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摘要: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中明確提出青少年的政治認同是他們創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價值追求和道德準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是促進學生政治認同發展的重要陣地。同時,議題式教學方法的合理使用有利于實現培育政治認同的目標,所以本文從精心篩選議題材料、深入運用議題內容、反思完善議題細節三個角度對議題式教學方法的使用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政治認同;初中道德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15-0016
近幾年,議題式教學越來越廣泛地被運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需要精心篩選有效議題,引導學生圍繞議題進行思考、辨析、實踐等系列活動,從而促進核心素養的自動生成。由于在政治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中,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也就是引導學生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確定為最根本的任務。所以,本文以提升學生政治認同為目標,運用課堂實例,從精心篩選議題材料、深入運用議題內容、反思完善議題細節三個角度對議題式教學方法的使用進行了初步探討。
一、精心篩選議題材料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在使用議題進行課堂教學時,選擇議題就是為高樓打基礎,一個適合的議題是課堂教學目標達成的基礎,反之亦然。所以,在備課環節選擇一個合適的議題材料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而一個合適的議題材料必須滿足以下兩點。
1.真實準確性。真實發生的才是最打動人心的,準確的才是最有價值的,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所選擇的議題必須真實準確。例如在走進國家利益的教學中,教師選取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報的“感動中國2019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為議題,結合頒獎典禮視頻講述了四川涼山木里縣發生森林火災,27名森林消防指戰員和三名當地撲火人員全部犧牲的英雄事跡。教師在選用議題展示形式時選擇了中央電視臺的頒獎典禮,保證了議題內容的真實準確性。
現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會選用線上材料如新聞、時政、宣傳片等作為教學資源。當使用這些教學資源時,教師必須把好真實準確關。筆者建議,選用權威媒體的報道、對所選素材進行梳理比對是保證真實準確性的有效途徑。
2.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連。在議題材料的選擇過程中往往相關材料甚多,此時就需要教師基于已有經驗篩選出那些與教學目標聯系更密切的材料,只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議題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才有利于引導學生圍繞議題快速高效地進行學習,反之則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導致課堂分析不得要領。在“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一觀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的議題素材很多,如韋編三絕的歷史典故、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外交事件、《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等民族團結之歌、守島英雄王繼才等愛國人物故事等都可以被列為備選素材。但是考慮到三維目標的實現,教師最終選擇了與目標關系最為密切的守島英雄王繼才的故事為素材,將英雄人物的故事娓娓道來,圍繞素材層層遞進,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提高了學生弘揚民族精神的能力,同時也完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內涵這一知識目標。
當然,教師在實際篩選議題材料時的衡量標準一定會更多,但是保證議題材料的真實準確性和確保議題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連是必須考慮的兩個標準,只有保證了這兩項標準的實施才能更好地實現議題的作用,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二、深入運用議題內容
課堂是教學的主戰場,在課堂教學中對議題內容的實際應用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關鍵。在使用議題進行教學時,教師要緊緊圍繞議題對材料進行深入使用。筆者以九年級上冊“構筑中國價值”一課為例,設置了“凝心聚力,構筑中國價值”的議題,并選取了央視制作的抗擊疫情宣傳片《中國速度》作為材料在課堂教學各個環節使用。在導入環節,播放《中國速度》宣傳片,短短兩分鐘的視頻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疫情之下的眾志成城,凝心聚力,促進學生直觀感受中國的速度與力量,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深入了解中國價值觀的愿望,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具體在新課教學中,結合視頻本身及其數據、圖片等設置了三個層層遞進的探究活動(表1),通過對材料的深度使用和合適的問題,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三個大方向一步步完成了教學內容。在最后情感升華階段展示視頻最后的文字“中國速度是天生不向任何災難低頭的倔強,中國速度是患難與共、眾志成城的信仰,中國速度是源于每一個為挽救生命奔走的人,中國速度來自所有篤定前行的中國人。”現場展示你心目中篤定前行中國人該有的樣子?(形式不限:繪畫、文字、表演等)通過再次回顧視頻中部分內容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以現場展示的活動激發學生做篤定前行中國人的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將選定的材料深入運用到導入、新課講授、情感升華環節中,避免了蜻蜓點水式教學,節省了介紹和理解材料的時間,將更多的課堂時間用來促進學生自我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高,有利于學生對同一材料的深入學習和理解,以便更清晰地構建自我知識體系。同時,對同一材料的深入使用也可以形成對學生情感的不斷沖擊,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三、反思完善議題細節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完美的課堂教學,只有不斷精進的課堂教學,在政治認同的教學過程中同樣需要教師不斷反思自我課堂教學的框架與細節,只有不斷反思并改進不足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大目標。同時,也只有反思才能更好地看到課堂教學中的閃光點,才能更好地將閃光點運用于接下來的教學。
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1.自我提問。教師自己是課堂教學的直接參與者,同時也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所以要養成自我提問的好習慣。下課鈴聲響起了并不代表這堂課結束了,教師要結合課堂情況問一問自己“這堂課選擇的議題合適嗎?”“這堂課學生的參與度達到預期了嗎?”“這堂課有哪些缺憾是可以彌補的?”,對自己的課堂教師提出的具體問題會不盡相同,衡量課堂教學的標準也會有所差異,提出的問題可多可少,但一定要有意識地自我提問,感受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優缺點,從而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優點,也盡可能地修正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加強交流。在反思的過程中如果只有自我的力量很可能會陷入自戀或者自卑的兩個極端,所以還需加強交流與聽取他人評價。交流的資源最方便快捷的就是課堂的主體,即學生。學生作為教育培養的目標人物,課堂的直接參與者是反思中優秀的反饋者。教師可以通過小問卷、量表或者隨機訪談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更多的交流,從而站在學生的角度更好地完善課堂細節。
俗話說:“學貴有疑,小疑則有小進步,大疑則有大進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不斷在教學中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學情,才能對教學內容有更翔實的把握。同時,反思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直接有效手段,是教師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政治認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托反思不斷完善議題細節,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芳.有“骨”更有“肉”:議題式教學的主問題設計[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13):43-44.
[2]張紅平.試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議題式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20(20):65.
[3]劉樂,李紅.運用深度學習促進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實施[J].教學與管理,2020(12):92-94.
[4]莊衛軍.議題式教學困境的破解之道[J].江蘇教育研究,2020(14):39-42.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南園學校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