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清青
摘要:隨著近些年新課改的貫徹落實,其內涵也正逐步朝著標準化、系統(tǒng)化方向發(fā)展,中學作為學生奠定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為響應素質教育背景下實施德育教學的號召,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诖?,本文將以黨史教育作為道德與法治科目的切入點展開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教學;道德與法治;黨史教育
引言
我們開展教育活動的最終目的便是為社會提供所能適應于時代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初中階段的學生思想正處于渾濁期及過渡期,外加上情感沖動較為濃郁,迫切需要我們教師為其提供正確的指引方向。我國黨史可謂是近現(xiàn)代以來的史詩巨作,自‘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以來歷經無數(shù)滄桑,國共合作、抗日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可歌可泣,每一頁皆是由人民用血肉譜寫的宏偉篇章。歷史證明,我黨是最為契合時代的黨派,與時俱進、實事求是、不懼困難是我黨精髓所在,通過將黨史教育滲透入道德與法治課程之中,對于培養(yǎng)學生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及貫徹德育的教學原則具有無可厚非的重大意義。
一、滲透黨史教育于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重要性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教師所存在的價值即是將前人所積累總結的知識理論及經驗教訓進行薪火相傳,初中階段的學生褪去了小學的稚氣,是邁向成人的第一站,作為其思想啟蒙先驅者的我們應當將握起手中的‘雕塑錘’做好靈魂塑造工作,幫助學生樹立起愛國、愛黨的責任意識,讓紅色基因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牢固生根發(fā)芽。
其次,隨著新時代的快速發(fā)展,落后的、陳舊的、消極的思想觀念將會直接反作用在學生的人生命運之內,尤其是在我們這個以集體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內,若沒有統(tǒng)一的思想認知,個人與社會之間,將會極為容易出現(xiàn)脫節(jié)現(xiàn)象。增強學生對于國家振興的使命感不僅是解決諸如此類問題的有效措施之一,更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所在,開展黨史教育于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極具教育研究價值。
二、道德與法治課程滲透黨史教育需注意的問題
不同年級段的學生有著身心發(fā)展不均衡的現(xiàn)狀,由于所受成長環(huán)境的約束,具有明顯的性格差異。當前新時代的學生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比往屆有了明顯的提升,且有了較高的自我意識,興趣的重要性反映于學生學習過程中即是最為直觀的成績,這也是新課改教學實施德育的必然因素之一。歷史是嚴肅的,在進行黨史教育滲透過程中,我們應根據(jù)學生所處于的年級概況進行黨史內容的篩選革新工作,且要嚴格遵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辦事原則。例如對于學生耳濡目染的事跡要做深加工處理,對于學生未知的內容要盡量做到真實還原黨史經歷,并與書本教學內容進行銜接,注重課堂學習氛圍的培養(yǎng),以保證學生的學習吸收效率。
三、道德與法治課程滲透黨史教育的應用策略
(一)立足于課堂,做好黨史拓展教學
道德與法治課程乃是落實黨政思想中的核心,在開展黨史教育過程中,我們應當我黨所貫徹的內涵精神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黨史教育應最先以‘愛國’作為教學核心主題,并分層次逐一將其所包含的內容精神進行分支講解。例如在以中國共產黨初建階段作為課堂教學內容時,我們不僅要為學生講解建黨對于我們新中國成立的影響及意義,更要深入挖掘其所處于時代背景及有關人物的詳細介紹。相約建黨是于五四運動之后的,陳獨秀所創(chuàng)立的《每周刊物》在其中起到了重大思想啟蒙作用,教師可以基于此向學生提問:“同學們,既然陳獨秀同志所開創(chuàng)的雜志于當時起到了如此重大作用,且還是北京大學的文科學長,無論是經濟條件還是社會地位都已經處于當時的頂端位置,那為什么他又要投身于流血的革命事業(yè)之中呢?”,在提問后,教師應當留有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并組織學生進行相互討論,并做匯總解答。歷史是由人所書寫的,通過這種富含針對性及拓展性的教學方式,能夠達到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在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懷的同時也進一步增加了其對于黨史知識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黨史教育的滲透。
(二)走出課堂,活用紅色資源
我國黨史精神是進步的、積極的、友好的、健康的,是集結所有向上因素于一體的匯總,它是人民的政黨,其最鮮明的特征之一便是尤為贊美勞動、奉獻精神。我們開展學生黨史教育不應是僅限于故事與精神之內,更要重視其實踐性。例如學校可定期組織學生前往烈士陵園進行祭掃活動,或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通過網絡自行搜索當?shù)氐臍v史事跡,追尋紅色腳步。
通過走出課堂讓學生投身于實踐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其證明黨史的真實性,擺脫傳統(tǒng)課堂中知識灌輸式教學的局限性,其次則是讓其知曉書本中所記載的幾行文字便已是前人所歷經的漫長一生,讓學生懂得當今國泰民安的來之不易,幫助其構建未來理想框架,并樹立起時代所賦予他們的使命責任感。
(三)黨史教育應注重情感共鳴
我們開展黨史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激發(fā)學生對于黨史精神的情感共鳴,筆者認為,學生身份應當伴隨我們一生,保持謙卑恭敬的態(tài)度才是對于職業(yè)最基本的尊重。為此,在開展黨史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以學生視角作為出發(fā)點,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衡量問題,并重視榜樣示范的作用。我國黨史具有振奮人心的作用,例如當我們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理解權利義務’時,既可以通過以黨史作為背景,以焦裕祿精神,大山里的張桂梅校長等先進個人代表作為主線,通過講解其不顧個人積極投身于我國建設的奉獻精神,來側方面分析我國民主的艱辛歷程,讓學生明白今日所享受的權利皆是難能可貴,若想要維系社會長治久安,需要我們每個人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務須做到應盡義務的道理。
結論
時代在不斷變革,人們生活在快速發(fā)展的當下需要堅定的信仰作為支撐,而黨史精神所強調的奮斗、探索精神永不過時。綜上所述,本文著重討論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滲透黨史教育的應用策略,以供借鑒。
參考文獻:
[1]馮富仁.淺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考試周刊,2021(30):143-144.
[2]王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滲透德育的實踐探析[J].新課程導學,2021(19):34-35.
[3]邰楓.立德樹人促發(fā)展——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途徑[J].中外交流,2021,28(3):720.
[4]馬凱娜.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滲透[J].科學咨詢,2019(10):165.