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雪霞

【摘要】新課標要求每名學生都應該獲得充分發展,強調不同學生之間具有個體差異,應該引導與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差異,研究科學高效的教育教學策略,對于認知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進行直接教學,對于認知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讓他們經歷知識自主構建的過程,注重拓展思維、提升能力、發展綜合素養.教師可以結合自身教學經驗,運用文獻研究法、實踐探究法與問卷調查法,遵循學生認知差異采取分層教學,通過創設分層學案、巧設分層問題、進行分層指導、指導分層訓練、科學分層評價等,更好地提高分層教學效果,更好地開發不同層次學生的潛能.
【關鍵詞】小學數學;認知差異;分層問題;分層指導;分層訓練;分層評價
不同學生的成長經歷、知識基礎、學習態度與學習能力各不相同,每名學生都具有獨特性,尤其在知識認知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大都采取統一的教育教學策略,設定統一的教學標準與學習目標,布置統一的作業和進行統一的評價,沒有突出學生之間的認知差異.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對于高年級的數學教學,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一成不變的數學教學策略,遵循不同學生的認知差異,引入豐富的數學教學資源與創設豐富多樣的數學教學方式,落實分層教學.
一、遵循學生認知差異的分層教學基本內涵
分層教學,主要是指教師根據學生已學知識、現有的能力水平、相關潛力等,將學生科學地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中的水平相近,并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并應用科學的分層教學策略實施教學,在長期的實踐中發展與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具體實施分層教學時,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等,對學生進行綜合考量,劃分不同的學習層次,秉持公平與公正的原則,尊重每一名學生,更好地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需要設定對應的學習要求,并采取動態調節制度,當學生的學習成績變化時需要及時做出調整.教師設計的分層學習任務應該遵循科學適度原則,以此更好地落實課程教學目標.
二、小學數學教育中運用分層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是并未做好分層教學準備.分層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與認知能力,對學生進行科學分層,并根據數學課程內容與教學目標提前做好總體規劃,設計分層預習學案,但是這些并未落實.
二是并未有效設置分層問題.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結合學生的認知差異,落實分層教學模式,主要是在數學課堂上予以落實,因此教師需要在數學課堂上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基礎,巧妙設置分層問題,但是實際情況是所設問題沒有體現出層次性,也沒有進行針對性提問.
三是并未有效進行分層指導.為了更好地遵循學生的認知差異,教師在指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分層指導,但是大多數時候并未落實,教師只是根據課程內容講解重難點知識,沒有有效地進行分層指導.
三、遵循學生認知差異的分層教學優化策略
(一)科學劃分小組,創設分層學案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遵循不同學生之間的認知差異,結合分層教學模式的深刻內涵,優化和落實分層教學,教師首先應該科學劃分分層學習小組,并根據具體劃分、課程內容與教學目標創設分層學案,將分層學案有針對性地提前發放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學生借助學案預習教材內容,從而提升自主預習的效果,為課堂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分層教學一般運用在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此時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有了較大分化,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基本學習狀況與學習態度,科學劃分為學困生、中等生與學優生三個層次,并創設紙質或電子分層學案[1].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分數乘法”的章節,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基本含義,掌握計算法則,熟練進行分數乘法的計算.在“分數乘整數”的課時中,教學目標主要分為兩大點:一是在已學分數加法、分數意義的基礎上,利用實際生活案例,研究分數連加算式,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基本計算法則,并能夠熟練解決相關問題;二是通過觀察、比較與操作體驗等,歸納分數乘整數的運算法則.教師可以結合以上教學目標,設置三個層次的學案:對于學困生的學案,主要是加入分數加法的習題,讓學生思考3個310相加還可以運用什么方法表示,要求學生閱讀完成本課的教材內容;對于中等生,要求學生在熟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能夠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比如,三人共吃一個西瓜,每人吃29個,一共吃了多少?對于學優生,還需要加入拔高題,讓學生能夠熟練計算所有類型的題目.
(二)重視課堂教學,巧設分層問題
不同學生由于學習基礎、學習態度與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由此分為學困生、中等生、學優生三個層次[2].為了更好地讓所有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掌握數學基礎知識,提升數學思維能力與解題能力,教師應該重視數學課堂教學,在課堂上巧妙設置一些分層問題,以此要求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解答,在循序漸進中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主要內容,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回答,也可以在課程知識教學之后引入不同難度的問題,讓三個層次的學生分別參與訓練.
例如,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的“分數乘法”,在“分數乘整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的例題提出一些難度不同的問題,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進行回答,比如:①一包牛奶的重量是310千克,那么3包的重量是多少?②一袋大米的重量是3千克,已經吃了310,還剩多少千克?③王伯伯家中有5畝的園地,用來種白菜的面積占這塊地的15,種大豆的面積是種白菜面積的13,那么種大豆的面積是多少?對于以上不同難度的問題,教師可以分別讓學困生、中等生與學優生進行解答,并根據學生的解答情況及時反饋,在后面的訓練中也可以設置類似的分層問題.
(三)落實因材施教,進行分層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