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榮
摘 要:本文立足于核心素養理念下政治高效教學策略,從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注重愛國教育,培養政治認同;開展辯論活動,培養理性精神;引入合適案例,培養法治意識;布置實踐作業,培養公眾參與;轉變評價方法,促進學生反思六個方面展開探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政治;高效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課改的步伐進一步邁進。相比傳統的教學模式,現代教學更加重視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核心素養是現代必須要培養的,能適應學生未來發展的能力,而在如今,其培養不僅成為新課標的重要要求,在高考的考核中也有所體現。在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眾參與四個方面。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將核心素養充分融入到日常的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必要的學科能力也成為所有一線政治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倡導學生中心,能否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成為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作為學生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核心素養的培養無疑也需要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發揮。在傳統的高中政治教學中,內容相對枯燥一直以來都是為人詬病的一點,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為記憶,自然無法有效地理解所學知識,培養自身素養。在現代,一方面技術的發展為教師帶來了新的知識展現方法,另一方面新的教學理念也讓游戲教學、活動教學等新的教學方法越發流行,這些方法在不同的環節有著各自的優勢。而在高中政治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采取多種方法,以有效激發學生興趣,為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偉大的改革開放”這一節,教師即可以以學案和相應的微課視頻引導學生自學。相比傳統的書面作業,微課以視頻為展現形式,有著時間短,內容少的特色,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自學過程的學習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在后續的集體探究中,教師也可以以提出“我們為什么要進行改革開放?”的問題。在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教師可以展現改革開放前后中國面貌的圖片對比,并開展比賽活動,將學生分層兩個小組,讓學生一一講述其表現的是哪個方面,回答正確的積一分,最終積分多的獲得勝利。這樣,通過信息技術和競賽游戲,教師明顯發現學生的參與度有所提高。這樣,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教師有效激發了學生興趣,為之后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注重愛國教育,培養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指人們對一定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認可和贊同。而在中國,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相當重要。受近代長期以來中國落后現狀的影響,很多人或多或少地有著“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想法,對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制度大肆否定。但實際上,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這與中國的制度、文化是分不開的。在現代,每個學生都需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愛國素養也相當重要。而在高中政治課的教學中,教師也需要利用各種方法積極展現中國獲得的成就,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自豪之情,切實培養學生政治認同這一素養。
例如: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推薦關于講述中國成就的紀錄片。如教師可以利用線上社交媒體向學生發送《這就是中國》這一紀錄片的鏈接。這一紀錄片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講述了中國發展的成就。其中,從縱向方面而言,其從改革開放開始,講解了中國四十多年發展的成就;而就橫向方面而言,其通過中國與印度、越南乃至美國、英國等數個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對比,講述中國的優點和缺點。主講人張維為教授曾經擔任中國最高領導人的翻譯,游歷過各個國家,其講解有著很多切身感受的部分,相對更加具有說服力。而這樣,通過紀錄片,教師將愛國教育滲透到課下,滲透到日常的教學中,這對于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三、開展辯論活動,培養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維品質和行為特征。其要求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思考和解決問題。而這不僅需要教師在哲學模塊認真教學,也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應用的情境。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以聯系、發展、矛盾的角度看待世界,認識問題,對于學生全面地認識世界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如今,活動式課堂取代講解式課堂成為最主要的課堂形式。而在中小學所開展的活動之中,辯論活動對學生辯證法的運用有著重要的作用。故在高中政治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開展辯論活動,有效培養學生理性精神。
例如:在“經濟與社會”這一模塊的導入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開展以“錢是/不是萬惡之源”為主題的辯論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支持的觀點,適當調整座位,將觀點相同的學生安排在較為接近的地方,以讓學生能積極討論。當然,在支持不同觀點學生有巨大差異的情況下,教師也可以以抽簽的方式決定分組。在這一過程中,由于是從兩個方面進行辯論,學生必然會對“貨幣”的職能和作用做全方位的了解,這不僅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入之后的學習,還能鍛煉學生思辨能力,這對于培養學生理性精神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引入合適案例,培養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的認可、崇尚與遵從,其培養需要學生擁有憲法至上、法律權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并掌握一定的利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法律與生活息息相關,但在過去,很多時候學生都沒法將法條與具體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案例教學法是以案例創建兩難情境的教學方法,其在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而近年來,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師提供了更加寬廣的素材獲取渠道,相比傳統的素材,其無論從豐富程度上說,還是從形象程度上來說都有著巨大的優勢,這對于提高學生探究主動性,更好地理解法律有著重要的作用。故在高中政治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引入合適的案例,有效培養學生法治意識。
例如:在“公正司法”這一節,教師就可以引入《羅翔說刑法》中的案例。其中,有一個關于貪污的案例:深圳寶安信合某主任,三年貪污2.3個億,最終判處十五年有期徒刑。在這一過程中,羅翔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三年貪污2.3個億,很多老百姓都覺得判輕了,律師根本不該給他辯護,你認為該怎么判呢?而在這時,教師即可以暫停視頻,讓學生回答這一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答案。而后,教師即可以播放這一案例的后續解析視頻。以反問的形式體現司法過程中的人文關懷,并講解法律的兩面性:約束人,也保護人,當然,也保護罪犯。而這樣,通過合適的案例,教師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法律,這對于培養學生法治意識有著重要的作用。
五、布置實踐作業,培養公眾參與
公共參與是公民主動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意愿與能力。在這一能力的培養中,學生不僅需要擁有一定的責任感,也需要擁有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這就需要學生能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對現實生活中的公共事務作出一定的了解。生活化教學是將教學情境置于生活中的一種方法,而實踐活動則是引入生活情境的最佳方法。高中直面高考壓力,課堂教學的時間是相當有限的,而相比前者,將學生的課后作業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則方便得多。這也就需要教師積極布置實踐作業,加深學生對現實生活中公共事務的了解,切實培養學生公眾參與能力。
例如: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這一節,在基本知識教學完畢后,教師就可以開展活動,讓學生詢問父母和親戚,調查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實施。這一活動以小組為形式,學生需要先集體討論,完成調查問卷,然后分別通過家庭微信發送給親人,在親人填寫后,所有學生將自己小組的調查內容綜合起來,完成調查報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培養自身合作能力,還能充分了解“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實施情況。這樣,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教師讓學生充分將所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這對于讓學生掌握公眾參與的方法,切實培養學生公眾參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六、轉變評價方法,促進學生反思
俗話說:“學而不思則罔。”合理的、切合所使用教學理念的反思對教育教學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在過去的教學中,中小學的教學以知識教學為主,以記憶為主,作為引導學生反思重要環節的教學評價也多以成績為主,以教師評價為主。與過去不同,在現代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一個主要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反思也應該注重能力、注重過程,這很顯然是傳統教學方法難以滿足的。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在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下,不僅教育教學要采用新方法,教學評價也應當采用新的方法。而在高中政治的教學中,教師也需要積極轉變思路,以多主體、多指標的評價方法促進學生有效反思。
例如:在實踐和探究活動中,教師可以以量表和學科日記作為主要的評價方法。其中,量表主要評價主體為學生自己、小組其他學生和教師,評價指標有學生參與度、小組合作氛圍等,主要針對過程進行評價。而學科日記主要為學生針對自己近期學習過程寫出的感想和反思。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四項核心素養的培養方面進行反思。這樣,通過新的評價方法,教師有效突出了學生在評價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立足核心素養培養,從正確的方向進行反思,這對于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
結束語
在當今的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在高中政治課的教學中,教師既需要以新的教學和評價方法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反思;也需要以愛國教育、辯論活動等方法從多個方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唯有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現代社會的關鍵能力,提高教學效率,滿足新時代對人才培養越來越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黃丹霞.美國中學生公民教育對我國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教育的啟示[D].廣州大學,2016.
[2]馬飛艷.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分析及培育路徑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3]李思春.基于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研學問題設計策略研究[D].廣州大學,2018.
[4]張孟云.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學科課程建設探究[D].蘇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