有效獲得學習評估和精進方法。通過師傅手把手的傳授教導、耳濡目染的言傳身教,在真實的職業活動和項目實踐中通過反復歷練,完成訓練通過測試,獲得該領域的職業資格,打通從學校向職場過渡的滿意途徑,獲得可以支持發展的薪資待遇、晉升空間,獲得職業尊嚴、職業自豪感。父母在青少年職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良好的親子關系、父母的榜樣作用、父母對子女的職業成就期望、父母對職業和價值觀的理解,對青少年職業發展有較強影響。通過家訪、開學見面會、線上家長會等形式,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企業的思想動態、學業表現,邀請家長出席學徒培養儀式、優秀表彰等活動。
(三)文化熏陶:形成工匠精神培育的育人文化氛圍,搭建校園文化育人陣地。
校園文化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載體。學校必須創設有效的學習環境,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明確工匠精神的內涵,凝練具有學校文化、企業文化的工匠精神信條,在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的環境中融入工匠精神文化。例如,日本著名匠人秋山利輝將一流工匠整理為工匠須知30條法則標語,讓學徒反復背誦,使匠人行為標準融入學徒潛意識中,并引導學徒成為懂得感恩尊敬關懷謙虛的人。高職院校通過校園環境、硬件設施營造工匠精神育人的文化氛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構建個體的深度理解,推論真實世界中的問題,同時可以把學校學到的知識遷移到學校之外的生活之中。
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多渠道、多形態地進行文化熏陶,擴大文化認同的覆蓋面。通過新生入學教育、校史館、校訓等凝練工匠精神的文化資源,讓同學們更直觀地感受工匠精神,領略工匠文化,深刻領悟工匠精神的內涵,講好“工匠故事”。學校可以培育“工匠進校園”“職業教育周”等具有工匠精神內涵的職業特色文化教育活動,闡明工匠精神的具體內涵;利用高校第二課堂鼓勵學生走近具有工匠精神的楷模,通過宣傳身邊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代表、故事分享大學生自強之星、最美職校生的典型事跡,為大學生樹立榜樣示范,使其領略工匠精神的深刻魅力,深化學生的正向認知。利用好網絡思政的陣地,加強信息反饋,及時跟進對工匠精神的宣傳、表彰、引導。借助新媒體網絡技術,通過公眾號、QQ號、微信群等組織學生開展線上的文化交流、競賽活動,帶領學生了解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鼓勵大學生把職業目標和自我成長結合起來,把職業理想和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工匠精神的價值認同,緊跟時代步伐,把工匠精神的豐富內容轉化到形式多樣的實踐體驗中,不斷為工匠精神文化的傳承創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貢獻智慧。
參考文獻:
[1]秋山利輝.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條法則[M].陳曉麗,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亞力·克福齊.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M].陳勁,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3]馬修·克勞福德.工匠哲學[M].王文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4]陳靜靜.跟隨佐藤學做教育:學習共同體的愿景與行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