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燕
摘 要:高中生物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和理論性非常強的學科,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老師由于傳統教學理念根深蒂固,未能注重自身教學理念的更新,以至于一味地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當前新課改理念教學要求嚴重不符,極大地阻礙了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新課改;生物;教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生物學科主要是對生命本源和生物本體的研究與探索,以此讓學生認識和了解生命活動的規律,從而加深對科學領域的探究,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揭發更多大自然的奧秘。基于此,隨著新課改理念不斷地推進,除了要求學習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識以外,還應注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生物老師作為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想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應先明確教學目標,同時結合當前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采取相應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實現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課程理念認識模糊
新課改理念的提出,使我國教育事業迎來了新的革命里程,要求當代教師及時摒棄傳統陳舊教學理念,采用符合當前時代發展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素養,促進其綜合全面的發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老師傳統教育理念已經植入骨髓,一時之間很難實現轉變,以至于教學模式仍然沿襲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或選用試題時,未能遵循新課改的要求,向學生傳授的高中生物知識和練習的試題內容過于陳舊,嚴重制約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層面,不僅不利于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其生物學科學習能力的提升。向學生傳授的生物現象和概念過于片面,致使學生對此課程理念認識模糊,盡管部分老師在教學中善于運用多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學生的理解,但是課程內容僅是對知識點簡單的羅列,缺乏廣度和深度,以至于學生對知識認知范圍僅限于課本范圍,不能與外界相關聯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導致學生對自身掌握的知識難以在現實生活中靈活運用,無法實現知識的拓展與升華是當前高中生物教學存在的顯著問題之一[1]。
(二)教學內容難以把握
高中生物學科是一門以概念為核心的學科,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和理論性,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念,從而增強其社會責任感。為此,需要生物老師具備超高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充分的熟悉和掌握生物課程所傳授的內容,同時結合學生實際學習特點,采用適宜的教學模式,從而展開一堂高效、和諧的生物教學活動,著力培養學生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然而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部分老師仍然保持著以往的教學心態和水平,未能積極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不論是對專業知識的熟悉度,還是對教學方式的把握度,均不符合新課改教學理念的要求,致使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教學方法抽象難懂,以至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始終無法提高,最終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培養學生學科的核心素養更是天方夜譚[2]。
(三)教學實驗條件有限
近年來,我國在科技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科學技術水平成功擠進世界前茅,在生物研發領域更是直接上升了幾層臺階,基于此背景,高中生物老師為了迎合當前時代發展的步伐,需要不斷更新和豐富自身的知識庫,確保傳授最新的知識給學生,以便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及科學探究能力。生物學科作為一門實踐性和實驗性非常強的學科,與化學、物理等學科一樣,需要借助相關的實驗驗證相關的生物概念,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與研究,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然而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大多生物課程的實驗裝備和實驗條件均無法滿足生物教學內容的實際需求,通常只是由生物老師口述實驗過程,對于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實驗細節只能讓學生自行領悟。這樣一來,學生無法充分領悟出教學內容中的精髓,更無法深度挖掘教材中包含的核心素養,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新課程下生物教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明確核心素養目標,細化教學內容
明確教學目標,設計符合新課改教學需求的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基礎前提,依此為基礎,結合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細化教學內容,采取與之相符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比如,在《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這節課程教學中,首先根據新課改對課程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程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學習需求,明確教學目標如下[3]:第一,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通過向學生詳細講述細胞中的主要元素和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等相關知識點,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建立簡易結構和功能觀念;第二,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通過對該節課程知識點的歸納和概括,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認知。同時通過對知識點中重難點的推理和演繹,拓展學生的理性思維,促使其應用該項思維能力掌握學習的技巧;第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引導并教授學生如何檢驗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蛋白質和脂肪,以此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促使其養成科學探究思維;第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通過對該課程知識點的學習與了解,強化自身對生物本身的認知,樹立辯證觀念,從而承擔起傳播知識的社會職責。
(二)創設探究式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想要切實培養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首先需要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這樣才能使其在探索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為了避免教學過程枯燥乏味,降低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老師應致力于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為其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提供廣闊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個體的能動性和主動性,從而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探究式教學模式作為近年來最受老師推崇的教學模式之一,要求學生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給學生布置一些研究性較強的問題,給予其一定的思維指導,引導其開啟對知識的探索之旅,從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4]。比如,在學習《植物光合作用》這一課程時,生物老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際特點,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要求其以小組為單位,提前一周展開對身邊植物的觀察,查看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又有哪些產物,根據自身現有的知識,對植株進行相關的實驗,并將實驗過程和結果做好詳細記錄,之后在課堂中將實驗結果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與討論。經過一系列的探究,學生對植物光合作用有了一定的認知和了解,為其后續深入學習與研究做好鋪墊,同時實驗過程簡單易操作,不會占用學生過多的課余時間,通過小組之間的協力合同,均能圓滿完成老師布置這項學習任務,不僅可以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了實驗探究方式的新奇感和真實感,加深了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而且通過科學實踐,促使其親身見證了生物在一定規律下一點點變化的過程,充分激發其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由此可見,探究式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生命活動的多姿多彩,使其徹底擺脫以往方方框框式的學習,報以濃濃的熱情進一步的探索和認知這個未知的世界,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得以顯著的提升,進而不知不覺地促進其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利用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實驗教學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相關實驗,引導學生對所學生物知識的效果進行檢驗,以此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從而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實驗教學作為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因此,生物老師一定要深刻的意識到實驗課程的重要性,結合實際教學內容,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更多實驗操作的機會,相較于課本內容的抽象性,實驗操作更加直觀,更易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此外,由于學生缺乏實驗操作經驗,無法獨立操作或完成一些較為復雜的實驗,因此,在實驗教學中,為了確保整個實驗過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老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盡量選擇一些易于操作的實驗讓學生嘗試操作,或者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協同操作,以此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驗步驟理解能力[5]。比如,必修課程中有一節是關于糖類的內容,為了加深學生對該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老師可以事先為學生準備好不同的糖類物質,同時還需準備好水浴鍋。在正式講課之前,先讓學生根據準備的實驗材料進行實驗操作,同時為學生下發實驗報告,要求學生在實驗結束后,結合實驗報告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與總結,以便使其對新課程的內容進行一個大致的了解。此外,為了確保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順利、高效,在實驗開展之前,老師可以為學生提前演示一遍,并向學生講述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之后再要求學生動手操作,在此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實際表現進行密切的觀察,及時指出其操作過程中的不足,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實驗現象的理解,了解每一步驟的操作目的,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對實驗操作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6]。
結束語
高中生物知識作為初中生物知識的延伸和深化,進一步探索和研究了自然界中的生命體體征,在揭秘了生命奧秘的同時,更涵蓋了豐富的核心素養,以此促進學生個人能力更好地提升。因此,生物老師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深度挖掘學科中的各種核心素養,從而培養學生科學探索能力及動手實踐能力,以此增強學生的生命觀念及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董文軍.新課改下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探析[J].人文之友,2020,(5):240-240.
[2]常建忠.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10):13-13.
[3]冉景萬.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的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4):15-15.
[4]林艷華.基于“力行—致遠”高中生物課程創新基地下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研究[J].新課程(教師版),2019,(7):58-59.
[5]邵和義.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19,(21):9-10.
[6]郭廓.新課改背景下培養高中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法分析[J].語文課內外,2019,(20):24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