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曉燕
摘 要: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結構復雜,普遍呈現多樣化,且每一個班級的學生有很多,語言類學習任務繁重,這就要求小學班主任采用更為合理的教學手段,有效解決當前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全面發展。文章以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策略進行了初步探討與分析,以期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班主任;工作感悟;班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G6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3-0093-02
一、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意義
在我國很多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占比大,其獨特的生活習慣和語言習慣給我國教育工作的實施與推進帶來了極大困難。在少數民族地區小學教學過程中,班主任是各民族和諧共處的橋梁,可提高各民族同胞的溝通效率,促進民族同胞間的互相理解,實現共同發展與繁榮。少數民族地區有獨特的語言體系,班主任在開展日常教學活動時,必須尊重學生的語言習慣,并有針對性地開展特色教學,讓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民族與國家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進而主動投入民族融合與發展的事業中。教育工作會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會影響其所在地區的社會風氣。因此,只有真正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班主任的實際工作效果,才能實現新時期民族大融合與共同發展的歷史任務與目標。同時,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國教育體制與目標發生重大轉變,這需要小學班主任從日常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入手,真正發揮新時期教育工作的實際意義與價值。
但是,從當前實際的教學效果與過程分析,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既沒有實現民族融合與和諧共處的戰略目標,也沒有很好地落實與推動新課改背景下的教育工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重視與關注這些來自實際教學活動以及日常行為層面的問題,并針對實際問題制訂有效的解決策略。
二、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班主任日常工作中面臨的問題
(一)學生來源復雜,教學過程溝通難度大
少數民族地區學校的學生大都來自不同的民族,很多學校也據此采用少數民族語言授課,如蒙語授課、藏語授課等,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混合授課,讓班主任的教學壓力與溝通壓力陡然增加。另外,班級內部也有漢族學生,這些漢族學生與少數民族學生共同學習,也存在語言溝通方面的障礙。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學數量偏少,這就導致很多地區實行“大班制”教學,同一個班上的學生在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極大的差異,這增加了教學工作的推進難度。
(二)學生主體地位被忽視
少數民族地區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很多教師對新課改教學思想與方式的接受速度很慢,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經常將自己擺在一個很高的位置,讓學生本能地產生畏懼心理,學生成為課堂的旁聽者與附屬,這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很多教師沒有深入學生生活,了解其真實想法,只是單純認為自己是一個發號施令者。被動的接受式教學不僅會讓學生對課堂產生抗拒心理、不愿意在課堂上發言,還會讓學生認為學習有很大的難度,進而失去學習興趣。
(三)學生德育缺失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飛速發展,網上各種資源讓人眼花繚亂,小學生缺乏足夠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在網絡中迷失自我,被垃圾文化侵蝕。同時,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班級規模較大,一旦存在影響學生成長的負面文化資料,很容易在班級內部大面積傳播。
(四)班主任專業知識欠缺
當前,很多小學班主任雖然在大學階段學到了很多的專業知識,如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同時也獲得了相應的教師資格證,但是這些教師在參加工作后,很難將自身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受身心發展規律的影響,小學生更渴望自由的課堂氛圍,但很多班主任仍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這不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五)硬件設施不足
隨著新課改工作的不斷推進,小學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工作愈加重視,催生了大量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實踐課程。新時期的眾多全新課程,需要學校投入一定的硬件設施來保障其開展,這不僅需要學校投入足夠的物力予以支持,還需要教師掌握設備的使用技巧,而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狀況較差,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很難從硬件層面滿足具體的教學要求。
(六)社會的影響與家長的漠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多變的網絡產品如游戲、聊天軟件等,很容易讓學生沉迷,并讓學生在無意中養成不良的思維習慣,這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極為不利。另外,很多班主任沒有注重與家長的有效溝通,很多家長也對學生的實際表現不聞不問,甚至還有一些家長受自身知識水平的限制,對小學教學存在很強的抗拒心理,對班主任的工作也存在很多誤解。
三、針對當前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班主任工作困境的有效解決策略
(一)轉變工作定位
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層面的德育是少數民族地區班主任教學工作的核心,開展各類有利于民族團結的活動,也是當前眾多小學的首要責任。班主任在引導學生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提升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正確認知;同時,班主任自身也要不斷學習,正確解讀國家、自治區的各類教育政策,從心理層面重視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以及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同時,教師也要充分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歷史與風俗等,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民族特點,尊重其日常的民族行為習慣,進而獲得學生的認同。教師需要深入學生中間,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家庭狀況及其思想的變化等,對存在困難的學生及時予以幫助,這能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教師要定期開展各類民族團結主題活動,讓學生能夠真正學習本民族文化,并充分了解班級內部其他學生所處民族的風俗與歷史等,讓學生學會互相尊重。一名優秀的班主任,應該是學生的好朋友,而不是一名嚴厲的領導。班主任只有處理好師生關系,才能實現日常班級管理的科學化與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