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梅
摘 要 雖然當前的語文教學明確地提出了要滲透傳統文化教育這一要求,但是很多教師不明白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到底有什么作用,更不知道怎么去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導致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結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本文從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和方法兩個方面入手,對這些問題作了較為細致的梳理和闡述。
關鍵詞 語文教學;傳統文化;作用;方法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而且教材中融入了很多傳統文化的內容,這些內容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精神。所以教學語文的目的除了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促進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核心素養得到發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實施傳統文化教育。
一、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
1.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已往的學習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與觀念,對社會現象會有自己的一些獨立思考和見解。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能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受到精神的感染,從而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能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一旦學生的熱情得到了激發,他們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文化品格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有效的培養,語文素養也能有效地得到發展。
2.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
我國有著近5000年的文明歷史,創造了極其豐富的優秀文化,這些流傳下來的文化都是中華民族先祖留下的智慧的結晶,都是經過前人的篩選流傳下來的文化精髓。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去深入學習探究的。中學語文教材是由一大批專家學者反復甄別選擇而編寫出來的,教材中的每一篇選文都有著重要的語文教學價值,其中不少作品蘊含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因素,能夠對學生的思想成長起到啟蒙的作用,引導學生更好地成長發展。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既可以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也可以讓學生走近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發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
3.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文言文
新的高中語文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的篇幅,這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提出了新的挑戰。一直以來,文言文學習就是學生比較頭疼、教師也很無奈的一項學習任務。因為文言文與現代漢語有著較大的差異,作品表現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也很遠,學生理解起來自然有些困難。因此,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我們除了要搞懂字詞語法,還要關注文章的創作背景及作品所反映的時代內容。實踐證明,在文言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內容,通過了解歷史人物或者事件,可以降低學生對文言文的畏懼心理,給學生學習文言文提供一定的幫助,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
1.重視史料背景的介紹
很多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時候喜歡直入主題,認為做太多的鋪墊反而會使學生覺得無趣,也會影響到課堂教學的進度。其實,適當地介紹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史料背景,可以創設出有效的情景,讓學生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促進學生更快更高效地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例如在教學《燭之武退秦師》時,如果教師按照
傳統的教學方法,直接帶領學生去分析課文,很有可能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因為在課前的十分鐘里,學生還沒有集中注意力,沒有進入學習狀態,教師就開始講述課文的內容,會讓學生心理上一下子接受不了,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也不會深入地進行思考。如果在講解課文之前,先向學生介紹課文的創作背景和作品所描述的歷史事件,就可以很快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使學生投入到學習狀態當中。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左傳》,什么是編年體史書,什么是國別體史書,什么是紀傳體史書,這篇課文描寫的故事發生在什么時代,故事發生的背景如何。這些有趣的語文知識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快速地投入到對課文的學習中去。在講解了這些知識后,學生會產生疑惑,并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例如,“為什么晉國要與秦國結盟攻打鄭國呢?”在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后,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把當時的地圖呈現給學生看,讓學生進行觀察。然后再給學生講述秦晉圍鄭的歷史故事,從而讓學生真正了解晉國攻打鄭國的原因在于:(1)晉文公曾在逃亡的時候路過鄭國,鄭國認為晉太公落魄了,沒有禮貌地去招待。(2)在當年晉國和楚國的城濮之戰中,鄭國曾經派兵增援楚國攻打過晉國,所以晉國和楚國有仇。這些史料背景的介紹,為學生學習課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將史料背景介紹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傳統文化。
2.深入挖掘教材內容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根本,所以在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時候,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將課文中的傳統文化精髓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記念劉和珍君》的時候,教師首先要知道,學生以前學過魯迅先生的很多文章,對魯迅先生也有初步的了解。鑒于此,教師在課堂伊始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們曾經讀過魯迅的哪些作品?知道魯迅先生的哪些人生經歷?魯迅的文學貢獻表現在哪些地方?魯迅對我們當下的時代有什么意義?”在聽到這些問題之后,學生就會在腦海中搜索自己相關的知識儲備,并對問題作出回答。例如:“我們曾經讀過魯迅先生的《祝?!贰睹魈臁贰峨x婚》《故鄉》《高老夫子》《阿Q正傳》《朝花夕拾》《野草》等?!薄棒斞赶壬鷦撟髁酥袊F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為思想啟蒙運動做出過巨大貢獻。”“魯迅先生的小說揭露了‘國民的劣根性,展開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猛烈批判?!庇袑W生會直接引用其他學者的評價:“魯迅先生是革命先驅,擁有著先進的思想,他還是一個文學家,他的作品堪稱民族的啟示錄,記錄了當時人們對社會黑暗的憤懣之情,也寫出了人們對未來的期盼,對光明充滿了渴望。”在學生回答完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答案進行歸納整合,從而讓學生了解到當時中國社會的黑暗,從而讓學生產生愛國之情。由此可見,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可以有效地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對中國歷史有更多的了解。
3.重視課堂氛圍的營造
課堂氛圍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可以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想要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教師就要借助一些多媒體技術等教學工具,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
例如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時,教師要知道,在《紅樓夢》這本書中,教材所選的這一回是序幕,但是在全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正是因為林黛玉進了賈府,所以才會有與賈寶玉的相識、相知、相愛,才會有后來的悲慘故事?!都t樓夢》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學生學習的時候在理解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而且無法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無法深入地體會和理解文本背后的深意。鑒于此,教師就要為學生營造出恰當的教學氛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給學生播放有關林黛玉進賈府的電視劇片段,讓學生認真觀看,與課文內容進行對比學習。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所了解后,教師還可以制作微課,向學生介紹作者曹雪芹的情況,以及理清《紅樓夢》中所有的人物關系。通過這些教學環節,學生就能夠清楚地了解其中重點人物的“人設”,還可以認識和了解中國古代小說的創作特點,從而為學生進行古典小說鑒賞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營造有效的課堂氛圍可以讓學生快速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也可以讓學生的知識面更加開闊,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4.構建生本課堂
新課改提出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在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時候,教師要構建生本課堂,要放手讓學生
自主地去學習語文知識、探究傳統文化。
例如在教學《〈詩經〉兩首》時,教師首先要知道,《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本詩集,一共收錄了305首詩歌,收錄詩歌的年代為西周到春秋時期,文本蘊含著很多傳統文化內容。對于這些內容,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作業:搜集《詩經》的相關資料。要完成這個作業,就需要學生學會利用各種資源,如互聯網、各種書籍等,搜集和整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上課時,教師可以就《詩經》的有關問題,讓學生回答。例如,《詩經》在漢代以前被稱作什么?《詩經》的六義指的是什么?《詩經》又被稱作什么?《詩經》一共記錄了多少首詩?通過前期的準備,學生能較清楚地進行回答?!对娊洝吩跐h代以前被叫做《詩三百》《詩》?!对娊洝返牧x指的是興、比、賦、頌、雅、風?!对娊洝芬还彩珍浟?05首詩歌?!对娊洝肥侵袊诺湓姼璧脑搭^。在這一環節,學生將自己搜集到的資料進行了分享,當出現答案不一的問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說明這些答案的出處,也可以進行辯論交流,最終確定最佳答案。這些自主探究活動,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也培養了學生的多方面素養。由此可見,構建生本課堂,可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讓學生深入地理解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從而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前輩們智慧的結晶,作為中國公民,特別是青年學生,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因素,所以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要重視傳統文化教育,通過滲透傳統文化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進而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成長,讓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
[作者通聯:黑龍江五大連池風景名勝區自然
保護區高級中學校]
當前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中小學生負擔太重,短視化、功利化問題沒有根本解決,“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現象突出。學校教育采取集中時間和集中學習的形式,由專門培養的教師和教育工作人員進行施教,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陣地,具備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都不具備的時間優勢和資源優勢。要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做到應教盡教,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提高學校教育質量,讓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既能夠最大程度確保社會公平,也能夠緩解社會焦慮,降低家長送孩子參加校外培訓的沖動。
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必須大力擴大義務教育優質資源。要下更大的力氣,推進均衡發展,縮小城鄉、區域特別是同一區域校際差異,要通過積極開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工作,促進新優質學校成長,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區化治理和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在優質均衡的基礎上,辦好每一所學校,并辦出各自的特色,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才能有效地緩解擇校熱、校外培訓熱。
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必須讓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嚴格遵循教育部有關課時的限制、根據國家課程計劃和課程管理要求,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是學足學好的前提。同時,要建設豐富多元的校本課程,開發校園各類環境、設施、硬件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校內學習課程與學習資源。學校要建立起涵蓋課堂教學在內的多維立體的教育體系,通過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增強對學生的課后服務供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的發展。要堅決避免“校內不講校外講”“課上不講課下講”等情況,切實做到應教盡教,贏得家長和社會對學校的信任。
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核心在于抓好課堂教學質量。要通過變革教育教學方式,提高師資隊伍水平,不斷提高學校教育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堂學習時間做到學有所得,學生負擔自然隨之減輕。一方面要立足學生優化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選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與模式,通過大單元整體設計、項目式學習、綜合實踐學習等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和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整體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要以學定教、以教促學,把課堂教學目標落實到學生學習上,落實到核心素養培育上,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主動性,讓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在課堂真正發生。
(本報評論員,《中國教育報》2021年07月31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