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剛
【摘要】數學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數學照亮了整個生活,生活又包含了整個數學。而數學在高中課程中更是一門主要課程,但從目前的形勢看來,高中數學教學卻存在著許多問題,教師的純知識講課給學生帶來了巨大壓力,同時由于高中生心理能力和思想能力上的偏差,導致了許多高中生產生了厭學的心理,而隨著創新思維教育的發展,科技的日漸創新,也給高中數學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創新,為高中生的數學教學開辟了新的空間。那么具體該如何做呢?希望本文能給讀者一些啟示。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 培養高中生創新思維? ?教學方法的改革
【正文】隨著國家教育的改革,高中教育受到了社會的重視,隨之其教學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高中教師要注意自身改變,認識到課堂本身的包含性與開放性,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特點,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將數學創新思維融入到創新教學中,打破枯燥無味的學習,滿足現代化教學需求,不再禁錮學生的思想,擴散學生的創新思維模式,加強核心教育。
一、創新的重要性
要知道創新是創造力發揮的前提,思想決定了出路,出路又決定格局,而格局又決定結局,只有創新能力發展上去,才能產生更大的創造力,由于舊的教學方法和教育制度導致學生的創新性低下,因此在高中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在數學中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創建良好的三觀,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升華其人生價值,更重要的是可以為中國夢的實現不斷提供社會型人才,推進中國的偉大復興。
二、高中數學教學的問題
許多高中教師對數學教學的積極性非常的低,他們認為高中數學知識非常簡單,存在的邏輯性不強,蘊含的知識都是舊知識,因此不需要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來交流探討,更不需要去學習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許多高中教師對新課程的改革沒有太過上心。
三、培養高中生創新思維的具體措施
3.1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甚至包括社會各方都離不開良好的學習氛圍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在數學課堂上,應該努力營造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歡快、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進行學習,讓學生漸漸地喜歡上數學,理解數學這門課程的主要作用和應用方法,知道數學的真正含義,走在探索數學的路上,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為了營造這種理想的學習氛圍,教師應該根據數學課上的實際情況合理使用多媒體、數學模型等工具,將創新思維技術與書的內容達到最大程度的結合,讓課堂充滿活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應該根據學生的微表情來判斷什么時間使用教學手段最為合適,用實物讓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就像在學習新人教版A版的《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和直觀圖》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新型創新思維技術手段為學生更加直觀的解析空間幾何體,讓學生了解到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是如何形成的,增強學生的畫面感,當然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創造,讓學生自己隨意畫一副三視圖,然后讓其他學生將原本的空間幾何體還原出來,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互相之間進行檢驗,一位同學用紙張折成一個立體的幾何體,讓其他學生在不同的角度觀察,從而畫出三視圖,然后觀察有什么不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2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手段
想要激發高中生的創新思維,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方法。首先教師在分組的時候要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例如學生的數學水平、學習習慣、課堂表達能力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分組,其次當教師分配一個學習任務時,教師可以只給學生一個大概的方向,然后其余的讓學生自己進行討論,然后要求組長對小組的每一位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分工,這一過程可以通過課下與學生交流,也可以根據教師對學生的個人創新能力來進行分工,讓每一位小組成員都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最后教師在關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對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表現出的積極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同學要多加提出表揚,教師也要制定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進行客觀評價。
例如在學習新人教版A版的《推理與證明》時,教師就可以按照思維邏輯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然后讓小組中不同的成員說出自己關于一件事的合理推理,然后小組的其他成員據此進行演繹推理;不同的小組有著不同的推理和演繹,然后教師根據每個小組的邏輯強弱判斷出哪個小組最好,對其進行獎勵,從而從側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家長和教師對于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能力越來越重視,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需要動員學生全方位的發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促進數學課堂模式的有效性,情景想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灌輸數學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增加學生的做題時間,豐富日常的計算活動,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高中生的數學創新思維能力一定能夠得到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曹彬.彰顯數學理解的綜合實踐課表現性評價設計[J].教學與管理,2021(26):36-38.
李金玉.高中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21(27):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