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瑋璇
摘? ?要:藝術類院校是培養藝術人才的專業院校。工匠精神融入藝術類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體系,有助于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有利于藝術類院校勞動教育體系的構建,以加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教學內容特色化、教學過程靈活化、教學評價“顯性”考核等三條路徑引入工匠精神,以弘揚勞動精神,為國家培養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專業藝術人才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工匠精神;藝術類院校;思政教育
工匠精神是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實踐中產生的,與藝術類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思修”課)有著緊密聯系,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及其與“思修”課的內在聯系
工匠精神的內涵,是“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從內容上看,工匠精神是勞動者在勞動實踐中形成的對待生產勞動的具體態度。“執著專注”,是指勞動者專注于自己所從事的專業或領域,踏實肯干,專心致志;“精益求精”,是指勞動者在生產勞動中不只是簡單地重復勞動,而是認真對待每次勞動過程;“一絲不茍”,則是勞動者在勞動的過程中,關注細節,嚴謹認真地對待生產;而“追求卓越”,是對“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升華,是勞動者在尊重勞動生產規律的基礎上,追求完美,開拓創新,將普通的生產勞動推向更高層次的新創造。工匠精神是一種敬業精神,也是一種創新精神,更是一種勞動精神。
藝術類院校是培養藝術人才的專業型院校,專業設置以藝術專業為主。就讀藝術類院校的學生有其獨特之處:學生群體以藝術生為主,由于升學時傾注大量心血在“藝考”上,理論基礎稍有欠缺,但思維活躍,很多學生看待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個人風格比較強烈,同時,藝術專業的學生更注重自身專業技能和水平的提升,但對其他課程不夠認真,易出現“人在課堂、心在他處”的情況。
藝術類院校的“思修”課,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其課程目的在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修養,樹牢堅定的理想信念,勇擔時代重任,引導學生成為關心人民、熱愛國家的新時代藝術人才,教學內容貼近現實,貼合學生實際,容易引發學生的思考和共鳴。而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新時代的具體表現,契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要求,是勞動者積極進取人生態度的彰顯,與“思修”課教材內容相呼應,是藝術類院校“思修”課教學中可以運用的生動素材。
二、工匠精神融入“思修”課教學體系的重要意義
(一)助力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
工匠精神融入藝術類院校的“思修”課教學體系,有利于推動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現行的2018版“馬工程”教材分為緒論和6個章節,分別從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理想信念、中國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與法治建設六大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希望學生能夠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把握好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提升思想道德素養和法治素養,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教師在備課時,在準確把握教材的基本精神和內容的基礎上,要針對藝術類院校的學生特點,結合藝術專業的特色,從美術、影視等方面準備學生感興趣的案例,撰寫教案、制作課件。工匠精神融入教學體系,將我國社會主義勞動群眾和藝術家們的動人事例融入到具體的教學內容中,讓學生從大學伊始便在心中種下專精專業、創新創作的種子,提升“思修”課的親和力,推動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
(二)推動藝術類院校勞動教育體系的構建
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勞動教育要求弘揚勞動精神,要求學生動手實踐、接受勞動鍛煉。而“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種勞動精神”,它依托于勞動實踐,天然地要求勞動者深耕自己的勞動領域,在積累中進行思考與創新,較之于勞動教育,內容簡明、范圍清晰。工匠精神融入藝術類院校“思修”課教學體系,可作為勞動教育體系構建的“先行軍”與“試驗田”,讓學生在課堂中掌握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等理論知識,通過教學案例體會勞動的光榮與偉大;在實踐教學中參加衛生勞動,進行藝術創作,弘揚勞動精神,從而推動勞動教育體系的整體構建。
(三)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思修”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之一,藝術類院校“思修”課培養的是能夠擔當民族復興使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的社會主義藝術事業的建設者。工匠精神融入藝術類院校“思修”課教學體系,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與價值觀,樹立高尚的愛國情懷和堅定的愛崗意識,把藝術創作運用到人民需求、國家需要中去,讓藝術成果服務于人民群眾,在勞動中創造有意義的人生,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三、工匠精神融入“思修”課教學體系的路徑
(一)教學內容特色化
工匠精神融入藝術類院校“思修”課教學體系,首先可以依托本校實際,在教學內容上找特點、抓特色。在教學內容中,教師在帶領學生領略我國科技發展的同時,緊跟時代步伐,側重美術、設計、影視等方面杰出人才與優秀藝術作品中高尚人格、奮斗精神、崇高理想與創新精神內涵的挖掘,借助“影”“美”的內容體現,讓“思修”課不僅有溫度、有深度,而且有藝術感。例如,借助《姜子牙》《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國產動畫電影,可以讓學生從思想內容、歷史原型、電影文化等多方面結合“思修”課的理論內容進行分析,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教師對此進行引導,把控好討論的大方向,鼓勵學生建立歷史視野,把工匠精神與專業發展相結合,堅定奮斗精神,深耕專業領域,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關系。
此外,由于藝術專業學生對專業課程內容更加敏感,“思修”課教師可以與專業課教師進行交流,“打破思政課‘單兵作戰的現狀”,從工匠精神入手,選擇反映愛國主義、改革創新、精益求精等內容的工匠故事,引導學生從案例中理解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和職業道德,增強家國情懷。
(二)教學過程靈活化
藝術專業的學生思維活躍,教師要結合具體章節,在授課時靈活選取多種教學方法,帶領學生理解工匠精神。創新教學方法,用好校內資源,在保證正常授課內容的前提下,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講授傳承故事,邀請藝術大師講述創作心路,教師做好總結和引領,與“思修”教材的具體章節內容相聯系。教師要立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形勢,放眼全球,建立國際視野。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我國的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更要帶領學生進行比較研究,把工匠精神作為切入點,體會大國工匠成就給我國發展建設帶來的重要意義,積極與國外留學生進行文化交流,在比較中增強文化自信。此外,思政教育與實踐密不可分,工匠精神融入“思修”課教學體系,不僅體現在理論教學中,也要抓住實踐教學。藝術類院校的專業課程都是以實踐的方式來訓練學生的專業能力的,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把思政課小課堂同社會大發展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勞動與藝術創作,感受勞動精神,引導學生辛勤勞動、誠實勞動,不做無意義的創作。
(三)教學評價的“顯性”考核
工匠精神融入“思修”課教學體系,教學評價不可或缺。運用好教學評價,抓住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兩個關鍵點,檢驗教學效果。在平時成績上,教師可結合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考核表上單獨列出體現工匠精神的給分點,讓學生單獨寫出創作歷程以考察學生是否有過認真思考;在小組合作的任務中,寫出小組的詳細分工以檢查學生是否在完成作業時進行了合作;在進行考試出題時,教師應有意識地結合工匠精神給出題目。總之,通過“顯性”的教學評價考核,引導學生形成尊重知識、尊重藝術創作、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良好品德。
藝術類院校是培養藝術人才的專業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修”課教學體系,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并以此為關鍵點,推動勞動教育在思政課教學體系中的構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修”課教師要把握好其中的重要意義,在教學內容上要敢于突破和創新,選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樹立國際視野,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精心設計實踐教學,通過明確分值的教學考核和評價,弘揚勞動精神,以培養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專業藝術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11-2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Z].國務院公報,2020,(23).
[3]龔? ?群.工匠精神及其當代意義[N].光明日報,2021-01-18.
[4]樊愛霞.以得力措施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3).
[5]劉偉杰,王可月.“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路徑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2).
[6]王? ?俏.美術專業視角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路徑探析——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